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杰 《兰台世界》2019,(7):48-50
本文在“元数据”定义的基础上,应用同构性档案本质观点详细地阐述了档案元数据核心集构建中的元问题,将“档案元数据核心集”定义为“档案历史联系数据的数据集合”,揭示出了档案元数据核心集“整理档案历史联系”的根本功能以及“必须最大限度保持档案历史联系与历史同构性”的构建原则,以此印证了同构性档案本质观点的理论导向功能及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来看,乡村档案治理共同体的形成是社会结构因素(规则与资源)、个体行动因素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此外,乡村档案治理共同体还具有情感、责任与行动三种价值取向。因此,乡村档案治理共同体的结构化建设要从结构和行动两个维度切入,以有序化结构、高效化行动实现乡村档案治理的“善治”目标。  相似文献   

3.
应对档案数据化面临的“语义鸿沟”挑战,提出“档案语义参照框架”的学术概念,构建其基础逻辑体系和技术架构,并通过案例进行验证。档案语义是由依附于档案载体的自然语言文本所映射的事实性信息的集合。“档案语义参照框架”是专门为档案文本或档案数据的语义标注和智能检索提供基础语义参照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是“潜在语义空间”的逻辑定位体系。“档案语义参照框架”致力于从时间、空间、职能三个维度,基于标准化的结构语义框架、事理语义框架和档案内容实体唯一标识符,通过“逻辑外显”“逻辑降维”“逻辑指代”和“逻辑关联”,实现档案语义数据的“结构化”和“归一化”,使其在基础语义层面获得统一的处理逻辑。“档案语义参照框架”有助于减弱“语义鸿沟”的影响,对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智能转型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4.
"档案数据化"底层逻辑的解析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中文语境下档案数据化内涵的多种理解视角,参照知识元理论提出体现档案学特色的记录因子理论,从记录因子视角对档案数据化的底层逻辑进行深度剖析,进而确定档案数据化的战略定位并提出若干实践建议.记录因子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单一维度、最小颗粒描述,是不可分割的独立记录单元,是构成档案内容信息的基本语义颗粒.基于记录因子理论,"档案数据化"是档案管理部门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精准化、智能化服务需求,运用数据科学理论与方法驱动档案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战略框架,包括"档案领域本体建模""数字档案资源开发""档案文本结构化"和"业务数据档案化"四种并存互补的实践模式,致力于解决档案内容信息碎片化问题,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档案数据生态,推动粗粒度档案文档服务向细粒度、智能化档案数据服务转型.  相似文献   

5.
社群档案是具有共同身份特征的特定社群成员所形成的、记录社群历史的文件集合。加强社群档案建设,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多元发展,拓展档案工作职能。但是,我国社群档案建设面临着物理困境、文化困境、理念困境和身份困境。国际档案界对于社群档案认知的变化启示我们:在社群档案的建设过程中,社群成员的主动构建至关重要,档案学者的“过程向导”与“前端指引”愈发关键,社群档案价值形态与社会包容度息息相关,应积极倡导合作。因此,在当前国内环境下进一步建设社群档案,应立足于社群档案记忆价值的实现,打造社群档案“联合体”,追求学科融合发展,发掘中国特色的社群档案。  相似文献   

6.
档案界对档案定义一般采用“属+种差”的逻辑形式,因而揭示档案本质、确定档案属种就成为档案定义的根本问题。档案记忆理论认为,档案是记忆的物质形态。档案以自身历史选择的必然性和逻辑结构的客观优势,成为人类自觉建构的外脑记忆的典型形式。作为用来建构原始记忆的历史文件,档案在物质形态上表现为档案实体,在逻辑关系上表现为记录和再现两个维度。以档案实体为基点,沿时空维度,向后回溯是档案记录关系维度,在档案记录关系的另一端是档案记忆的历史事实,这是档案记忆的客体;向前表述是档案再现关系维度,在档案再现关系的另一端是档案客体加以证明的回忆事实,这是档案记忆的证体。在这种逻辑结构中,档案实体即档案本身是档案“二维”逻辑关系和档案“三重要素”的物质载体。档案现象的实质就是以“二维”逻辑关系,凝聚“三重要素”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7.
档案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该文通过对电子档案整理实践的分析 ,发现电子档案是由“电子文件实体集合”与“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两种不同物质实体所构成的 ,并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档案物质实体构成形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纸质档案的反思 ,提出“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并不是电子档案所独有的 ,而是所有种类档案都必然趋向和共有的一种物质实体构成的高级形态”。由此提出了档案物质实体双重构成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档案数据长期保存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论文以数据视角研究影响档案数据长期保存的关键因素,构建档案数据长期保存模型,以实现结构化数据的长期保存,并结合相应方法和技术,保障数据真实、完整、可用和安全。以文件连续体理论为指导,借鉴文件连续体模型构建思路,从档案数据形成、获取与保存的连续性过程出发,研究档案数据连续性管理,分析文件形成到长期保存运动过程中影响长期保存的因素,最终构建以保障档案数据长期保存为目的的模型。  相似文献   

9.
数智化是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的时代背景、驱动力量、实施路径与重要内容。融合档案信息化、全球治理与面向未来的视角,结合国家最新政策要求与浙江先行探索,从新形势新挑战、新定位新要求、新领域新探索、新成效新任务、新经验新理论五方面探讨以数智化驱动引领档案事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与关键举措。我国档案事业发展面临着新兴技术与数据驱动、更不确定与竞争更激烈的全球趋势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背景下以数智化加速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新挑战;档案工作的功能定位应从作为合规机制的“保护型治理”向作为赋能机制的“机会型治理”升级;档案实践创新应“档案数据化服务”与“数据档案化治理”齐头并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应从“技术运用”“规范建设”向“数字赋能”“系统重塑”迈进;对全球档案治理的贡献应从各地自主创新的“中国探索”向整体性系统化的“中国方案”和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理论”升级。  相似文献   

10.
世界知名哲学家J·德里达指出,“档案化”即“对事件的记录过程”,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对历史的记录”或“形成文件,从而记录历史”.这一理论将文件的制作形成过程到最后储存保管的完整过程全部纳入“档案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