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劳伦斯以其睿智思想和敏锐的目光,在其小说文本中不但处处闪烁着西方生态伦理学思想,同时也显现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学术光芒。本文运用生态伦理学理论重新审视劳伦斯小说中蕴涵的“天人合一”思想,并揭示其生态伦理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论缺乏思辨理性其实是其自觉选择的结果。古代文论强调文学理论只是整个文学实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理论理性是贯穿在实践理性中的,所以反对纯思辨的抽象分析是古代文论的自觉行为。古代文论思想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在文学艺术观念上的具体反映,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背景,中国古代文论才不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去对客观对象展开认识,即不热心逻辑认识体系的建立,因而具有强调主体性、浑整性和会意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古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对于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入剖析后认为,对于现代社会来讲,“天人合一”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的思想基础,并继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思想中内在地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自然观,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以及神话传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体现形式;"天"与"人"关系的探索经历了辩证认识过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完美构想,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精髓;儒家、道家、禅宗等各家的古代先哲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古代生态自然观念,提出了许多保护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今天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其中蕴涵着传统生态意识。本文从儒道"天人合一"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出发,通过对孔孟、老庄及荀子"天人"观的分析,揭示儒道"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并对"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传统生态意识进行透视和阐释,从而分析现代生态意识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借鉴和超越。进一步提出:要实现"天人合一"思想的时代转换,实现从传统生态意识到现代生态意识的飞越,必须观照人类的终极关怀,树立人类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作品总是可以进行多角度解读,笔者认为,《楚辞》中蕴含了大量的古代建筑思想、文化。文中先就其中的建筑表达进行简单的整理,后总结出有楚地特色的三大建筑文化思维,即:实用理性、对形式美的无限追求、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最高的人生境界。从历史和逻辑的起点看,天人合一首先是指自然界与人的合一。自然界与人的合一即天人合一是人类初始的存在状态和神秘的原始信仰。亘古不易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天人合一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根本特质。但这个特质在老庄之前的殷周时期是充满了蒙昧的宗教色彩的。由于老子以自然无为的“道”来统天人,由于庄子以“气”为原质,并进而以“气化流行”来统一天人万物,从而使天人合一这种原始观念第一次得到了彻底的理性净化,并从此变得清晰明朗起来。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主要散存于哲人的哲学思想、各种文献典籍以及以诗歌为代表的艺术作品中,其中"天人合一"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生态智慧。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从“天人合一”观透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人关系的视角考察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 的体现,以今人眼光审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利弊,并由此在形而上 的层面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分析“天人合一”的观念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现代科技观与生态观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具有丰富内涵,这一思想也对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及其生态恶化后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近代以来的天人对立的科技观是现代生态恶化的根源之一。天人合一思想应该成为当代科技观与生态观的重要价值取向。实现从天人对立生存模式向天人合一生存模式转变,是人类从生态危机的困境中走出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