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我们不妨尝试以疑促读、以疑促悟、以疑促学的教学方法,巧用三疑构建阅读教学的一般模式。一、读题质疑,你想知道什么?通过读题质疑,让学生在接触课题之时就产生探究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读题,问:  相似文献   

2.
<正>一、立足课文题目,训练质疑思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必须经过思考,在思考中产生疑问,随后解决疑问。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教师应抓住题目引导学生发问,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自主解决疑问。如教学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交流。师: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相机教学“崛”字,正音,指名朗读课题)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题,读完课题后,说说你们有哪些疑问?  相似文献   

3.
1.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质疑能力。如《草船借箭》一课,引入课题后,学生质疑:“我觉得诸葛亮不是借箭,而是骗箭。”他的这种想法,充分说明孩子在预习课文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教者首先充分肯定他善于动脑,大胆质疑,这是会学习的表现。请大家读课文后说清自己的意见。究竟是“借箭”还是“骗箭”?孩子们兴趣大增,调动自己探究的意识,同时分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2.引导学生在课中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  相似文献   

4.
我们要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和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一、课前质疑,激发兴趣学生由疑而问,本身就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在进入师生课堂学习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课文自主质疑,培养他们主动质疑的精神。我们不必要求学生提出多么切合文本主题的问题,只需要他们去发现、去思考,在读书中提出自己的疑惑,以激发他们研读文本的兴趣即可。例如:我了解作者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文的题目具有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或者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或者暗示写作方法,或者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课文题目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题目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一、根据课文题目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6.
<正>古人云:"学贵有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能够做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抓好文本的"落点"是关键。如何有效地抓住学生文本质疑的"落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课堂上,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巧抓课题、巧抓文本脉络、巧抓文本重点,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一、引入文本时——巧抓文本题目,引导设置疑问一篇课文的课题是全文的点睛之笔,通过课题我们能快  相似文献   

7.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质疑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气氛,使学生愿问敢问.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单元提示质疑、从题目上质疑、在课文“矛盾”外质疑、联系生活体验质疑、在比较中质疑,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8.
李江梅 《河北教育》2002,(11):40-40
以疑激趣。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为此,教学中,可把鼓励、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着力点。如学习《一分试验田》一文,我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谁种一分试验田?为什么要种一分试验田?一分试验田有多大?怎样种?种的结果怎样?”由于抓住了主要问题来设疑,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了课文的主要意思,并把握了文章的脉胳。又如学习《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我点拨学生特别注意“飞过来吧”中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导学生质疑,并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读有所思,思中生疑,疑中求答。1."扣眼"——从课文的题目质疑课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抓课题质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语文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充分利用教材中蕴藏着的创新因素,积极为学生创设机会,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我们要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首先,可以抓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窗口,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学生抓住课文的题眼质疑。比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我问学生:"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有的说:"壮士是什么意思?"有的  相似文献   

11.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的这一教学思想到今天依然可以为我们所用,特别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启疑——让学生在质疑中主动探究"启疑"也就是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学习目标,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  相似文献   

12.
思考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鼓励学生质疑、答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诱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思源于质疑质疑的过程就是思考、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先设疑后让学生解疑,久而久之,  相似文献   

13.
《莫泊桑拜师》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得到了悉心指导的事。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扣该篇文章题目的特点——凝练地概括文章的内容,在导入新课审题时,引导学生进行了阅读预测与质疑,从课题开始尝试着引导学生作阅读探究。从课堂教学实况来看,效果较好。现将该教学片断实录如下: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10课,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莫泊桑拜师。师:这篇课文的题目有没有引起你们的兴趣?在读题时,你们想到些什么,有些什么推测?(学生小手林立。)生:读题时,我想到课文写的这个人——莫泊桑可能是…  相似文献   

14.
一、设疑导趣学习要靠自己思索而得。布鲁纳说过:“学习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设疑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对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思维起着积极作用。在该课教学时,我先引题激趣,巧设悬念: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接着放课文朗读录音,调动情绪,启发学生弄清课题的关键词及与课文内容的关系。然后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体,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意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情趣。…  相似文献   

15.
一、抓住"题眼"点明文章主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概括文章的内容,有的点明文章的主旨,有的揭示文章的线索.教学中从课题入手,以抓"题眼"作为破题导读的"切入口",引导学生质疑,有助于学生抓住文章重点.既能避免浅、碎、平的教学弊端,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直接接触课文,参与语文实践,让教学矛盾、思维冲突在课题上"扭结",义能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的质量是由教与学两方面决定的,有目的,有组织的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学须有疑。善于质疑、解疑是阅读方法的重要内容,又是重要的阅读能力。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让学生质疑,不只是教师发问学生答问,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质疑、解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为把握课文的本质而质疑。 从审题入手进行质疑。抓住课文题目质疑,往…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我按以下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思考,在积极合作中有所感悟,在主动探究中有所创新,教学效果明显。具体做法是:一、初读课文摇自主思考1郾读题,自主质疑。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从课题上看,你想了解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我想知道狐狸和乌鸦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发生的结果是怎样的?通过质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郾初读,理清条理。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理清课文条理的角度思考:(1)狐狸和乌鸦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呢?(2)…  相似文献   

18.
《月光曲》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17课(课件出示题目)。我们把题目齐读一遍.(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够积极。)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没有感受到月光的皎洁。让我们再来一遍,轻轻地读,一齐感受月光的美丽吧.(再次齐读,学习状态明显改变。)〔评:虽然课题只有3个字,但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诗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课件出示贝多芬的图片)?课文中是怎么来描写他的(课件出示句子)?读一读。是呀,贝多芬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  相似文献   

19.
通过质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质疑毕竟是手段 ,解疑才是目的。因此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 ,自己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能解疑呢 ?一、引发争论 ,解决疑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争论 ,在学辩中得出结论。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时 ,有一位学生提出 :“读了课文 ,我认为 10万支箭应该是诸葛亮用计骗来的 ,为什么题目偏用‘借’字 ?”这个问题挺有见地 ,我趁机引导 :“是啊 ,题目为什么要说‘借’呢 ?题目出错了吗 ?现在老师请同意‘…  相似文献   

20.
《寻隐者不遇》(九义教材第八册 ) ,通过作者寻隐者经过的描述 ,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我们可以这样教学本课 :一、读题设疑教学中 ,笔者首先从题目入手 ,设置悬念 ,引起学生好奇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理解诗意铺路。为此 ,我让学生大声朗读题目后 ,提出如下三个问题让他们思考 :1.隐者是谁 ?2 .谁去寻找隐者 ,他是如何找的 ?3 .为什么找不到隐者 ?二、看图猜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只能听老师讲述他对问题的探索过程 ,自己不能充分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来。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笔者在引导学生读题设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