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两者的契合性体现在三方面。在内涵属性上,同为中华文化发展范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古代结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文化融合角度可以视为中华文化第三次与世界融合的文化成果。在理想愿景上,两者都饱含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追求,在理想国家追求、美好社会建设、合格公民培育上均有所体现。在价值作用上,两者共同蕴含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长河中自我认同、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华优秀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进步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由于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及信息网络化等原因,当前青年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危机。本文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在集中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基本现状、影响因素及教育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与奥运文化相互交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和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术道德崇尚和谐精神这一传统的中华哲学理论,以儒家仁爱为中心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有着很多共同点。东西方文化相互补充,相互影响,武术文化与奥运文化的相互融合,既可以增强世界各国之间的友谊,也可以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维持至今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创造了绚烂的中华文化。如今的我们更加有必要认同、学习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不仅有独特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更有不尽其数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中华经典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我校为了  相似文献   

6.
育人的根本问题首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中国语文的课程性质与教育特点决定了中国语文课程改革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根。离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国语文教育就势必失去其形,也失去其魂,其改革就极有可能迷失方向。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影响、渗透下,我们更应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现在世界各国、中华大地、港澳台同胞正以前所未有的兴趣关注中华文化”(许嘉璐《中华文化承传》序)。中华文化正呈现出光照世界的绚烂色彩,对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表明,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之根,也是世界走近中国、中国融进世界之源。据此,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改革的关系十分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根与魂。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物质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精神文化,还是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学校美育工作,应坚持正确导向,传承文化经典;结合时代要求,力求浸润无声;尊重教育规律,满足迎合学生需求;整体协同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等。其实施路径包括: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发挥美育的铸魂功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弘扬美育的教化力量;提高创造创新能力,彰显美育的育人价值等。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悠久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之魂,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及传承。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国内外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外来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一定冲击,推动了传统形态的转变。鉴于这一实际情况,必须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彰显中华文化的风华和魅力,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及影响力。本文将围绕着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成海梅 《考试周刊》2011,(91):54-55
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而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中华文化全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学习古诗词,是小学生接触和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绝好途径,也符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的培养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也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我们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渠道,也是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统编版语文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  相似文献   

11.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基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没有中华文化,就不成其为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立德树人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基本精神和育人方式中蕴含着滋养立德树人的宝贵智慧。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的鲜明体现,它直接孕育了中华民族在自身人生实践中的基本价值追求.在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虽历经磨难,却能数千年一脉相承,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系呈现出的一种伦理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表现出了很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并内化为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民族性格.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普世性的人文精神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沃土,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兴旺发达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是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是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食粮和内在需求。翻译专业学生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应从认知、情感态度以及行为层面提升翻译专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时代与政策变迁、观念与思想整合以及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转换同构的演化视野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双向奔赴的互动关系。基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建构身份认同、唤醒集体记忆、拓展育情场域,从而多维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者的高度统一。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智慧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需求结合起来,以“协和万邦”理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以“家国同构”情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史料体系;以“重德贵和”传统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从历史文化的元素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血脉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积累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她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和发展的初始阶段,学习并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德育品质,有利于学生生发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同时也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头和力量源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建设,可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浸染功能,对学生形成正面的思想影响和积极的人生导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文明的行为举止;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把民族文化的根、爱国的魂深植在学生心田,把我们的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作为大学生更应该成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先锋,本文从国家的重视程度及大学生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入手,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多方面在大学生中加以传播和弘扬。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是增强国人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质,形成浓厚中华文化氛围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课程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着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营造文化强国氛围,并传播中华民族精神。学生通过语文课程能够习得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积淀文化底蕴,更能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气质品格,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9.
实现维吾尔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致,需在中华认同的框架下构筑其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历史、中华民族、中华国家的心理归依、文化归属、身份认同和情感依附。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认同的意识、心理基础;中华历史认同是中华认同的史实基础;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认同的族属基础;中华国家认同是中华认同的政治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是中华认同的制度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整体,最终指向是中华认同。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要树立文化自信,保持对中华文化坚定的信心;同时应该科学理性的看待传统文化,提炼传统文化思想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