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老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其政治哲学深刻而丰富。他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他的政治哲学富有远见,超越了时代,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颇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老子哲学是政治哲学。老子所关注的对象是社会,而不是自然界。老子的政治哲学包括反对智慧和仁义,无为而治,谨慎地对待战争,主张国与国之间的谦下和友好,“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自司马迁谓老子为隐君子以来,论者多以老子为隐士。考之郭店《老子》可知此说不确,郭店《老子》所载内容多为:明确提出修身为治国的重要保证;向王侯、君主等统治者进修身治国之言,继承西周以来的敬王思想,追求“王亦大”这一政治目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具有为民请命的思想倾向;提出建立富足美好和谐的理想社会。据上述可知,老子并非隐士,而是一个积极入世者。至于老子后来“归居”,乃是他晚年告老致仕,是一个仕宦者的正常人生归宿。  相似文献   

4.
在《还吾老子》一书中,我考证了《老子》是中国第一本站在民本立场上专对侯王说的政治哲学书。《老子》政治哲学的理想社会是和谐社会,也可以说和谐社会是其核心理念。但与我们一般对理想社会的理解不同,《老子》的理想社会不是对未来的设想,而是对已往的追述,也就是说,《老子》认为理想社会在上古时代实际是存在过的。尽管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理想社会存在于史前的传说。  相似文献   

5.
老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其政治哲学深刻而丰富.他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他的政治哲学富有远见,超越了时代,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颇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意味.  相似文献   

6.
“无为而治”是老予政治哲学的重要范畴。以老子天道“自然”观为基础,可以看到“无为而治”的本真内涵是“自性而然”。在此论域下,“无为而治”区分为两个维度——上者的“无为”和下者的“自化”。“无为”与“自化”一体两面,共同构成了“无为而治”的本真意蕴。  相似文献   

7.
以“和”为关是嵇康《声无哀乐论》关学思想的核心。“和”在哲学的层面是指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它体现了宇宙生成的法则和规律:而这种法则的最好承载者是音乐,音乐代表了这种和谐统一,所以,“和”关是音乐追求的最高理想。嵇康以“和”论乐,认为音乐的本体是与时代政治和人的情感无关的自然之和;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上,认为音乐与情感并无必然的联系,而是一种对应关系;音乐除了移风易俗的教化功能外,还具有“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的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一个独特的文化哲学视角,重新审视老子的哲学美学思想,并透过老子其人其书之谜,看老子哲学诗学所蕴含的巨大思想对话空间。文章分别讨论了学术史上对老子与《道德经》“疑古”、“信古”和“释古”的问题,揭示了老于哲学本体论与宇宙论精神、认识论与辩证论智慧、人生论与政治论理想,以及语言论与审美论意趣,并进而阐释了老子智慧在当代社会的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9.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老子认为道是一个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属性,作为万物始基的恍惚不清的真实存在。老子“道”范畴最重要的哲学意义在于:他第一次以普通存在物作为世界的始基,这反映了先秦时期人类抽象思维的深化,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是一个贡献。老子以玄妙的道哲学解说社会政治现实,提出了一系列颇为独特的伦理和治世思想。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无知”、“无欲”、“无为”,他将这些主张建构为一个以“道”为基础的哲学学说。“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是在对立中运动。所以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基本精神就是统治者要尽可能的少去干扰人民,让人民自由发展。烦苛的政令,无端骚扰国家、人民,是极其有害的。“小国寡民”是老子用以解决时代迫切问题的总体性方案。老子政治哲学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人民性。它在客观上有着抑制封建暴政、减轻人民疾苦的作用。老子的政治辩证法为人们观察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辩证思维方式。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以和为贵,崇尚中庸”作为中华传统思想的精髓,为我们构建和谐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今天在构建和谐文化时,要辩证对待传统和谐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借鉴国外文化优秀成分,对其进行综合创新。这种传统的和谐思想,无疑对整合矛盾、团结人民、凝聚民族精神起着积极作用,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和谐校园建设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的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的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校园的和谐能促进学校事业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和谐管理、和谐教学、和谐发展、和谐环境是创建和谐校园应着重抓好的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和谐社会的理论提出以来,学术理论界对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概念、内涵及其构建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并取得了较多的共识;和谐社会理论还需要在和谐哲学与和谐思维、和谐世界、和谐机制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就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建设和谐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强调了只有和谐教育才能培养出和谐的人才,有了和谐的人才才能有和谐的社会;和谐人才不仅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5.
高等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和谐人才,是实现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学校深化改革、增强活力的需要,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构建和谐校园,要积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倡导民主、平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安全工作。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建设,我国在政治、经济的改革发展中,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不和谐的局面。和谐教育除了平衡教育结构外,还要着力进行和谐校园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7.
高等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和谐人才,是实现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学校深化改革、增强活力的需要,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构建和谐校园,要积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倡导民主、平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安全工作。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的建设必然使教育走向和谐,走向和谐的教育要求教师培训要率先倡导和谐。以和谐的培训关系与培训形态开展教师培训,就要致力于培训者与受训者之间,受训者与受训者之间,培训者、受训者与培训环境之间的和谐,努力营造一个教师培训课堂的高度和谐。  相似文献   

19.
对于创建和谐校园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围绕和谐校园的内涵界定,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和谐校园的要素等问题阐述了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和谐说到底是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个体人格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永恒追求。和谐人格是马克思主义人格理论现实层面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和谐社会国民人格的基本范式;和谐文化是塑造和谐人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