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今年3月,我应澳门广大中学邀请,在初一丁班上了一堂文言文教学的公开课,讲<两小儿辩日>.该课的第一课时由广大中学教师执教,内容为朗读与翻译;我上第二课时.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部分实验教师认为,新教材的内容比过去少、简单,可以减少规定的课时;而另一部分教师则认为,新教材隐性知识点过多而课时太少,完不成教学任务,要求增加课时。以上现象说明,新课程倡导的课程理念还没有完全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人教社出版的《教案》及一些教师用书,将本课教学时间定为1课时,但我不能,我的学生不能。用这么少的时间来学习这么一篇极有文化内涵的课文.顶多算是教过了一学期24篇课文中的一篇.学生是无法“浸润”其中的。我将时间定为2课时。  相似文献   

4.
第二课时伊始,我利用课文插图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后,引出课文最后一段的点题句,反复诵读,以它作为全课阅读的总设问和本课结构的总抓手,进行课文重点段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许多老师认为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很难出效果,而第一课时也的确头绪繁多,牵涉到导入、字词教学及初读课文等环节。怎样让第一课时教有实效呢,我的经验是必须做到简中求实,简中觅效。第一是教学目标要简明:教学目标要科学、适当、可测,让学生学起来目的明确,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住宅建筑设计课教学探新李桂文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课是我院建筑系本科生的必修课,其课时为80—100学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该门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改进。特别是在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改善居住条件呼声甚高的今天,住...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参加了杭州市第七届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期间,针对目前语文教学在制订三维目标上存在的问题,与会者深有感触的一点是:第一课时层次不清、特征不清,使听课者往往很难区分到底是在听第几课时的课。因此,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有必要对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的制订和操作中的有效性进行反思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从2001年9月起,我校面向高一年级学生开设了《围棋入门》选修课。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围棋快速入门;每周1课时(40分钟),一共15课时;每期选课人数约30人,人多为零起点的初学者;本课程为2学分。由于围棋游戏的趣味性,它极易被广大青少年所接受,所以这门选修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围棋干变万化,魅力无穷,但规则极其简单,广阔的棋盘、开阔的视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相似文献   

9.
关于小学语文课时如何安排更趋合理,我想,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看法。在此我想说的是,语文课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课时的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10.
【案例】 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探究圆周率。课的中间,我故意“为难”学生,学生却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创造了一个个精彩。  相似文献   

11.
很小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在上作文课时常说一句话:“没有阅读,缺少思考,淡漠情感,匮乏语言,就不可能写好文章。”这句话在我小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一颗热爱写作的种子。我要做那个广泛阅读,深刻思考,丰富情感,优化语言的爱写作文的孩子。  相似文献   

12.
本册课本是在全日制十年制初中课本(试用本)《几何》第一册(以下简称试用本)的基础上,吸取几年来广大教师的教学经验修改而成的。这次修改的原则是:在原试用本的基础上,适当减轻分量、降低难度、减缓坡度,力图使教材更加符合教学规律,便于教、便于学,解决好几何入门问题。 《几何》第一册分成五章、供初中二年级使用,一学年共计102课时。第一章基本概念(包括引言共18课时);第二章相交线、平行线(16课时);第三章三角形(40课时);第四章四边形(20课时);第五章面积、勾股定理(8课时)。[第二册将分为相似形(34课时);圆(50课时);简单的视图(12课时)三章,共96课时,供初  相似文献   

13.
我在教《我只要第三层》课时,以《空中楼阁》的故事导入新课,接着又请一位同学读课,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就课中的问题进行提问。  相似文献   

14.
设计说明 《一次穿越时空的科学问题旅行》是“探究的探究”的起始单元。本单元从“发现问题人手”,学生通过对典型的“发现科学问题”过程的分析,关注“发现问题”的方法和在整个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本单元分3课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3课时的内容融会贯通,浓缩成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相似文献   

15.
课时补助与超课时补助是学校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采取的一种补助手段。由于各学校的经济条件不同,每节课的课时补助与超课时补助的多少也各不相同,每节课少则几角,多则几元。然而,由干部分学校领导对此项补助的处理方法不当,不但没有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反而挫伤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致使一部分教师背弃本专  相似文献   

16.
夏冬虎 《江苏教育》2007,(14):69-69
“秒的认识”这堂课,我放在两个场地进行。前半课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面认识时间单位“秒”及“秒”与“分”的关系:后半课时,在操场与体育老师共同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时间单位“秒”。以下是后半课时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教材共有8个项目活动,每个项目活动安排2~4课时,强调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巩固和发现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6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项目活动中,达到学习新知识、培养新能力的目的,仅4课时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8.
“确定位置(一)”是新世纪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1课时,这节课也是第八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材系列研讨会衢州会场周保芳老师和岑新尚老师所做的研究课。在网络研讨的时候,我和广大网友参与了周老师课例的研讨。对这节课的内容我有以下的想法和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9.
《测量气温》是《变化的天气》单元中的第二课,教材中只编排了“测气温”这一个主题活动,教师用书中的课时建议是2课时:第1课时进行气温的观测和记录,第2课时进行数据的处理。因为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况且一天中的气温观测和记录是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去进行,因此教学中,我运用《科学拓展活动指南》(以下简称“《拓展指南》”)的“助学、评价、科普”三大功能,将教材和配套教辅书结合起来,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20.
"确定位置(一)"是新世纪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1课时,这节课也是第八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材系列研讨会衢州会场周保芳老师和岑新尚老师所做的研究课.在网络研讨的时候,我和广大网友参与了周老师课例的研讨.对这节课的内容我有以下的想法和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