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家孙梨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反映,而在创造。”新闻记与作家从事的精神劳动虽有不同的特点,但应用创新思维是共同的。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在有的记眼里什么也不是,而在有的记眼里却是值得报道的好新闻;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由这个记写出来的新闻是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而由另一个记写出来的报道却是一篇精彩的好稿。  相似文献   

2.
短短数年间 ,娱乐新闻以其活泼、轻松、幽默的文风和及时、客观、真实的报道脱颖而出 ,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新闻样式之一。几乎所有的综合性报纸都有了娱乐新闻或文化新闻版 ,有的还专设了娱乐新闻周末版。或许由于娱乐新闻太“年轻”的缘故 ,所以它在所有新闻样式中既显得特别有生气 ,也显得非常稚嫩 ,故而难免泥沙俱下。尤其是去年 ,大量文化报刊的出现 ,使得从业人员在短期内剧增 ,因此难免鱼龙混杂 ,从而导致文艺记者整体水平的下降。反映在娱乐新闻中 ,便出现了无中生有、道听途说、庸俗媚俗、无聊炒作等诸多问题。而所有这些 ,势必加深…  相似文献   

3.
作家孙犁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反映,而在创造."新闻记者与作家从事的精神劳动虽有不同的特点,但应用创新思维是共同的.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在有的记者眼里什么也不是,而在有的记者眼里却是值得报道的好新闻;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由这个记者写出来的新闻是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而由另一个记者写出来的报道却是一篇精彩的好稿.差别就在于有无创新思维品质.优秀的记者应该是一个勇于进行创新思维的记者.  相似文献   

4.
略论新闻采访写作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柏铨 《青年记者》2006,(23):19-21
一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其教学的内容包括采访与写作两大板块(有的新闻院系分为两门课程,有的则合而为一)。它既应当涵括一般的新闻报道(含消息、通讯)的采访写作和新闻评论的写作,也应包括时政报道、经济报道、法制报道、文教报道、医疗卫生报道、文娱体育报道等各类专题报道的采  相似文献   

5.
同样是新闻工作者,有的记者整天都有写不完的报道题目,出手快、写稿多;有的记者却为找不到报道题目,无稿可写而苦恼。同样采访一个新闻事件,有的记者写出的报道内容深刻,思想性强,信息量大,反响强烈;有的记者写出的却是平平淡  相似文献   

6.
一提"周末版"人们总是首先想到的是休闲、娱乐、消遣.但认真读一读各级党报的周末版,又不难发现,它们都在以自己不同于正刊的选题、个性、风格积极参与新闻竞争,无不把深度报道作为拿手好菜隆重推出.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  相似文献   

7.
徐迅 《新闻三昧》2004,(6):46-47
谈到新闻评论问题,可能是媒介报道与司法公正冲突中最典型的领域。尽管媒体与司法在新闻采访、报道中都存在一定不同意见,然新闻评论领域却是分歧最多、最尖锐的部分。因此可以说,能够较好地解决案件新闻中发表评论的规则,就可以较好解决媒体与司法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对个别先进典型进行采访报道时,这个典型(人物或单位)确实是先进的,采访获得的素材也生动感人,但稿件播出后不久,报道对象却开始走下坡路,甚至个别的在稿件播出的同时就犯了错误。对这种典型报道怎么看?有的记者认为这样的报道不能算是失实报道,理由是,采访或报道播出时,典型还是典型,报道后典型失色,不能把账算到记者头上,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被一纸传票送上法庭的记者屡见不鲜。经过对这类事情综合分析发现,其中有被批评者无理取闹的,但不少官司的产生是由于报道本身有毛病授人以柄造成的。这些报道有的是事实有出入、不准确,有的是提法、用词不当,有的是作者义气用事……鉴于此,广大的新闻工作者要认真研究搞好批评报道的规律和技巧,以更大限度地发挥舆论监督的威力,达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孙世恺 《新闻界》2001,(2):16-18
新闻文体写作创新之四:体验式报道。 这种体验式报道用主观感受反映客观事实,是记者亲身体验采写的。一般地说,这种体验式报道有两类:一类是记者为了验证报道事实的真伪、优劣、是非等情况去进行体验的;另一类是为了对报道的事实增强感性认识去进行体验的。前一类如《北京日报》2000年8月7日刊登的《分币能不能花出去?》体验式报道。这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某些经营者和服务行业人员拒绝收分币的情况,记者为了验证这个现象是否属实,亲自到北京市一些超市、商店买东西。有的售货员以别的顾客“不乐意要”为由拒收分币,有的勉强收下也表现出“情不…  相似文献   

11.
为了把报纸办得丰富多采、生动活泼,不少报纸开办了周末版(有的叫星期刊、月末版等)。这些周末版大部分思想内容健康、符合报道宗旨,因而给读者一个愉快的“周末”。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不良倾向。一是形式上过多过滥,二是内容上粗制滥造。现在,报纸中的周末版有越来越热的势头。不仅机关报、专业报、行业报办周末版,一些文化类、生活类报纸也要办周末版;不仅对开大报要办,一些版  相似文献   

12.
孙喜云 《新闻采编》2002,(3):17-19,13
最近一个时期,各家党报纷纷加重了深度报道的份量。 何谓深度报道?《新闻学简明辞典》解释其为“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某些论著称之为:“是一种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深刻透视新闻事件与社会问题,全息结合,富有理性思辩的一种报道方式。”有的则称之: “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的一种高层  相似文献   

13.
人们一般把新闻媒体带有指令性的正面报道,称作“规定动作”。纳入“规定动作”的,一般都是主题重大、具有导向意义的新闻典型。但是,这类新闻同时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主题指定,很难做出新意;第二,众多媒体统一采访,很难挖到新颖材料;第三,重复报道,有的采访对象已经成了报道明星  相似文献   

14.
赵琳 《新闻窗》2007,(2):79-80
近年来,以思想深刻、视觉独特为特点的深度报道开始受到关注。与消息等新闻文体相比,深度报道更加考验记者的写作功力。有些记者拿到一个题材,面临深度报道就觉得很棘手,为什么同样的报道题材,有的文章令  相似文献   

15.
王成应 《青年记者》2009,(20):59-59
在当今媒体激烈的竞争中,新闻策划成为一个重要的“撒手锏”。然而,为什么有的媒体的新闻策划能够事半功倍,取得很好的报道效果,而有的却事倍功半,效果平平?笔者以为,角度没选好是报道“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刘国华 《记者摇篮》2008,(10):12-13
会议报道是党报报道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有关会议更是如此。有的会议召开本身就是重要新闻;有的会议富含重要内容;有的会议参会人员令人关注;有的会议形式新颖富有创意等等不一而足。纵观目前我们的党报会议报道,普遍不受读者欢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会议报道形式几乎成了千篇一律的“程序”他文章。  相似文献   

17.
在大众传媒时代,企业报道正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媒体走向市场,抓可读性,极力反对“一厂一店”的报道;另一方面,企业要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又更加看重媒体的报道,有巨大的报道需求。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也许晚报和都市报并不太关心,然而对于党报尤其是工人报而言,却是个不可回避的课题。在企业宣传部门和通讯员看来,则更是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防止正面报道中的某些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前 《新闻记者》2001,(7):65-66
在贯彻和执行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中 ,由于缺乏对这一方针全面正确的把握 ,正面报道也会出现若干负面效应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正视的问题。正面报道的负面效应 ,在新闻传播中的具体表现可谓是林林总总 ,千差万别。根据这种“负面”的参照系的不同 ,负面效应可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有的负面效应是相对于正面报道的目的而言的。新闻报道力求引导受众向“东” ,但是受众接受后的实际效果却是向“西” ,新闻媒体正面报道的动机与受众的实际接受效果完全背道而驰 ;有的负面效应是相对于社会客观效果而言的 ,就是说由于正面报道存在这样那样的问…  相似文献   

19.
报道角度就是新闻写作的着眼点。一篇报道的主题确定后,关键的问题就是选择角度。这就如同新闻摄影一样,摄像前,记者必须选择一个角度,有了一个好角度,才可能有一张好的新闻照片。 一个新闻事件至少有几个报道角度,而且有的记者已经报道过此事,那么,如何选择一个崭新  相似文献   

20.
当前经济报道的问题及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报道的创新有许多条途径,例如新闻价值创新、写作形式创新、思维方式创新等等,最直接的创新途径应是认真地研究目前经济报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问题一:文章思想陈旧、肤浅、空洞、僵化。现在经济报道普遍存在思想不“深”、不“新”的现象,例如,有的文章报道了市场上的某个现象,最后却是吁请借助政府的力量加以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