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轴对称图形是在学生学习了“对称现象”,认识了对称物体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力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正确理解、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感受轴对称美,产生动手创造美的欲望。执教者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出发,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主动观察、想象、猜测、操作、验证、交流中理解认识轴对称图形,体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识别轴对称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概括的能力,渗透分类等数学思想. 3.通过关注生活中的对称,体验对称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2.使学生能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一册第130-1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理解对称的含义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分组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章“轴对称”共安排了三个小节和两个选学内容,主要内容是轴对称与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认识轴对称、轴对称变换及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理解轴对称的基本性质,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章第1节轴对称,教材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实际出发引入问题,突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让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入手,引出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轴对称的概念,通过观察、探究、思考等一系列栏目,探索出图形轴对称的性质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轴对称,学生有真实感受,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也能较好地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既欣赏了图形的对称和谐美,体会了轴对称的广泛应用,又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了轴对称的本质.在经历了观察、思考、分析、交流的过程后,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性思维得到了培养.第2节轴对称变换,教材通过观察一系列的图形以及让学生自己动手经历由一个图形得到与它轴对称的图形的过程,引出轴对称变换并归纳轴对称变换的特征.这样,学生既感受了轴对称变换这一运动过程,又自然地体会了轴对称...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等概念,并能认识轴对称图形。会找、会画轴对称图形。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3.结合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向学生渗透美育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使学生感知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对称轴的含义,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引导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感受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堂“做”数学的课。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双手通过操作和观察来“做”数学。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是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嘶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9.
1 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2)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4)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6—61页。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11册100~102页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含义,能够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及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学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能正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教学难点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具与学具准备…  相似文献   

12.
张瑾 《教书育人》2012,(Z2):79-80
一、教材分析《镜子改变了什么》这一节,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性质之后,要求学生通过赏析观察、探索思考,自己探索物体的镜面对称的规律,对学生的动手操作、探索归纳能力要求比较高。纵观第七章的教材安排,从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入手,研究了简单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归纳出图形轴对称的性质,然后通过《镜子改变了什么》这一节将二维的轴对称扩充到三维的镜面对称,加深学生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例2和“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2.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辨认出对称图形。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呀?…  相似文献   

14.
教材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56-61页.   设计思路: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6道“想想做做“等.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素材入手,组织学生自主活动,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进行主动探讨,体会知识生成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15.
孙伟 《陕西教育》2008,(1):27-28
教材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56—61页。 设计思路: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6道“想想做做”等。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素材入手,组织学生自主活动,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进行主动探讨,体会知识生成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和折一折,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121~123页。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3.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的美,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准确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教师提问并操作:同学们喜欢绘画吗?(喜欢)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绘画与美术教师的画法有什么不同?(板演:…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2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选择合适的方法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物体或图案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教材简析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单元的内容.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首先出示一组实物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接下来,把上面的实物图片进一步抽象为平面图形,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接着安排了一道"试一试",让学生从一组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找出轴对称图形,以巩固刚才获得的初步认识.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不难看出,教材的编排正是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联系生活学数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操作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联系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所以,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是运用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去做轴对称图形.  相似文献   

19.
<正>一、教学目标分析本节主要介绍轴对称图形、图形的轴对称的概念、轴对称的基本概念等内容,通过本节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轴对称,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的文化价值,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欣赏、折叠等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对称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6—61页。 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