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以前有人说,把题目写得好,就等于把半篇文章写好了。这是极言题目的重要性。题目,顾名思义,象人的眼睛一样,题目写得好,就象画龙点睛一样。写文章的目的,是要发表意见阐明观点,和读者交  相似文献   

2.
拟人的故事     
把动物、植物、矿物和其他物件,当作有感情,有理智的人类来写,使事物人格化,这就是拟人修辞法。拟人并不是简单地把物比人就算数,而是要把物写得完全具有人性,象真的人一样。它的作用是,可以更形象、更生动、更具体表达爱憎感情。例如:  相似文献   

3.
我谈写文章     
《新闻战线》编辑同志要我写一篇文章,谈谈写文章。我自己的文章写不好,这个题目我怎能谈得好呢?我推辞了几次都不行,只好硬着头皮谈几句。文章是写下来的语言。文章和语言都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我们不应该把文章和语言分割开来。现在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新闻记者、大学教授,拿起笔来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心里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写得“文”一点,多加上一些辞藻,多加上一些政治名词,多绕一些弯子。这些人在小学  相似文献   

4.
投稿前,要经常阅读一些报刊,看看它的水平、内容、要求。稿子一定要抄写清楚,这一点很重要。有时就象在考场答卷子一样,字体不清楚是很吃亏的。投稿,最好把稿子寄到编辑部,用清楚字体注明姓名地址,以便联系。有些人地址姓名写得很潦草,编辑认不出来,大家传阅猜想这是很不好的。  相似文献   

5.
真正的语言艺术总是非常纯朴的,它生动如画,而且几乎是肉体可以感觉到的。应该写得能使读者看到语言所描写的东西,就象看到了可以触摸的实体一样。只有在作家本人非常熟悉他所描写的东西的时候,才可能掌握这样的技巧。如果他写得不够朴素和清楚,这就意味着他本人还没有看清楚他所写的东西。如果他写得过分奇巧,这就是说他写得不够真诚。如果他写得罗哩罗嗦,  相似文献   

6.
消息的导语,对读者阅读新闻起向导作用。导语写得好,就能象磁石一样,吸引读者把整篇新闻读完;反之,读完导语就再无兴趣往下读了。因此,新闻的行家里手都十分重视导语的写作。不少记者在写滑息时,几乎有一半时间花在导语的写作上。有的常常要设计若干导语,然后通过比较,筛选出最佳导语。写作导语要新颖、凝练、醒目、明快、生动,这样才有吸引力。然而,要做到上述各点并非易事。本文拟对导语写作存在的十大通病作些分析,也  相似文献   

7.
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历来是一切文学艺术追求的一种境界,近年来越来越被大众看好的电视新闻节目其实也是一样,它同样面临着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这一追求。契诃夫说“:必须把生活写得跟原来面目一样,把人写得跟原来面目一样而不是捏造出来。”高尔基说得更为直截了当  相似文献   

8.
平日得闲,爱寻一些闲书翻翻。闲书不“闲”,于人有时就象米饭馒头之外的小吃杂果一样别有趣致。比如清朝人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记有一篇“谷城诗”的故事,于我的“发散性思维”,就很起了些启迪作用。故事称,诗人李长蘅《谷城口号》诗里有二句得意之作:“谷城山好青如黛,滕县花开白似银。”诗写得不错,但若用我们的新闻五要素来检验,却少了一个“When”,即“何时”。这就象希腊神话里的金苹果一样惹下了麻烦。  相似文献   

9.
那还是1987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人武部担任新闻干事。那阵子,写稿就是不入门。什么原因呢?有人说我写的稿子题目不吸引人,我就把这~点记在心里。一次,市里召开宣传工作会议,在会上我遇见了老退伍兵李建锋,他不但人品好,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担任了乡长也不辍笔,每年刊稿达150篇2多,我决定写写他。这回我可下了番功夫,采访结束,我很顺利地拿出了初稿。可想个什么题目好呢?我绞尽脑汁:取个“李建锋成才之路”吧,觉得太俗气,取个“乡长通讯员李建锋”吧,又觉得不太安当。就这样写了10余个标题都觉得表达不了文章的主题。天快…  相似文献   

10.
写作拾萃     
《视听界》1990,(4)
挤干“水份”,扬净杂质报道里掺有太多“水份”,自然要冗长。因此,挤干“水份”,象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把文章“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读者就不会摇头了。看农民收获粮食,总是扬净晒  相似文献   

11.
积累小议     
一位美国新闻学者曾说过,记者“应该象哲学家一样,把一切知识都当作自己的领域。知识面越广,就越能写好各种各样的题材”。知识从何而来?知识需要积累。  相似文献   

12.
评论的选题,主要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选择评论题目,是评论写作的第一步。从事评论写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选定一个好题目,文章差不多就成功了一半”。因为不首先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就谈不上怎样写,更谈不上怎样写好的问题。选择评论题目看似平常,实际上大有研究。在选择具体评论题目的时候,有的同志往往图  相似文献   

13.
有些同行和通讯员见了我好问:“你的小评论写的不少,我们怎么没有那么多题目呢?”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欲写小评论,应做多事人。一事一议的小评沦,由事引发感想,抒发情怀,提出论点.进行评和议;以事作论据.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没有“事”作由头,小评论写作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要做多事人,想方设法把“事”掌握在手里。积累的事越多,小评论的题目也就越多。我觉得,做多事人,就要多找事,多管事,多问事,多记事,多想事。多找事就是要求我们做个勤快人,迈开双脚,到群众中去,这里是评论题目取之  相似文献   

14.
八月的草原,像翡翠一样可爱,草原不仅可爱,就连天空也洁净得象水洗了一样鲜润,仿佛没有丝毫的尘埃,看得人真想上去摸一把。  相似文献   

15.
一篇新闻写得好,起码有几个条件:一是立意好(或者叫主题好),说的是人们关心的事.人们脑子里早就嘀咕的问题,你正巧对上号了;二是内容好(或者叫材料好),你摆事实讲道理,摆的事事有据,讲的条条在理,把人说服了;三是文字好(或者叫文风好),雅也雅得俏皮,俗也俗得风趣,叫人越看越有味。这也许就叫可亲、可信、可读吧!可亲就是吸引力,可信  相似文献   

16.
有一种观点认为,要想写好时政评论,你必须比一般公众知道得多,必须提供“附加值”——也就是你必须有一定的人脉,能够进入特定的政治圈子,以便能向读者提供更多的内幕消息。否则,如果你跟读者知道的一样多,你的评论就很难令人信服,也不会有人愿意看,并由此认为,目前中国没有真正好的时政评论,原因就是写评论的人不具备上述条件,或者具备上述条件的人没有出来写,或者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写。笔者认为,如果能获得相关内幕消息,对写作时政评论势必大有裨益,但若过于强调这一点,把这一点优势作为写好时政评论的必要条件,并不妥当。时政评论门槛较高…  相似文献   

17.
把新闻稿件中的人物语言写得真实感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有一位通讯员,写一个文化不高、朴实憨厚的农民秋后向国家交公粮怎么想的时候,那个农民说:“为了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我宁肯自己饿着,也要把粮食交给国家。”象这样的话,让人  相似文献   

18.
一个好题目,着实给文章增色不少。可是,笔者近日翻某报时,一些文章的标题往往套用一种模式,使人总感缺少韵味。如:某报一版曾登出了题为“当列车起火的时候”的一篇特写,文章从题目到内容写得入情入理,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不料一些作者随后频频仿效,紧接着就出现了“当洪水袭来的时候”、“当山洪暴  相似文献   

19.
政治教育报道难写,这是记者和编辑的共识;政治教育报道写好了格外出彩,这也是记者和编辑的共识。一般说来,评价这类报道,写得好无非是指写得实写得活,写得差肯定是说写得虚写得死。长期以来,我们就这样在实与虚、活与死之间“挣扎”。去年部队开展“赞颂新成就、履行新使命、迎接十七大”主题教育活动,《解放军报》在二版开辟专栏,跟进报道,赢得一片叫好声。个中原因耐人寻味,认真总结一下,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把这类报道搞得更好。  相似文献   

20.
新闻写作是头脑发热时写好,还是冷静下来写好呢?我认为从写作的一般常识来说,写作当然是趁热打铁为好。但是,也有例外,各人写作风格、习惯不一样,所取方法也会不一样。比如鲁迅就主张过,感情浓烈时不宜写诗,而郭沫若专门在灵感汹涌而来时写下积愤之作,所谓“愤怒出诗人”是也!即使鲁迅不也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吗?如果待情感、记忆淡漠时再写,显然不会写得如此深沉、隽永。新闻写作与写诗、写散文不一样,但从写作的一般规律来说,为了保持对事件的新鲜感与激情,当然是宜热、宜早动笔为好。比如19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