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本阅读教学应以言语形式为把手,从品味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去“读”,读出的味,去“品”,品出味外之旨,以培养学生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建构文本意义,并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情感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文本是“言”与“意”的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应做到“言”与“意”合。所谓“言”,就是语言;“意”是指情感、思想、精神、智慧。语文教学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  相似文献   

3.
小语教材苏教版第二册的《放小鸟》一文,叙述了作者从“得到小鸟”、“喂养小鸟”到“放飞小鸟”的过程,表达了作者“爱护小鸟,就要让小鸟自由”的思想感情。如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真正感受作者的“爱鸟”之情呢?我领着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探究文本,与文本对话,创造了一个强有力的“智慧场”、“情感场”。  相似文献   

4.
《触摸春天》一文语言简洁,意境隽美,情感丰富,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和明白事理的好素材。走进文本,用心和文本交流,和文中的盲童女孩安静一起“穿梭在花丛中”,“悄然拢住”“花间的蝴蝶”,细细感受迷人的春光,心中不禁涌动着对生活、对生命的无限感动。教学时找准语言训练和体会思想内涵的链接点,既可以从文字中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又可以充分体会作者用词巧妙的表达效果,从文本语言的咀嚼中想象生动的画面,拓宽思维的空间,增加语言积累,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楼波 《广西教育》2007,(6A):15-16
文本是“言”与“意”的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应做到“言”与“意”合。所谓“言”,就是语言;“意”是指情感、思想、精神、智慧。语文教学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积淀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6.
<正>【专题阐释】《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本堂课尝试根据单元要求、课后提示以及文本特点,选择“悖异型情感的曲折言说”作为微专题,聚焦言语形式,通过单篇精读带动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在文本诵读、语言品味、比较鉴赏、合作探究中体悟作者情感,感受言语智慧。【课前预习】查阅写作背景,反复诵读文本,思考“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有哪些含意;结合具体语句,解说作者为什么既要“写一点东西”,可又“无话可说”,他有哪些“要说的话”。  相似文献   

7.
一堂成功的文言文教学课,必定是“文”与“言”的巧妙融合。尽管课程改革改变了“文”“言”的割裂局面,但走进一线课堂,你会发现文言文教学并不乐观,“言”是落实了,但却窄化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对“文”的落实流于浅显化,就文本而文本,对承载作者情感的语义挖掘不深,学生没有深人探究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理感受。基于此,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多点“文”的色彩,它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也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相似文献   

8.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时也接受了文本中固有的思想、知识、文化,接受了作者情感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我们要重视语文文本语言的学习。钱理群教授认为“文本的核心是语言”,“要直面文本,直面文本语言”  相似文献   

9.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充分地读、有效地读,达到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效果呢?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精美之处,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语句深刻含义,进而感悟作者思想,升华情感。一、文美处品读,感受其形有的文章是靠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描绘的景观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文美之处,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  相似文献   

10.
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富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的心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课文中的古诗更是姹紫嫣红、春意盎然。作为教师,要引领着孩子步入“园林”,让孩子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的情感比较细腻,纵观收录于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不少文本情感丰富,它对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萌芽期的小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品读是有效深入文本情感的重要通道,教师如何紧扣文本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从而让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同时又能获得情感的熏陶呢?一、有效品读感悟。在感知中体验情感 要让语文学习理性回归语言本色,“读”必不可少,只有通过大量的“读”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也只有读,才能让学生建立语感,积累语言。语文教学如何抓住情感基调,有效引导学生品读呢?教师要结合不同的课文和读的形式,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从而体会“读”的乐趣,获得情感的熏陶。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这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文章,文本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整体品读感受文本的情感,让学生深切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切人本文,课堂导入之后,我设计两个问题:①“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②志愿军战士怀着怎样的感情跟她们道“再见”?使学生一开始就带着紧扣文本情感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当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出课文的两条线索:一是由“再见了”三字提示的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即将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感情线索;二是由“亲人”二字提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救助志愿军胜如“亲人”的叙事线索。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并容易对文本的感人故事产生兴趣。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亲人”—她们都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做出重大的牺牲,为了让学生能更?  相似文献   

12.
王荣生教授在给语文学习任务定位时说:“学生今天所面对的学习对象,是‘这一篇’独特的文本,学生今天所面临的学习任务,是理解、感受‘这一篇’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认知情感融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这句话不仅出现在他的几篇论文中,也出现在他的一些报告中,可以说是王教授近几年来研究阅读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个观点把本来只与学习任务相关而并不是学习任务的“理解、感受”“作者的认知情感”,强行擢升至语文学习任务之中,与属于学习任务的“理解、感受”“语句章法、语文知识”相提并论,违背了语文阅读学习的规律。下面试作具体解说,敬请王教授及行家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语文的魅力之一在于作者透过文字蕴含着丰富而深沉的情感,而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作者的内在情感,为此,我们语文教学,应着力引导学生吃透文本,体悟文本,深度感受作者的内在情感,从而真正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品鉴语言,构建互动式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始终沉浸在生机与活力之中。  相似文献   

14.
情感类文本笔触中必是饱含着作者满腔的情感,对于这类文本的文化解读,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着眼:一是文章写作的文化背景,体会作者表述的用意,也就是溯源;二是从文本语言中感受文字中蕴涵的情感,通过咬文嚼字,透过文字符号体验作者传达的语言文化讯息,也就是体验;三是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内涵得到丰富,使之成为自身的一种文化素养,也就是积淀.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文内容的教学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美读”,去感受文本.体验情境,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实现与作者情感的对接,心灵的“感通”。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作者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对课文的“叩问”开始,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读出新意。  相似文献   

17.
正文本阅读教学应以言语形式为把手,从品味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去"读",读出韵味;去"品",品出味外之旨,以培养学生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建构文本意义,并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情感体  相似文献   

18.
课改以来,尤其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颁布实施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从“阅读本位”向“习作本位”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阅读教学必须要从传统理念的“教课文”向“教学语文”过渡,从“品味语言”向“运用语言”深入,破解文本语言构成的密码,构建学生语言表达的图式。 一、在比照辨析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文本语言是经过作者精心甄别遴选之后选用的,学生在朗读品味过程中接触的是文本现成语言,很难洞察作者遴选语言的过程,也就难以真正感受语言的表达魅力。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语词以供学生进行比照辨析,从而提升学生语言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文本中的语言,蕴涵了作者的精神和情感。从文字中,可以读懂作者在特定情景与历史时刻的情与意。所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可以从文本中关键的词句和意象出发,通过对关键的词句的诵读和领悟,浸淫于文字营造的特定语境中,感受着语言的精妙、语言的魅力,此时学生的阅读与文本的视域实现了有机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与别的学科教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别的学科主要是学习文本内容,语文教学不仅要学习文本内容,更要学习文本内容的表现形式,即要学习作者是如何“调动语言的千军万马”来写景状物、表情达意的。因此,语言学习在语文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语言重在感受、领悟、积累、运用。但前提和核心在于感悟,没有对语言材料真切、大量的感受,积累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