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大学生抗挫能力薄弱和高校挫折教育主要侧重防范培养过程被动的局面,为从根本解决问题,系统构建大学生抗挫能力培养模式,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展开研究,提出大学生抗挫能力"二提高一降低"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即提高技能,完善能力结构;提高自信,增强自我效能感;降低期待,树立合理的成败认知。  相似文献   

2.
在顺境中生长的青少年,一 遇到挫折,心理难于承受,抗挫能力差。当前,向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时,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抗挫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抗挫能力呢? 抗挫能力也称挫折容忍力或耐挫能力。它是指个人遭到挫折时免于心理失常的能力。即遇到挫折时经得起打击,坚持目标,继续努力,而不致萎靡不振,丧失前进信心。抗挫能力是保持与外界实现良好的适应及心理健康的标志。抗挫能力可以通过学习、锻炼、教育去获得和提高。具有抗挫能力的人一定是一个具有坚强个性品质,健全人格和顽强生存能力的人。青少年克服心理挫折,培养抗挫能力,应包括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使用问卷法对4745名大学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进行调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总体情况良好,他们应对挫折时主要以积极抗挫为主;(2)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的生源差异不显著(P0.05);男生的积极抗挫显著低于女生(P0.001);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抗挫力、积极抗挫能力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P0.05,P0.001);体育专业学生的抗挫力及各因子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P0.01);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年级差异显著(P0.001),表现出随年级升高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成长环境、身心发展的规律,重视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抗挫力的教育,以致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会产生行为偏差。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对小学生抗挫力培养的主要问题,并从思想上重视、提高认识、开展主题活动、利用教学实践等角度,阐述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抗挫力培养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5.
我国青少年的抗挫素质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青少年进行抗挫教育已迫在眉睫。在抗挫折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青少年使用自我防御机制和自我调节机制,将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逐渐形成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力量,实现抗挫折教育的内化过程。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学校宜开展针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活动”,提高抗挫折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耐挫力又叫挫折的耐受能力,是指人们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即个体在遭遇挫折时,不仅有使自己的行为、心理不致失常的能力,而且有忍受挫折并采取积极行动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对于提高其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实现教育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可能遇到挫折与失败。挫折对于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张炯 《快乐阅读》2013,(12):57-57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力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水平,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用一种坚定的意志力战胜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取得优异的体育成绩。本文主要从培养学生克服胆怯、懦弱的心理反应、培养学生挫折面前拥有坚定意志的能力以及创设体育活动情境,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抗挫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现代家庭、学校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发展,青少年因所处的时代和所处的年龄而较易遭受挫折,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挫折教育应运而生,对提高青少年抗挫折能力水平也显得尤为必要。以往的挫折教育多是从个人如何认识挫折的角度,向青少年讲解有关抗挫折的知识,教育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主动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尝试从团体训练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结合青少年特点进行团体训练,以及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进行训练,以期为提高青少年抗挫折能力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耐挫力又叫挫折的耐受能力,是指人们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即个体在遭遇挫折时,不仅有使自己的行为、心理不致失常的能力,而且有忍受挫折并采取积极行动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对于提高其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实现教育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可能遇到挫折与失败.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学中的抗挫能力,主要是学生在体育技能学习或在体育活动中与同伴进行合作,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通过体育课堂观察,从体育课中学生应对困难及挫折的表现出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体育教学中小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从高职生常见的心理挫折出发,探究其在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中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优化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并进行了高职生抗挫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索,以提高高职学生抗挫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高职生毕业后能充满自信顺利融入社会,成为真正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2.
刘学礼 《科幻画报》2023,(3):211-21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小学生从小到大几乎没有受过任何挫折。为此,他们在应对挫折能力方面相对较弱。小学生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未来面对他们的将会是更多的挫折与困难。如果小学生没有具备一个良好的抗挫能力,在未来的学习与人生成长道路上,将会比较难以适应这种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而小学的体育课程对小学生培养抗挫能力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所以,体育老师要大力发挥体育课程的优势,更好地去培育小学生的这种抗挫能力。本篇文章将分析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力的重要性,以此来提升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海薇 《考试周刊》2012,(10):158-159
本文介绍了我国青少年抗挫折能力的现状,对"挫折"与"挫折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对我国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团体行为训练"的含义,指出团体行为训练在培养小学生抗挫折能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要求关注学生运动感受和情感体验,同时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自信,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语言、记忆及思维想象力等发展增快,出现了自我意识,易对外界环境产生好奇心,模仿力强且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挫折,对其进行适当的家庭幼儿挫折教育,有助于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建构,更好地适应社会化进程;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提高抗挫折能力。如今在家庭教育中,多数家长对挫折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教育行为与教育意识相违背,因此需要家长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情境,引导幼儿对挫折的正确认知;发挥榜样效应,渗透挫折教育;将挫折教育融于游戏活动中,提高幼儿耐挫能力;帮助幼儿合理运用挫折防卫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以自尊为切入点的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在提升初中生心理耐挫力中的干预效果,将心理耐挫力问卷总分在0-12分的16名初二学生随机分为两组,8人为实验组,8人为对照组。实验组参加绘画团体心理辅导,每周一次,每次两小时,共8次;对照组同时进行日常的心理活动课。采用心理耐挫力问卷、自尊量表在干预前、后对被试进行测查。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被试在干预前的心理耐挫力和自尊量表得分无显著差异,在干预后的心理耐挫力和自尊量表得分显著提高。研究表明以提升自尊为切入点的绘画团体心理辅导是提升中学生心理耐挫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耐挫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时因避免心理失衡、行为失常而产生的一种能力,即对挫折的适应和克服能力。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对于处在社会竞争激烈环境下的现代人尤为重要。它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被誉为"竞争中不败的一块基石"。现在的中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往往缺乏经受挫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耐挫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抗逆力是个体遇到挫折、失败等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协调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抗逆力培养对提高青少年抗挫折能力、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在遭到师长谴责、同学讥讽、异性排斥时,许多青少年会心理封闭、过分自责、悲观厌世,甚至做出无礼顶撞、粗语辱骂、自杀杀人等极端行为。因此,应加强青少年抗逆力研究,通过多种方式提高青少年抗逆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生存、发展必需的条件。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及调适能力是健康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分析了青年学生的挫折心理现状及成因,提出了提高学生的耐挫力和受挫后的调适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抗挫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也称心理承受力。它主要是指一个人对于心理挫折的忍耐、承受能力。即一个人在遭受挫折时使自己的心理及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生活、学习中的不顺心之事在所难免,如学习压力、同伴中的竞争、各种失败等等。如果处理不当或调适不力,这些“不如意”轻则引发不良情绪,重则演化为心理障碍甚至不良的反常行为,导致严重后果。无数事实表明,对挫折的承受力是一个人避免或减少痛苦,适应人生与社会,获得幸福与成功的基本能力。而抗挫能力的获得除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外,也需要外界的教育和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