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春秋笔法谈     
请看《辞海》“春秋笔法”条目: 古代学者以为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史记·孔子世家》),“以一字为褒贬”(杜预《左传序》),含有“微言大义”(《汉书·艺文志》),后因称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史记·孔子世家》所谓““笔则笔,削则削”,意思是“该记载的一定记载,不该记载的一定删除”,是说孔子写《春秋》的刚正不阿、严肃认真的态度.这里既未属意“春秋笔法”的特点,也未谈及“春秋笔法”的使用。《辞海》条目中所界定的“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云云,是一个海阔天空的大范畴,其外延过分宽泛,令人无所适从。因为这样的文字可以说俯拾皆是,但俯拾皆是的并非都是“春秋笔法”,它淹没了这种笔法固有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称之为“春秋笔法”。因为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以一字为褒贬”,含有“微言之义”,所以有了“春秋笔法”之说。鲁迅回忆幼年时代的保姆长妈妈,确实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可谓春秋笔法。感受鲁迅的情感,揣摩鲁迅的写作,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题目不写“阿长”或“长妈妈”,而是“阿长与《山海经》”,是要突出《山海经》一事,自己幼年读到的《山海经》是阿长给“我”买来的。说起来也无非小事一桩,无非是帮“我”买到了几本小书。这类事,常人早忘了,鲁迅却一辈子不忘,鲁迅不忘人家的好处,是一种善性,一…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说,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等等。其中充满了“微言大义”,以一字的褒贬,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这种所谓“春秋笔法”,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古今编辑工作的共性。我们现在提出“文责自负”,但编者仍不能放任不管。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接生婆”,编者的首要任务是对文稿进行必要的评价和选择,即对文稿作出真伪鉴别和价值判断以后决定取舍,这是他们依据办刊方针和社会需要,对  相似文献   

4.
为“春秋笔”专栏作文———这种文不好作哟!栏目的主题是显而易见的:秉承“春秋笔法”,针砭教育时弊,激浊扬清,显露褒贬于文字中;或“褒”或“贬”,既要客观冷静,实事求是,又要有胆有识,一针见血,以期警世醒人……遥想2000多年前,孔夫子修《春秋》“笔则...  相似文献   

5.
晚上做功课时.我用削笔机削笔.那削笔机削起笔来总是“嘎吱嘎吱”地叫.我非常讨厌它,恼火地大叫:“妈妈.这个削笔机太吵了。我要把它扔掉!”  相似文献   

6.
作为曹雪芹的主要叙事谋略,尚简用晦的“春秋笔法”在《红楼梦》中有着广泛而成功的运用,这使《红楼梦》在叙事艺术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含蓄暗示与客观展示。具体而言,隐晦的“春秋笔法”使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意旨表达等许多方面达到深文曲笔、义见丈外的艺术效果;讲究客观冷静的“春秋笔法”还使小说在客观叙事方面达到相当高度,作者分别采取与叙述者刻意疏离、运用限知视角、客观叙述口吻、对心理描写的规避等策略以达到叙述的“无我”境界。  相似文献   

7.
桃园结义故事在演变过程中,聚合了史官文化、民间文化和文人之笔三重文化心理积淀。以《三国志》为代表的史籍秉承了我国史书春秋笔法、重教化的传统;宋元民间文学是结义故事的首创者,反映了民间文化中义字为上、尊刘贬曹、重实用的思想倾向;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以七实三虚的文人之笔,完成了对史官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包容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pen是人们主要的书写工具之一。据说pen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penna,penna一词存拉丁文中指“羽毛”。那么,“羽毛”怎么能用作笔来写字呢? 原来在很早的时候,人们使用的工具都很简单。他们用鹅、乌鸦、雁的尾巴或翅膀的羽毛管来作笔,把笔头削得尖尖的,并开出一条槽,使墨水顺着槽流到纸上,起到书写的作用。所以penna指羽毛,而pen则是笔。应注意的是,在英语中pencil是铅笔,与pen来源不同,它源于拉丁语penicillum,原指油漆刷子。  相似文献   

9.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为孔子修订、编辑。孔子修《春秋》号称“笔则笔,削则削”(《史记·孔子世家》),他是按儒家的标准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因此,这部史书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深厚的儒家思想。《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思想的,《左传》是解释《春秋》的。由于《春秋》记事极为简约,随着时间的推移,  相似文献   

10.
任末勤学     
任末晖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时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相似文献   

11.
《史记》对《三国演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题材选取和人物塑造方面,主要表现是《三国演义》对《史记》笔法的继承。其具体内容有三方面:一是《三国演义》创作过程中大量使用《史记》的互见法;二是《三国演义》写作过程中,作者的褒贬和爱憎意向并不通过发议论、作判断来表达,而是把这种主观倾向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即寓论断于叙事;三是《三国演义》写作也像《史记》一样,准拟“成一家之言”的崇高目标,并在素材取舍方面做到了“笔则笔、削则削”。  相似文献   

12.
对比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及其注释,然后按要求逐一答题.[甲]任末年十四时①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相似文献   

13.
所谓“春秋笔法”,是指“一字含褒贬”的史传笔法。在《鸿门宴》一文中,作者对刘邦其人其事的叙写,有几处就成功地运用了“春秋笔法”。  相似文献   

14.
“白描”是中国小说美学中关于写作技法的一个范畴。长期以来,众多学者都认为“白描”这一技法是借鉴自绘画。从史传理论中则可以寻找“白描”技法的另一个渊源。史家“实录”思想及“春秋笔法”与“白描”有着承继性的关系,而金圣叹的“格物”说则是这两者之间的枢纽。  相似文献   

15.
城乡教育有差别,要均衡,不应是“削峰填谷”,而应既“垒峰”又“填谷”。北碚教育的均衡发展,难点在“乡”。北碚教育人用一种特有的睿智,以“城”为基,以“乡”为翼,城乡共同推动北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统筹农村教育发展,激活农村学校活力,是北碚区教委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6.
《围城》的成功,得益于钱锺书对言语的反复修改。从初刊本到初版本再到定本,其言语逐步优化,而这又是与作者“削繁求简”、“避复去板”、“以俗为雅”、“状物如睹”、“义切音和”等观点相契合的。当然,改笔之中也不免有“疵累”。  相似文献   

17.
尚简用晦的“春秋笔法”是古代小说家叙事写人的重要手法之一,它是一种蕴涵着丰富阐释能量的叙述手法,这直接导致了文本巨大的审美张力,从而赋予读者以自由的审美创造空间。不同读者具有不同的审美趣味、鉴赏水准和接受心境等,而“春秋笔法”又赋予小说文本以很大的开放性,这势必造成小说主题阐释的多元性和人物性格解读的争议性,这也正是某些小说能焕发出持久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繁笔之妙     
我们在分析文章语言时,常下这样一个赞扬的评语一语言精炼。那么,是否繁复的语言就不好呢?不然。有时候语言看似太繁,但从表达效果看,则显得非常奇妙,表现出一种很高的语言技巧,是作者匠心独运之笔,令人拍案叫绝。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中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这“有可削”和“不得减”其实都是一个很高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左高超 《读写月报》2022,(31):19-21
<正>“春秋笔法”是《春秋》的话语表达方式,指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即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而是透过措辞手法和材料选取等传达主观态度。司马迁曾称赞《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也正因此,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继承和发扬了这一叙史笔法,为后世史学乃至文学创作树立了典范。“春秋笔法”最突出的特点是“一字之中寓褒贬”,即作者通过某一个字的运用不动声色地向读者传达其深刻的价值取向,以达到臧否人物、褒贬历史的效果。然而,《春秋》是以记事为主,  相似文献   

20.
【原文】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