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现代农业科学和技术,需要依靠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等农业专门人才.高等农林院校长期以来是我国培养农业高级人才的主要阵地,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农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为解决国家"三农"问题输送了大量人才,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形势不容乐观,高等农林院校的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农林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三难",即"招生难,办学难,就业难",成为制约我国农林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2.
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教育内涵的核心,它决定了高等教育的特征及高等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以高等林业教育中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为例,在分析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体系构成要素基础上,围绕高等林业院校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分别从内容体系、保障体系、管理体系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高等农林院校构建新型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3.
农业信息化领域应用型IT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产业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实践应用能力要求非常高。与其他行业相此,应用型IT人才的培养对于高等农林院校: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产业的快速发展及企业的要求,高等农林院校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期望能够寻找到更加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培养出优秀的农业信息化领域应用型IT人才。  相似文献   

4.
高等农林院校要肩负起“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围绕“三农”发展建设搞教育,全方位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全局。我国高等农林院校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联动教育教学理念,经过引入发展、快速发展、创新发展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也面临一些发展困境,主要在顶层设计、育人体系、实践阵地、育人路径方面存在一些薄弱之处。新时代高等农林院校应认真总结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联动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厘清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建设的基本遵循,从而有针对性地就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联动的顶层设计、育人导向、育人模式以及阵地建设方面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路径优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5.
高等农林院校在落实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过程中,以政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契机,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领域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以此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推动"三农"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因此,研究新形势下的农林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体制,改  相似文献   

6.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应依托园林苗圃学课程特点,加快推进实践教学与苗木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优质农林人才。本研究以河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开设的园林苗圃学课程为例,分析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从实践思政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新农科专业人才,并为新时期园林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提高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激发学习主动性、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社会化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存在流于形式、学生参与面较低、针对性不高等诸多问题,妨碍了活动的开展。笔者结合农林类院校实际及自身带队参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实例,对当前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实践育人是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高等农业院校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内在要求。在深入探讨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吉林农业大学提出坚持"三个定位""四个原则""五个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构建思路,并结合多年来实践育人工作的经验做法,归纳总结出"5+5"实践育人模式,即搭建"五个"实践育人平台和构建"五化"社会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9.
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林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弘扬办学传统,发挥优势特色,积极探索构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结合育人实践中取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是旅游管理高等院校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一门文化素养课程,传统授课方式教学效果差。高等农林院校许多专业具有自身优势,结合生态旅游课程特点,从优化教学内容、增加案例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创新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等视角对高等农林院校生态旅游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1.
李文信 《文教资料》2011,(35):162-164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地方高等农林院校应认清形势,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主动适应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地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2.
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实践育人工作定位于探索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育人机制和载体,积极营造良好创业生态环境,积淀创新创业优质文化,培育职教双创基因,成为培养顶层拔尖创新型、创造型、创业型人才的强大助力,提供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技术支撑、文化支撑和思想支撑。通过"一体双驱多引擎"格局的双创实践育人基地建设,能够推进高职院校有效地整合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资源,有利于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始终,实现从双创意识培养到双创素质培育再到双创项目实践过程的完整对接,使创新创业教育突破理论教学表面,真正落实到实践育人根本。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农村高等教育对推进农村现代化具有动力作用。当前,农村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率偏低,农村高等教育发展得不到重视,高等农林院校专业设置“离农”趋向突出,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支撑不足。发展农村高等教育,要扎根县域办学,增加农村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要“产学研”有机结合,创新农村高等教育办学机制;要建立高等农林院校与农村建设双向互动机制,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服务现代农业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职能要求。本文以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群为例,根据当前专业群在社会服务中的优势,阐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重点从"师生专业情怀培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强化产教融合广度深度、拉长社会服务链条、拓展职业农民培训覆盖面、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六个方面分析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措施,提出对策建议,以为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群更好地支持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中宣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发文,要求高校必须切实加强实践育人工作。作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结合不同产业岗位对人才道德的共性内容和个性需求,构建实践机制,强化实践育人,提高育人实效。文章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这几年开展的实践育人工作的探索、实践为例,很好诠释了高职院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载体、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的关心支持下,全国56所高等农林院校的校长共同发起组织了“中国高等农林教育院校长联席会”,并于10月11日至13日在山东农业大学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来自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的有关领导,全国56所高等农林院校的校长及相关人员百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就高等农林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促进高等农林教育健康发展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充分的研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高等农林院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  相似文献   

17.
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建议──高等农林院校现状调查报告高等农林院校现状调查组1992年全国高教工作会议后,高等农林教育的改革正在逐步深化。为了总结、交流高等农林院校改革的经验,了解当前各校改革的动态,以及在改革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及时反映高等农林...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回顾了农林院校20多年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农林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结合农林院校的特点逐步实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的目标的指导思想,并试图构建一个以强调计算机基础教学为专业教学服务,以培养宽基础、重实践和创新的3个层次的课程体系结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农林院校对新一轮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要依托专业特色,加快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农林人才。本研究从传统茶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双创教育与茶学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河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的实践经验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新时期茶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高等院校目前呈现出院校定位模糊、追求单一、质量不高等特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在于院校缺乏明确的哲学思想来指导,高等教育哲学的研究现状对此难辞其咎。为此,建议将高等教育哲学做整体高等教育哲学和院校哲学的区分,重视以院校为研究目标,为院校发展和实践提供哲学指导的院校哲学研究,以哲学流派为研究途径,建构院校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