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育人德为先”,关注德育就是关注了一个人的命运,就是关注了一个民族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是各项教育的前提。近年来,我局本着抓好“德育实效性”这一理念,在关注“德育实效性”上下工夫,努力开创全市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过去人物思想和活动的痕迹,讲历史必须讲人物。不管是否自觉,人在行动前总有一个选择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是由历史人物的“选择”创造出来的,个人的选择决定个人的命运,而领袖人物的选择往往左右着国家民族的命运。人的选择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有理性与盲目之别,  相似文献   

3.
在“五四”这一社会转型期,“立人”是摆在作家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作家们从理想人性、理想人格的角度探索人的新质,以对环境的否定和个性的声张表现人的抗争。并另辟蹊径,从改造国民性的角度,否定民族的旧我,呼唤新人的诞生。“五四”播下了发育不全的、伤痕累累的新的胚胎。尽管发育不全,毕竟是生命的种子。他凝聚着思想的力量,传承着真正的人的基因,他裂变着、扩展着,在成长的过程中终于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面对自己。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个人,可是归根结底是每一个孩子。离开了我们面前的生动的具体的孩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梦不过是海市蜃楼罢了。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让教育的初心发生了偏移?是什么改变了我们从教第一天的初衷和满怀的热情?究其原因,社会、学校、家长、学生都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5.
我国学者对文学创作方法涵义的界定迄今只局限于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则被忽视了。文学创作方法的更迭,归根结底取决于作家对人性、人的本质、人同世界的关系等认识上的变化。这是文学的“人学”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史记》为中华民族述史写心。此文就司马迁对人口自我意识所达到的高度;《史记》写人特别关注人物的“为人”,重视写出人性的人;司马迁身历生死炼狱般的生命体验,对人生、人性获得超常的认知和体悟;《史记》写人所具有的社会身份、社会角色和人的品德节操、人的性格个性两个普遍性;司马迁对人性以及民族劣根性的探究五个方面,进一步阐述和论证“《史记》:一部中华民族心灵史”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生三年,要为学生想三十年。我们为未来培养人才,眼睛不能光盯着现在。“面向未来,领先时代”的教育理念是办学成功的前提。万事德为首。“一切彻底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做人的成功,一切彻底的失败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失败。”“育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培育“和谐的人”、“大写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能幸福地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有益于他人和有益于社会的人”。然而,今天我们的教育最少关注的就是人、人的情感、人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常莉 《课外阅读》2011,(7):303-304
“每个学生都是一件值得欣赏的‘艺术品’,学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的选择,我们无法改变他们,只有学生自己能改变自己。我们做的事是放大他们美好的一面”,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班级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班主任怎样创建和谐、有序的精神家园?教育是伟大的事业,人的命运决定于教育,怎样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怎样的班主任才符合“好”的标准呢?  相似文献   

9.
孔素芹 《河北教育》2005,(24):36-36
“以人为本”包含着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它意味着对任何个人的合法权利都应给予合理的尊重;也意味着对人的活动都应注人人性化的理念;它要求我们对现实社会中一切违背人性发展的不尊重人的现象进行反思和超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师德建设的核心。教师是教育者,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国家、社会尊重教师的职业劳动,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是师德教育的内在保证。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凸显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因而我们说 ,知识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然而 ,就知识经济的本性来讲 ,它并没有内在地、合逻辑地产生对人的崇高人性的需求。本文凸显了科技与知识“非人道”的一面 ,郑重探讨了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教育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1.
庄子曰:“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这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决定着他的习惯,一个人的习惯决定着他的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着他的命运。我们小学阶段可以说是学生正式接受系统教育的起始阶段,较初中阶段,我们小学阶段更重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可是,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教学质量成了家长替孩子择校的主要标准,成了学校领导考核教师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李寿鼎 《云南教育》2010,(23):48-48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有什么品位的校长,就有什么品位的学校;校长的“质量”即学校的“质量”。有人说,教育好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则幸福一方社会。《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先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那么作为一个校长,我觉得应该要有“立德”、“立人”、“立业”的学校管理观。  相似文献   

13.
《再也不得安宁》是尼日利亚著名作家钦努阿·阿契贝的代表作之一。对于作品中的奥比形象分析,主要有“社会离散心理造成了奥比的悲剧”“两种文明冲突造成的动荡”。实质上,阿契贝在展示奥比悲剧的同时,通过奥比这个“空心人”形象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道路:立足传统文化,融化西方文明,创立一个独具特色的新的民族文明。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交往主体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交往主体的人性假设首先是将日常社会的人性假设——“政治人”、“经济人”带入了网络社会,“政治人”意即网民的行为经常体现出“人是政治的动物”这一已有千百年的人性假设,“经济人”意即网民的行为表现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这一近代的人性假设;由于网络社会交往的特点,网民一般以爱好、情趣等精神属性选择交往对象,因此,网民都表现出“情感人”的人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任何一个企业组织中,认识人和管理人都是相辅相成的,就是说,对人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措施。比如经常提到的4种人性假设:“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自我实现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就是认识人与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一种历史性演变。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是当今各国基础教育的共同取向,其理论依据是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和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将教育的重心位移到对人的生命关怀、对人格的尊重上来,这是教育理念的伟大进步。然而,许多时候“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成为我们的思想,却成了装点门面的工具。环顾我们的校园,“以人为本”已经泛滥成一种随处呼喊的口号,成为一种随处张贴的标签,那么,如何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说:"生活就是一本书,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归根结底,一个人的价值、人生追求要通过生活、人与人的交往、社会活动、工作来体现。一个人的行为、思想都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8.
最近温总理在“世界读书日”发出全民读书的号召,他指出,“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纵观世界发展史,读书与一个民族发展、兴衰息息相关。列宁说过,一个充斥文盲的国家,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的。我们可以换句话说,一个不读书的国家,是无法建设小康社会的。  相似文献   

19.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程中。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从“德”字原初内涵出发,提出了“尚德”的教育理念,建构了“尚德教育”的新格局。“尚德”理念中,“尚”的内涵为尊崇、崇尚;“德”的内涵为“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厚德载物,养性励行”。“尚德”的两个内涵之间是“道”与“德”的关系。是思想方法与艺术追求的关系。“尚德教育”中,“尚德”是一种仪礼,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力求在人的本质的探讨中作一功能性界说,建立自己的“满足原则”,为人的主体理论的发展提供一种摸索途径。文中提出,人的现实本质,反映在人性的各种满足的无限追求中,是人的各种满足欲求的激发和实现的动态开放过程。“满足原则”是在满足内容阐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性的价值是在满足实现与社会及人本体的协调发展中得以体现的,鉴此而引发出对文明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