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审美主体的个性差异、审美客体审美价值的主观客观性、审美价值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及和谐美与缺憾美的审美价值等几方面试图阐明“美就是客体的意象与本体个性情趣的呼应与共鸣”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2.
传统美学依据实体本体论,以美为研究对象,美的本质问题成为美学的基本问题。但美的本质问题是不合理的问题,因为不存在所谓“美”这种客体,美不是实体。从存在本体论出发,应该提出审美的本质问题,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而审美对象(“美”)只是一种存在的意义。同样,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问题也随之解决,审美对象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超越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是二的绝对同一。  相似文献   

3.
一、现代体育美感的特点1.审美的直觉性直觉性 ,就是“直接领悟”的意思。体育美感 ,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现代体育美感的直觉性 ,是由审美的客体和主体决定的。从审美的客体来看 ,体育美具有形象性特征。从审美的主体来看 ,当体育美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时 ,当审美对象通过感官传到大脑后 ,与储存的类似的审美形象及体育美的有关信息联系起来 ,并使人们产生愉快的情感 ,从而形成美感的直觉性。2 .审美的愉悦性现代体育美 ,是一种特殊的快感。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 :“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所谓美感的愉悦性 ,是指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4.
在美的欣赏中,美感是由客观对象的美所引起的,没有美的对象,便不能唤起美感。然而,仅仅有了美的对象,而没有与此对象相适应的主观条件,对象不能为主体所欣赏,也仍然不能产生美惑。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面对同一部优美的艺术作品,有的人能感到它的美,有的人却不能感到它的美;有的人能欣赏它,有的人却不能欣赏它,这就有一个进行美的欣赏的主观条件问  相似文献   

5.
审美活动属于认识论和实践论范围,不属于本体论范围;从认识和实践看,美无本体、本质,不存在那种单单具有“美”的性质的实体;本体论中不存在主体客体的区分,只有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中才有必要划分主体和客体;审美活动是主体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实践性的认知关系或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审美判断是一种包含着客体内容的主观判断;主体的能动作用是审美的第一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美感的产生     
美感,又称审美感受.它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认识和评价,并由此而引起的情感活动,是客观现实中的美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美感的形成,以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为物质基础.没有现实生活中美的存在,就谈不上审美主体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它是美感的源泉,是第一性的.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不以审美主体的意志为转移,但它自身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一方面体现在自然本身的变化中,如花开  相似文献   

7.
审美过程     
审美主体在客观现实中的美的作用下,经过形象思维活动,进行由表及里的审美判断,获得美感享受的过程,就叫审美过程.它既受审美客体的制约,又受审美主体的认识、情感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在审美过程中,我们首先碰到的是审美对象的选择问题.大千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美千千万万,它们作用于审美主体,有的能引起美感,有的却不能引起美感.这种选择由什么决定的呢?决定于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两方面的诸多因素.从审美对象来说,那些强烈的、新异的、活动变化的事物最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注意.比如,"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看",倒不是因为红一定比绿更美,更动人,而是相比之下,红比绿给人的感觉更强烈,因而更易激起人的美感.同样的道理,时装能取代原来的服装而流行于世,在于其款式的新颖更能给人以美感;电影比图片展览更有吸引力,在于它的变化、运动更能使人领略到事物的"动态美".从审美主体看,人们往往对那些能够满足自己审美需要的事物发生兴趣,引起注意.所谓审美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论述教育主体审美化和教育客体审美化问题。教育主体的审美化包括教师的审美化和学生的审美化两方面:前者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仪表美、人格美、智慧美、语言美等各个不同的方面和层次上;后者则表现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审美化——以美启真和教育目标的审美化——培养美的学生。教育客体的审美化是指教育活动的对象即教育内容的审美化,就是要挖掘教育内容中的审美因素,使学生在获得认知的同时也得到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9.
俗之为美的可能性,是俗艺术成为审美对象的关键。对俗的审美效果认识不清,根据"俗"所引起的审美主体的不同愉悦感,可将"俗"分为"为美之俗"、"为欲之俗"、"平庸之俗"三类。从俗及俗艺术引起审美主体的愉悦而言,这种愉悦只有在不涉及人的性欲之时,才会产生美的可能;从审美主体而言,只有对俗艺术背后的文化环境充分了解、认同,才会对俗艺术产生美感;从俗艺术自身发展而言,接受雅艺术的规范,适应社会普遍的文化、道德准则,为社会接受,才会产生美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艺术审美就是人们对美的感受和欣赏。人类的审美活动包括着审美主体(观赏者)与审美客体(对象)两个方面。美感就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存在的美的对象的主观反映,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审美情趣活动。这种审美情趣活动,在日常,有助于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启迪人们的智慧。法国雕塑家罗丹指出:"美是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相似文献   

11.
审美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心理活动,审美教育也被称为美感教育,把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作为基本的内容。有效运用审美实践活动,能够有意识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进一步培养其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审美活动中,学生是审美主体,语文课文中美的因素是审美客体,其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欣赏、感知和相应评价。  相似文献   

12.
教育文摘     
教育美的评价及其标准 教育美是指存在于教育领域的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教育领域的感情显现。教育美的评价是审美主体从一定的教育审美要求和教育审美理想出发,去把握教育审美对象并判断美丑的综合思维活动。 教育美的欣赏活动,是通过个体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实现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爱好的主观倾向性。尽管如此,教育  相似文献   

13.
教师按照美的规律教学为审美化教学,学生站在审美的角度学习为审美化学习。在学生的审美化学习中,教师起着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中介人的三重作用,即教师的形象首先是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又是科学知识美的审美主体,同时又是架起科学美和学生之间桥梁的中介人。审美客体是教师的形象问题,审美主体是教师的水平问题,中介人的作用发挥如何则是教  相似文献   

14.
美的客观性问题,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问题。我们的研究如果仅仅局限在“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等对象性研究上,是不可能真正解决美的客观性问题的。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客观性原则”的指导下;在诸如“老庄哲学”、“佛掸哲学”以及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各流派所隐含的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追问方式的辅助下,方能得到逐步“澄明”。所谓“美的规律”或者美的客观性,若从对象客体方面来讲,那就是指对象客体所“固有”的审美属性在恰当的审美关系、审美实践中“呈现”出来。若从主体方面来看,那就是指主体所“固有”的审美的“本质力量”在恰当的审美关系、审美实践中被“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人们从心理学角度来探索美感的生成原因时,着眼点皆放在审美客体作为总体引发的审美主体的愉悦感的追问上,这是不够全面的.其实,美感的生成在于省略.即由于主体生理上的有限性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主体在审美时省略掉客体丑与非美的因素信息,而能动地接受美的因素信息并进行转化在心理上引起愉悦的感受.审美的省略方式分为两种直觉式省略和有意选择性省略.  相似文献   

16.
美不是在知觉之前就已现成地存在着的(不管是在客观还是在主观),只是随着知觉行为的发生,由于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的重组,美才产生了,而且就产生在知觉中。在这种情况下,知觉不仅仅具有审美的功能,而且美直接取决于知觉;知觉直接地孕育了美,直接地成为美产生和存在的处所。只有在知觉中,客体对象才因为主体的加工而成为审美对象;也只有在知觉中,人才把符合条件的客体对象感知为审美对象。审美知觉和一般知觉所不同的是它不仅为主体提供信息和对客体作出加工,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了一种肉身的身体———主体的享受。从知觉传递信息到通过知觉获得享受,这是人的知觉意义重大的一次分化。自此,知觉不仅具有认知的功能,同时还形成了审美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美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反映和体验,是审美主体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获得美的认识,并伴随情感心理,产生美的感受而萌发爱的心理。从美感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过程来看,美感作为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是审美主体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美是一种肯定性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是一种肯定性价值。美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中生成,审美主体与客体具有内在的同构性,客体成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时,客体便具有了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给主体带来精神愉悦的价值属性,美也就生成了,客体成为了美的事物。  相似文献   

19.
挖掘教材美 培养想象力──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石家庄市第二教育学院王惠琴审美是由美的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审美的对象包括主体、客体两个方面,审美主体是从事审美实践活动的健全的“人”,审美客体是作为美的诸因素的社会生活、自然景物、艺术形象等。语...  相似文献   

20.
刘虎 《中学文科》2009,(8):77-78
作为审美对象即客体,物理学是美的,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就需要作为环境因素之一的教师的引导,如果主体被作为客体的物理学的美所吸引而产生愉悦,这就是美,这会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使物理教学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