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颖  李嘉碧 《今传媒》2016,(8):8-10
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共安全的重要风险源之一。在谣言传播过程中,微信公众号扮演着日渐重要的角色。本文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微信公众号谣言的产生原因和传播特点进行分析,并根据治理谣言主体的不同,提出微信公众号谣言治理的内部及外部两种路径,以期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治理和危机传播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2.
灾难谣言主要是指与灾难有关的谣言,包括自然灾难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灾难。权威出处和科学解释是灾难谣言成功传播的理论形态,事件重大和模糊传播符合灾难谣言效应的产生规律,恐慌共鸣和各方造势内外结合是灾难谣言传播的关键性因素。灾难谣言的防范与应对需要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合作。  相似文献   

3.
赵秋慧 《视听》2018,(11):156-157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闻报道的门槛降低,自媒体等舆论领袖可以借助网络将普通的新闻消息变为公共事件。一方面,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报道有补充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监管不足,网络媒体也容易促使假新闻、反转新闻等产生和传播,为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本文以王凤雅事件为案例,借助克罗斯的谣言公式,从事件重要性、事件模糊性和公众批判力三个角度探析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3,(19):28-32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谣言的传播渠道、传播特质等发生了质的改变。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谣言不仅会通过更多的非正式渠道进行传播,也使得信息发布相对滞后的传统媒体参与到谣言传播中来。社会公共事件中谣言的大量存在还与社会情绪的累积相关,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它担负着信息沟通和疏缓社会矛盾的责任。传统媒体的辟谣,依赖于其权威性,如果没有及时准确地辟谣反而推进谣言的传播则会严重影响其公信力,因此,遏制社会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传播是传统媒介的内在要求和社会责任体现。  相似文献   

5.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是突发卫生公共事件,而在此次事件中网络谣言的出现给疫情工作带来了众多困难。网络谣言也始终与事件伴生存在,煽动公众负面情绪,对社会稳定和疫情防控产生不利影响。新媒体时代下,对于重大突发卫生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网络谣言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对网络谣言产生的阶段、特征进行分析,以新冠疫情期间的事件为研究样本,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近几年频繁暴发的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给公众带来了困扰,也给执政者有效调控舆论增添了阻力。谣言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现象,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本文结合近年来有代表性的突发公共事件,重  相似文献   

7.
王灿发  何雯 《青年记者》2009,(20):28-29
在近几年频繁暴发的突发公共事件冲,谣言传播给公众带来了困扰,也给执政者有效调控舆论增添了阻力。谣言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现象,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本文结合近年来有代表性的突发公共事件,重点分析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辛文娟 《新闻知识》2012,(1):29-30,20
近年来,我国频发各种突发灾难事件,随之滋生的灾难谣言涉及范围广、传播迅速,威胁到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乃至国家的政治稳定.本文以日本震后“抢盐事件”为例分析灾难谣言产生的缘由、传播的一般模式,探讨新媒体时期灾难谣言的控制和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9.
李丽  王勇 《新闻世界》2010,(7):202-203
今年初发生的山西"等地震"事件,说明在网络和手机构建的新媒介环境下,谣言传播具有易发性、速度快和范围广等特征,应对新媒介环境下谣言的传播,必须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提高公众传播的守法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政府快速应对谣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群体性事件中谣言的传播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群体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形成的积怨爆发,如"6·28"瓮安事件;有的是利益群体的集体维权,如"11·3"重庆的哥罢运.但无一例外的是,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谣言总是走在政府信息公开之前,谣言的传播恶化了事件发展态势.作为一种社会普遍的舆论现象,谣言指"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如何正确控制谣言传播,使谣言在政府信息公开下融化与消解,对于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社会,如果发生社会危机事件,一旦政府、媒体失语,谣言就会出现并迅速增殖,绑架公众,破坏社会稳定。然而谣言止于公开。政府、媒体有责任为危机事件辟谣,在事件传播中要及时公开告知公众事实,更要与公众制造共识。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3,(19):42-45
网络谣言基于网络这种工具形成了与现实社会不尽相同的传播形态,传播更迅速,传播范围更加广阔,谣言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经过参与者的加工、评价、提出意见,于是完成了舆论的畸变。网络谣言舆论并不是在评价社会事实本身,而是在评价通过谣言所负载的社会信息。由于谣言所反映的这些信息一定指向某一社会事件,因此,网络谣言舆论对社会产生影响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3.
谢惠加  陈柳汐 《当代传播》2021,(1):82-84,9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各种疫情相关信息传播力强、社会影响大,但信息是否属实往往存在较大的模糊性。我国应建立有别于一般网络谣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认定处理机制,规定只有省级以上疾控中心才有权力认定谣言,细化谣言的认定处理流程,增加谣言认定错误的救济程序,完善谣言发布、传播、认定处理三类主体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4.
何静 《新闻传播》2024,(6):34-36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也与日俱增,与以往的新闻传播方式相比,信息传播技术也变得更为发达。在现代社会中,网络上的信息量变得越来越多,同时也意味着人们生活中所接收到的信息数量的增加,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信息同时也更快速地获取更多的信息。新媒介的发展,使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事新闻写作和传播,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某些新闻事件的报道和展示。由于重大灾难性事件具有新闻价值,公众的关注速度很快,而在灾难报道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二次伤害”。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从灾难新闻报道的案例出发,对灾难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就如何避免灾难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提出了相应的看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是一起严重的公共安全事件,在这起事件中,官方消息尚未发布之时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传出谣言并广泛传播,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如何防治网络谣言的传播,使网络谣言得到及时的消解是当前网络谣言研究的重要目的和主要方向。本文以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例,从媒体、受众、政府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在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如何防治网络谣言。  相似文献   

16.
谣言的传播机制及阻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社会的新闻信息传播中,"谣言"成为媒体、政府和公众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以2009年发生在乌鲁木齐的"7· 5"事件为例,事件发生后,乌鲁木齐又经历了谣言四起,社会动荡不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媒体在新的传播背景下,逐渐由传统的信息发布平台演变为交互的舆论场,意见的汇聚推动事件的发展,也影响着社会大众对事件的认知,特定条件下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次生灾害"。灾难事件具有偶然性,但网络谣言却有迹可循。本文将围绕"8·12"天津市塘沽爆炸事件,探讨社会化媒体时期网络谣言的传播路径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传播迅速、扩散性强、互动性强、难以控制、意见领袖作用明显、容易出现极化现象和与社会问题紧密相关等特点.网络群体性事件一般经历孕育、扩散、高潮和解决四个阶段,谣言对事件进程有着重要影响.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形成开放性对话机制、进行危机议题管理和信息发布等是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丁柏铨  郭元 《今传媒》2009,(8):18-21
一 政府、新闻传媒和公众三者的关系一直是新闻界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在重大的公共性事件中,三者之间的关系更为引人注目.政府是社会管理机构;新闻传媒从事专门性的新闻传播工作;公众是相对于政府而言的社会群体,在新闻传媒面前则是受众.三者围绕信息的公开传播形成特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张晅 《新闻世界》2012,(1):100-101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新媒介(互联网、手机)赋予了公众在信息传递上的开放性传播特点,无从证实的新闻、诽谤流言、假情报、天花乱坠的广告承诺,使得因特网的用户有能力在几分钟内传播上万条的错误信息,并在同一过程中不断增加一些虚构的情节。。2010年初的山西“地震门”事件使我们对有关网络谣言传播的现象进行反思。本文将从媒介环境、传播方式、传播者、受众等方面梳理阐述研究者们针对网络谣言盛行现象的揭示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