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有出息、有作为的采编人员,绝不是“跑会记者”、“电话记者”、“秘书记者”,而是能够“沉下去”的记者。他们迈开自己的两条腿,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中挖掘具有时代感的鲜活素材,从而写出生动感人的新闻佳作来。说一句行业的话,就是抓住了“活鱼”。道理浅显而明白,同文艺作品一样,生活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离开实践和现实生活本身,新闻写作同样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诚然,“跑会”、“打电话”采访不能笼统地说就写不出好新闻,但如果一味浮在上面,只能是流于肤浅,反映不出群众和实际生活,当然就抓不住“活鱼”了。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3.
不少新闻界老前悲辈都告诫年轻的记者:不要光跑机关,光跑会场,应该多下基层,到第一线去抓新鲜的“活鱼”。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因为记者仅仅靠在机关和会场抄第二手、第三手的材料,是很难写出好新闻的。但这样说来,是不是会议采访就不重要了?或者说记者最好少跑会或不跑会了呢?我认为这同样是偏颇的。会议往往是各种信息和观点的集散地,同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员齐聚一起,应该是一处新闻的“富矿”,就看你是“泡”会还是“跑”会了。这里“泡”的含义是指就会论会,整天泡在里面拔不出来,只拿会议材料写稿,从一个会“泡”到另一个会,没时间下基层。而“跑”的含义是也去开会,但却是身在会而又能跳出会,在会上只拣有用的材料搜集,找到线索,再很快跑出来,或  相似文献   

4.
刘飞锋 《今传媒》2006,(7X):40-41
会议是一座新闻的富矿。但一些跑会记对按部就班地写作程序式会议新闻、完成“规定动作”得心应手,却不知如何搞好“自选动作”、如何从会海里“淘”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上好新闻。  相似文献   

5.
说“跑”     
有位老记者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话说得俏皮,然而并非玩笑。他的解释是:“新闻是跑出来的。如果不想跑,不敢跑,不会跑,就不能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那样,还有什么新闻可言? “想跑”,是指为了多写新闻,写好新闻,乐于东奔西跑;“敢跑”,是指采访不畏艰难险阻,知难而进;“会跑”,是指善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建立自己一套采访方法。过去的新闻界习惯把采访叫“跑新闻”,  相似文献   

6.
王媛媛 《报刊之友》2013,(3):129-131
跑口记者如何跑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作为一名优秀的跑口记者,不但要擅“跑”,更要善“刨”。文章从跑口记者找准自我定位、新闻是跑出来的、“刨”字上见真功夫三个方面论述,首先让跑口记者认清实行新闻跑口制度的好处,进而揭示如何经营自己跑口单位以及怎样才能最大可能的发现新闻线索、报道更多的新闻,最终实现整合所有资源,为跑口记者所用。  相似文献   

7.
“跑线记者”离不开所跑战线的日常工作,这些工作有行业会议,战线中的一些日常或动态性工作等等,可如何跑好战线,让战线中的新政策,以及贴近百姓生活的工作“变成”新闻,相信所有媒体的“跑线记者”都会思考。我认为,要想把战线中的这些工作“变成”新闻,“跑线记者”必须要有理性的思维,要在跳出“事物性”报道的同时,从中找出不同点,然后再通过认真思考,才能在所跑战线中找出新闻来。一、行业会议是“跑线记者”寻找新闻的“起点”应该说,任何一名“跑线记者”因“跑线”年头不同,他们对事件的观察、思考和认识都会不一样,可是要想把战线…  相似文献   

8.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如今我说的话题,叫严肃而慎重地对待新闻作品中的“生活真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从广义上说,新闻写作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报道自然与社会生活并再现生活过程中,选择其新的一种艺术。于是,您要细读一些新闻作品会发现,不少新闻作品中,写的并非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发生在具体时、空中的事实”,而是写进了许多生活现象,写进了记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进了生活中曾有’的却没有事实基本要素界定的“无主事实”等…  相似文献   

9.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他还引用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创作体会:“我不去陈述,不去解释,我只是去表现,让我的主人公们替我说话。”这种让主人公自己去表现的手法,用在新闻写作上,就叫“新闻故事化”。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  相似文献   

10.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11.
刘飞锋 《今传媒》2006,(7):40-41
会议是一座新闻的富矿。但一些跑会记者对按部就班地写作程序式会议新闻、完成“规定动作”得心应手,却不知如何搞好“自选动作”、如何从会海里“淘”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上好新闻。“会海淘金”确实是让跑会记者头疼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话题。笔者认为,跳出会议本身,学会从会议全程(会前、会中、会后)去“节外生枝”,找出最能抓住人心的“新闻眼”,不失为一个提高会议新闻可读性的好办法。挖掘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人大、政协会议及党代会都是非常重要的会议,搞好这些会议报道也是报纸尤其是党委机关报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但如…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哪里来的?有新闻常识的人都知道,新闻是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所以记者在新闻单位也被称作是“跑新闻的”,可是现在新闻单位,有不少记者自己不出去跑新闻,却有不少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3.
记者的“跑”是采访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完成好报道任务,在“跑”的过程中还必须解决往哪里跑以及“跑与看”、“跑与想”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纷繁迷离的现实社会,记者究竟应该“跑”向何方呢?我在几十年的新闻实践中寻到的具体答案有二。一是跑到群众中去。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其前途也在群众。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采访到有意义的新闻。范长江谈到他的采访经验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记者应该在群众中生根,应该到处都有朋友。现在有些记者去访问,有点类似办官差,  相似文献   

14.
跑线记者是报社新闻源的主要力量,为新闻的张力提供引人入胜的细节。但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跑线记者已越来越难获得独家新闻,跑线记者从被采访单位获得的新闻资源,被采访单位一般也提供给其它新闻媒体,或者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发布,造成新闻报道中的“同题作文”。做独家新闻,是每一个新闻记者追求的目标,跑线记者虽然面临共享资源的困惑,但只要构思精、角度新,把原有话题做大做全,还是能在“同题作文”中做出独家新闻的。跑线记者要“工于心计”,精巧构思同题文章跑线记者做新闻一定要“工于心计”,有精巧的构思,多角度探询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初搞新闻报道,总闷在报道组读报纸、看材料,依葫芦画瓢,虽挤“牙膏”似地写出一大摞稿子.却无一篇见报。后经新闻干事“点拨”:搞新闻,无捷径,唯有勤“跑”,方能捞到鲜活的“干货”。我视报道干事的话为引路灯。将“跑”刻进心中,并用”腿勤手不懒”的写作态度,激励自己,锤炼“跑”功。上“跑”司政后技,下“跑”营连班排,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追寻官兵训练、生活、学习第一线,哪儿有新闻我便往哪J[‘“跑”。“跑”的多了,跟连队干部战士自然就熟了,渐渐地,他们也主动向我提供新闻线索。1996年冬季的一天,屋外…  相似文献   

16.
当记者,都希望自己能写出好新闻,但又往往苦于好素材难得。到哪里去找呢?有人热衷于跑会议、跑政府“要”素材;有人寄希望于惊天动地的事情“等”素材;甚至有人不择手段地“造”素材;当然,还有人沉下心来在生活周边“挖”素材。  相似文献   

17.
姜鹏飞 《新闻前哨》2007,(12):49-50
当记者的最怕没有新闻线索,没有新闻线索就会无新闻可写。新闻线索可以说是记者的饭碗和新闻之源,独家线索、信源,是记者更重要的竞争力。谁最先掌握了新闻线索,谁就掌握了写新闻的主动权。因此,在跑线记者中,也就有了“贫”“富”之分,这里的“贫”“富”不是指收入,而是指新闻线索的多少。  相似文献   

18.
杨彪 《军事记者》2003,(8):49-49
问题的提出在我们的采写活动中,常听到这样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新闻富矿”。有人说京城是“新闻富矿”;有人说改革开放前沿是“新闻富矿”;也有人说,边远艰苦地区是“新闻富矿”……正如什么是新闻一样,看问题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只是想从记者感知这个层面提出:新闻的富矿就在“司空见惯”中。其一,记者是常人,是生活在普通人群中的普通人。有人会说,不对,记者是“无冕之王”,是特殊的族群。其实,这只是对记者工作极而言之的一面,说的并不是记者的全部。那么,说记者是生活在普通人群中的…  相似文献   

19.
每年的地方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是地方政治生活的大事,同时也是市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一些跑会记者对于按部就班完成“规定动作”往往得心应手,而对于做好有难度的“自选动作”却感到颇为棘手。那么,都市报如何从会海中“淘”出好新闻,使“两会”报道出彩、出新、出亮点?笔者的体会是:凭借一双新闻的慧眼,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就能从会海里淘出“真金”,抓到“活鱼”。  相似文献   

20.
会议报道上稿易,但出好稿难,以至于一些有识之士告诫年轻记者“多往基层跑,少在会堂转”。笔者作为一个政协机关报的记者,不“泡会”是不可能的,不写会议报道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记者在搞好会议报道的同时,能跳出会议写新闻,从“茬子”里面逮“活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顾名思义是一个“会”。它是以会议为载体,达到履行职能的目的。除全委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