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兰佩蓉 《东南传播》2021,(12):106-107
从2G到5G时代,人类的记录方式由文字进化到影像,从对个人生活、社会环境的琐碎记录升级至主流媒体的权威发布.短视频也迅速成长为融媒体发展过程中,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具爆发力和影响力的融媒创新产品.本文从短视频在新冠肺炎信息发布为切入点,探究传统主流媒体如何在"战疫"组织宣传中,借力短视频的传播影响力,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传统媒体与短视频的共融共生.  相似文献   

2.
汤雪 《现代视听》2012,(7):44-46
影像文化志就是用影像的语言记录文化,通过创作者的记录,探究人类社会和文化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影像文化志中的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自我立场问题,提出应该采取局内人和局外人相结合的立场,利用影像来完成对文化的记录,从而达到客观真实记录和主观意识表达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3.
方圆 《新闻实践》2022,(1):91-93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如何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诸多电视人用心探寻这段历史,以影像修史的方式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的历史做时代注脚.建党百年之际,我们有幸创作了纪录片《记录珍贵的瞬间》,探寻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的两位传奇人物:一位是战地摄影记者、红色摄影家高帆先生,他在枪林弹雨中,...  相似文献   

4.
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CCTV<见证·影像志>栏目七年的影像试验为由头,回溯新兴史学分支"影视史学"诞生的曲折过程,着重论述影像在表现和阐释历史方面的潜能,及其介入历史将给史学带来的革命性意义.基于当前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与障碍,本文提出影视史学在其学科成长过程中亟待进行的工作.本文认为,如果能通过影视史学所带来的多学科间交融合作,使积累更为深厚的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社会人文科学的思维、观念和方法有效地引入影像媒介的日常操作,将有助于影像媒介更全面、科学和均衡地记录现实社会,为后辈留下一笔厚实的历史财富.  相似文献   

5.
人类记录方式的变革导致社会记忆形态的变化。影像技术的变革使人类进入了"纪录片的时代",社会记忆也呈现立体式、多层次的动态趋势。作为"记忆宫殿"的档案部门理应树立新的档案记忆观——影像档案记忆观,以全新的视角应对影像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当前全球文化产业产出多以可视化的图片、影像进行传播,影像以其丰富的色彩成像、直观的时空记录以及独有的文化形态为介质,打破了传统媒介下文本客体与解读主体之间的"符码"鸿沟,实现了影像客体与鉴赏主体之间的意识认同,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传播的阵地,在新的媒介形势下开始向视觉化延伸.文章从融合媒介时代下的传播形态、"可视的文化"的社会治理果效与出版产业跨文化延伸三个维度进行论述,试图阐明,正是影像作品的视觉化表达才促使出版产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宽阔与明晰,但是这种跨界延伸却非常可能超出出版产业自身的范畴,给出版产业带来新交.  相似文献   

7.
历史能否重现?在影像里如何表现历史?这些问题经常会在电视节目创作中被提及.由于历史文本在转换为影像本文时要受影像记录自身特点的限制,使得影像文本在表现历史时必须面临历史事实与摄像机记录特点的矛盾.本文在分析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对影像文本记录历史文本时的不同方式进行了适当的梳理,从"还原真实"、"接近真实"、"创造真实"等几个层面概括了影像文本与历史文本之间的关系,并分别就这几个层面比较典型的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共和中央政府十分注重纪录片拍摄,还大量地记录了少数民族地区情况和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面貌,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珍贵的影像.这些少数民族题材纪录影片的拍摄既宣传着执政党的民族政策,也维护了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既宏大地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大变化,也具象地展现了各地少数民族形象.  相似文献   

9.
牛奔 《陕西档案》2009,(5):49-49
当今的收藏已经是无所不藏。上至官器国宝,下到生活杂物,老照片当属其中。老照片是记载历史和瞬间的镜头,是历史影像的真实记录,是人们感情的一种寄托,是对过去事情的一种怀旧,它真实直观地记录了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历程、百姓生活、人事风云、山川城乡风貌。它穿越时空隧道,解读历史事件,结识历史人物,领略百年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10.
王新锋 《传媒》2018,(15):49-50
作为"电影的长子和故事片的穷兄弟",纪录电影走过百年历程,但始终难以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困境,但这一困境因"现象电影"的出现而终结.2018年,我国第一部现象级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制作、传播和接受上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大众文化现象.该片铭刻时代奋进影像,讴歌中国梦和中国精神,与当前影视文化语境高度契合,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时代精品.  相似文献   

11.
"影视报道"定义于电影电视的新闻片、专题片、纪录片的基本传播功能,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或"历史事件的报道",核心功能是告知事实的"报道".针对"影视报道"百年来饱受事实失实的"假面"困扰,本文在能指、所指语言结构和"媒介事件"原理语境下,拟从"影视报道‘假面'困扰源自语言能指、所指结构原理的失衡"、"影视报道‘假面'的本质是演绎‘媒介事件'"、"‘大摄影'技术语境下影视报道的‘假面'消遁与真实回归"、"‘伪记录'演绎‘艺术记录'的有限空间"四方面探寻影视报道守真品格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民族志与纪录片看似两个不相干的概念,在记录性、真实性、表达性与实践性等横向质素和理论进路的纵向发展上存在着深入的契合,以民族志的写作诉求为诉求,以纪录片的制作手段为手段,可以构成影像志的基本内核.在影像志的书写与制作过程中,影像不但充当记录工具,还作为研究方法,不但作为实践过程,还作为独立的作品呈现,在客观记录的同时,做到诚实表达,由此决定了影像在民族志书写中的功能与定位.  相似文献   

13.
影像记录的泛化与纪录片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电视媒介传播能力的不断增强 ,大量现实生活内容通过铺天盖地的电视新闻、形形色色的社会热点问题对话与访谈、情景真实的案件聚焦和方兴未艾的“真实电视” (realityTV)等节目得到源源不断的播映。这使不少人认为纪录片因为很多电视节目普遍带有非常真实的影像记录性而正在淡出乃至走向消失 ,有的甚至干脆认为纪录片已经“终结”。然而 ,影像记录的普及与泛化 ,纪录片概念的扩大及外延的拓展 ,在电视时代都是一种历史必然 ;不管在事实方面 ,还是在理论方面 ,纪录片都没有正在走向消失乃至被终结 ,它也不能被认为是现在可以消失或者应该终结的  相似文献   

14.
胡海 《新闻世界》2013,(6):62-6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记忆,是传统文化的根脉。电视媒体因其固有的影像记录手段,对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结合实际,探讨电视媒体通过最为广泛的信息传播,积累珍贵的影像资料,深层关注并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今秋十月,是著名高校山东大学百年华诞的纪念日.在山大档案馆里,我见到了被称之为百年山大"准生证"的珍贵档案--来自于台湾故宫的原样复制的山大的第一份档案<试办山东大学堂折及暂行章程>.  相似文献   

16.
余秀才 《现代传播》2007,(2):145-146
一、对DV"影像革命"的一些误解 基于DV携带操作的便利性及"草根性"特点,DV影像突破了传统影像贵族式与权威性垄断,使得一部分人也能够涉足DV影像领域.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介的发展正在重塑“视频影像时代”跨越国族与时空边界的“想象共同体”。电影是一种视听、创意与思维相互碰撞的具象的艺术,影像本身具有三个演变的层面:承载视听欲望的感官层面、表现艺术的叙事层面以及传达伦理与价值观的精神层面。笔者拟以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为例,试从这三个层次展开讨论,探究建构在影像基础上的“国家共同体想象”及其承载着的感性、理性与神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付玉 《传媒》2021,(8):84-86
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我国的党媒史研究的理论性探讨依然不足,对历史上党媒如何在实践中具体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的梳理就更少了.基于此,本文以广播为切入点,围绕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人民广播事业"的历史景象,探究了全党办"广播"、群众办"广播"的源起、内涵,以及这些实践活动的历史影响.通过历史资料的梳理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广播"双办"实践是对"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理念的具体落实,发挥了基层媒体沟通中央、地方、群众的特殊作用,也是农村治理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9.
王璐 《传媒》2021,(2):94-96
数字技术发展促使电影不断尝试新的叙事形式,数字叙事、互动叙事成为电影叙事学新的关注点.VR技术进入电影领域,在感官体验上使电影呈现出前所未用的奇观景象,继而激发起对VR影像叙事机制的研究.本文从对传统电影的叙事性入手,对比VR影像与传统电影在叙述机制中的区别与联系,以叙述和演示的关系为切入点,寻求建构一种VR影像叙述机制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柴畅 《编辑学刊》2021,(5):76-81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党的诞生地的上海早早启动了相关主题出版物的编纂和出版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旗下"逗好"文创品牌依托《文献中的百年党史》《火种》两本荣获"中国好书"的主题出版物,开发了多款红色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一经上市多次售空,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文创产品的形式助力主题出版,献礼建党百年,是"逗好"文创所做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