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在十种管理类期刊上发表论文的2824名作者为样本对我国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情况的研究表明,相对于男教师,高校女教师在我国管理类学术领域仍处于劣势地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差别增大。国家和高校应针对女性职业发展的特殊性,为女教师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高校女教师也应充分了解女性职业发展规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身的职业生涯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在十种管理类期刊上发表论文的2824名作者为样本对我国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情况的研究表明,相对于男教师,高校女教师在我国管理类学术领域仍处于劣势地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差别增大。国家和高校应针对女性职业发展的特殊性,为女教师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高校女教师也应充分了解女性职业发展规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身的职业生涯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3.
女教师以同等资历进入高校,人数近半,但在学术、职称等方面却落后于男教师。文章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研究,首先提出职后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分析高校女教师职后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通过构建女教师职后人力资本投资分析模型,得出女教师职后人力资本投资少的经济解释。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女教师是初中教师的一部分,与男教师相比,她们往往处于劣势,因为受到家庭及女性自身的心理弱势等的影响,她们在专业知识上的扩展和深入以及在专业能力上的提高通常都不如男教师。本文我们将针对初中语文女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中心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导致这一现状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可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对河南省普通高校中青年教师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健康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教师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任务、科研工作.研究结果表明:男女教师身体健康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女教师优于男教师;男女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男教师强于女教师;女教师的社会适应能力比男教师强;女教师对健康认识和健康行为均好于男教师;男教师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和锻炼身体的行为都强于女教师;男女教师在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锻炼身体的项目、锻炼身体的场地等无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初中男女教师在情绪表现度的五个维度上,除了在表达性自信上没有统计学意义上差异外,在其他四个维度中,有三个维度,即正性情绪表现度、负性情绪表现度、冲动强度初中女教师明显高于男教师;只是在掩饰维度上,初中男教师明显高于女教师。初中男女教师在表达性自信方面没有差异,说明男女教师对情绪表现的自信体验是相同的,无论男教师还是女教师都认为他们有能力(以灵活、积极的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绪表现,能够很好地适应所处的环境。初中教师在正性情绪表现度、负性情绪表现度、冲动强度上,女教师明显高于男教师;在掩饰上,男教师…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女教师对专业进步、专业发展资源的态度 ,以及对学术成就认可的价值 ,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医学院的 Buckley L M等人采用问卷法对该院和该院所属退伍军人医疗中心的教师进行了调研。被调查的教师共91 8人 ,其中 56 7人返回了问卷表 ,返回率为6 2 %。在返回问卷表的 56 7人中 ,三分之一为女教师。结果表明 ,同男教师相比 ,女教师被聘为教授一级的机会较少 ,她们把较多的时间用于处理临床工作 ,而用于学术性工作的时间很少 ,专业上的进步也比较缓慢。女教师们报告 ,学院有关晋升和聘任的标准根本就没有同她们进行过讨论。调查结果也发现 …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校女教师人数正逐步增加,但其职业发展成就远低于男教师,职业发展困境较多,发展空间也有限。同时,女教师受"玻璃天花板效应"、"角色冲突"等影响较大。通过对北京某高校情况调查研究,进而归纳出影响北京市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当下,中小学男教师告急,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凸显。譬如,广州市白云区中小学女教师占80%以上,在近年的招聘中,女教师仍是"主力"。令人忧心忡忡的是,男教师奇缺趋势已经蔓延至高中。苏州市某重点中学有教师115人,其中女教师72人,男教师仅有43人。为何女教师绰绰有余?而男教师却捉襟见肘呢?不妨从男女性别差异去探究成因。心理学研究表明,男女性别差异明显,理想、兴趣、价值观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当今教师职业较合女性口味,而对男性却并不"开胃"。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教师的课程取向及其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取向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对认知过程取向的认同度最高,但也不排斥其他四种取向;男教师比女教师更倾向于学术理性取向;不同教龄的教师在认知过程、科技发展、社会重建、学术理性取向上有显著差异;不同学校类别的教师在科技发展、人文主义、社会重建、学术理性取向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不同学历的教师在科技发展、人文主义、社会重建、学术理性取向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教师的新课程培训状况对科技发展、认知过程、社会重建取向有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我国的课程研究与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