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明代是中国的文书档案制度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内阁票拟档案制度就是明代政治的重要产物之一。文章对于明代的票拟制度进行了研究,从票拟制度的形成、发展、衰落等三个方面对于票拟制度的来历和演变进行了考证和论述。  相似文献   

2.
关于清代题本的处理程序,一般认为应先交票拟后进呈御览,再发交内阁,由内阁批本处照旨“批红”后经科抄交部执行。若皇帝认为内阁大学士所拟旨意尚需要斟酌考虑,则随手将题本折一角,即为“折本”,俟皇帝御门听政时,各衙门奏事毕,大学士将折本逐件请旨,大学士承旨后,另缮票签,经皇帝核定后批红。关于清代奏折制度的产生的研究也大多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之上,即认为题本先经内阁票拟,不利于皇帝专权,因此清代皇帝才创立了奏折制度,绕过内阁,从而加强专制。这种说法相沿已久,然而笔者在阅读《康熙起居注》的过程中却发现康熙朝的题本处理与上述…  相似文献   

3.
票拟 文书处理制度。明清时代,内阁有权代皇帝对内外臣工的题奏本章草拟出批复或批办的意见,并把这些意见写在票签之上;供皇帝阅审定夺,称作“票拟”。“票”与“标”同义,票拟即是标写处理意见。其制起于明英宗初年,清代因袭不变。清制,凡题奏本章到内阁,先由内阁侍读等官员详阅,拟  相似文献   

4.
梁占修 《兰台世界》2013,(19):159-160
<正>明朝是档案制度大成的朝代。除了继承前朝的档案管理众多优秀的制度和经验之外,还修建了皇史宬,并完善了黄册制度,首创票拟批红制度。明代档案管理工作者在长期的档案管理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和主动创新,完善一系列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明代对于国子监监生的档案管理工作与其他档案的管理大致相同,分为档案的收集、处理、归档和利用,是一种链条式的管理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5.
清代票签     
票签,是明清两朝内阁处理京内外官员所上题奏本章所用的一种文书.清朝票签多为白宣纸制,分为草签和正签,其中,正签一般长约22厘米,宽约10厘米. 清沿明制,实行内阁票拟制度,在京各部院衙门及京外督抚、将军等所上本章,均送交内阁办理.  相似文献   

6.
明清内阁票拟制度的来历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代,内外臣工向皇帝报告政务的题本和奏本,亦即通常所称的题奏本章,都要经过内阁“票拟”的制度,是当时公文处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自明代永乐以后及至清代顺康年间内阁实际上逐渐高于六部、执掌朝政的具体体现之一。 所谓内阁“票拟”制度,就是指内阁有权代皇帝对内外臣工的题奏本章草拟出批复或批办  相似文献   

7.
刘军  张涛  权俭 《今传媒》2011,19(2):37-40
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增加土地效益的有效手段,对于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土地流转是农地用益物权的体现,有利于维护农民权利,实现财产增收。重庆市于2008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地票"制度,成立了地票交易所,将土地置换市场化,效果显著。本文介绍了"地票"制度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重庆"地票"制度的涵义、实施步骤、效果与意义,着重分析了"地票"制度对完善我国农地整理和农地流转制度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入清以后,蒙古与新疆地区渐次进入清朝版图。在清廷的允许下,大批商人前往蒙古和新疆地区经商。乾隆时期,清廷制定了"部票"制度,管理商人的贸易活动。本文主要运用归化城副都统衙门档案,首先探讨商人部票的颁发,进而讨论商人持"部票"经商的流程与实态,最后分析商人申领照票档案的基本内容,希冀以此增进对清代旅蒙贸易具体情形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9.
程柯  韩硕 《编辑之友》2016,(3):20-24
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管理方式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特殊管理股制度突破以“一股一票”为特征的表决权配置规则,形成双层股权结构,由此对传统公司治理的框架构建与机制安排提出新的要求.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研究特殊管理股制度的理论缘起、现实依据、视域超越之处以及融入公司治理架构的路径等问题,可为国有出版传媒企业的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张愚 《今传媒》2016,(11):169-170
本文拟就清代户部官票的艺术特征,来折射出当时的历史动因、制造工艺和艺术特色.其中具体论述了官票的图案、布局、字体对集中皇权的体现;制作过程中无论是官票的整体还是细节在工艺方面都十分精湛;在官票的传承方面设计者从实用性和防伪性等方面对它进行改造,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时代特色并且实用性强.本文意在提高对传统纸币设计的认识,同时对当下的艺术设计能够产生一定的反思,带来建设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史志目录的著录格式、内部结构、著录项目的设置和著录方法三个方面,系统、深入地揭示了史志目录著录的沿革情况,并以大量的实例论证了史志目录在著录方面的发展脉络,是由汉代发轫之作的体例不精、著录简单到隋朝的体例精细、著录详细,然后又走向了唐、宋、明、清的体例不纯、著录简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2.
陈锴 《档案学研究》2022,36(2):128-134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作为贡举人名单的贡籍在唐代产生,但它成为一件科举档案则始于宋代,主要记载贡举人的个人资料与考试情况,是贡举人地位得到提升的反映。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安抚贡举人,宋代政府编制贡籍,并在此基础上叙理举数,推行免解和特奏名制度,同时殿举、除名等惩罚之制以及贡举人经济、法律等特权的获得亦依托于贡籍。但在明清时代,随着“科举必由学校”逐渐成为现实,政府加强对基层士人的管理,贡籍进一步下移,学籍得到扩展,政府所掌握档案由得解举人扩展为广大生员。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举人贡籍的独立性,但礼部仍然通过贡籍的替代品保留对举人的有效管辖。  相似文献   

13.
孟府档案中的敕命文书是清王朝颁给孟府主人的重要文书,也是孟府档案中的珍品,现存山东省邹城市博物馆14件。它是孟氏家族在清王朝时期家族地位状况的真实记录,是研究孟子及其家族的第一手史料,也是珍贵的文物。同时,也是我们研究清代社会状况和文书体式的标本。  相似文献   

14.
赵涛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7):143-148
编纂于清代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在对子部典籍的总结和评介中,系统地表现出诸子学思想和价值判断。其诸子学思想与清代的文化政策有关,和清代前期学术思潮有关,同时也和乾嘉时期学界的学术理念紧密相连,反映了清代前期学术发展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社会思潮发展的趋向,对推动清代诸子学的复兴起到积极的推扬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刑统赋》与《宋刑统》的关系及其主要内容,着重对其作者傅霖进行了考证,对于前人的不同记述进行了辨析,依据史料做出相应的推断,并对该书留存于世的各种版本做了系统梳理和概述。  相似文献   

16.
郭伟玲 《兰台世界》2020,(4):141-144
唐代秘书省作为中央图籍机构,在前雕版印刷时代承担起部分国家出版职能,主要表现在图书发行、图书复制、出版管理等方面,本文通过梳理秘书省的出版史实,分析唐代国家出版管理观念的主要内容,以唐宋之际出版职能的转移、丰富、提升为落脚点,对比分析唐代秘书省出版职能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金凤 《晋图学刊》2014,(2):50-53
《国朝诸臣奏议》是宋代史部诏令奏议类的重要著作,成书以来即为史所重。文章介绍了该书成书经过,依据该书形态、刻工、避讳等方面,详细考证了黑龙江省图书馆收藏的宋刻元明递修本《国朝诸臣奏议》的版本源流,探究了该书递经倪瓒、朱大韶等诸多名家收藏、后流入清宫的历史过程,并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中华再造善本》进行了对比,展现了该书在文化传承上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8.
存量丰富的清人别集是南开大学图书馆馆藏特色之一,特别是百余种稀见清人别集更是清人别集中极有价值者。本文对这部分存世稀少且极有研究意义的稀见清人别集之版本、作者、内容类型等作了详细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较深入地阐述了馆藏稀见清人别集的价值特点。  相似文献   

19.
20.
郭浪 《兰台世界》2020,(2):143-147
官员退休通称致仕等,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重要议题。经过各个时期的不断调整,宋朝致仕制度也逐渐臻于完善。有宋一代,虽则出现了以王彦超为代表的一批知止而退的致仕官员,但年及而愿退者依然较少,官员恋栈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导致官员恋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主观层面而言,部分及年应退官员,或基于生计考虑,或缘于贪恋权财,而故作不知退。就客观层面而言,宋朝致仕标准"朝令夕改",具有极强的随意性特点,既褒奖提前退休,又额外奖励按时致仕,亦或惩处或者认可到时不退者,使得官员面对如此繁杂的情况,属实不知该退还是不该退,有些无所适从。最终他们在善变的致仕制度中徘徊前进,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