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世纪,世界各国积极发展"技术教育",适应了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技术教育"成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一种新型的、独立的教育类型与教育制度.当前在我国确立"技术教育"的独立地位,对于明确人才培养类型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程度、人才分类的"职业带"学说可作为划分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及相关教育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创新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主要以中学化学教学为核心,具体阐述了创新教育以及如何开展创新教育,促使学生敢于创新,使他们成为21世纪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正高中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基础教育,是培育合格公民的基础教育完成阶段。基础教育的第一基本属性是"公共性",第二属性是"基础性"。作为基础教育范畴的高中教育的使命在于奠定每一个学生人格发展与学力发展的基础,"学会做人"。20世纪的《学习权宣言》(1985年)标志着世界基础教育已从传统的"精英高中"时代进入"大众高中"时代。"大众高中"强调所有学生"共同的基础教养"绝不是"平庸教育",而是"卓越教育"。国际上对"卓越教育"的解释是: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保障每一个学生能够达到他所能达到的发展高度,就是"卓越",这也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定位和培育创新人才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4.
如何协调好学术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专业艺术教育健康成长的关键。为此,一要办学形式多样化,高质量地培养各类艺术人才;二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拓宽专业口径;三要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加实用性和实践性课程等。专业艺术教育在办学上,既要坚持大学应有的高品位和艺术教育的精英性,又要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既要强调基础学科知识(技艺)的扎实与深厚,也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人才培养上,既要造就艺术精英人才、学术人才,也要培养一般的艺术职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专业艺术教育才能较好地完成它的双重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5.
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以培养小学教师为目标的专业,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了解当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及师范生和小学教师的感受和建议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够用""突出实训",完善人才培养新方案;"产出导向""学生中心",实施人才培养新模式;"走出去、请进来",构建高校—小学协同育人机制等多种举措,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王凤珍 《教育与职业》2008,3(18):154-155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既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要求,又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性工程。为此,重视发展教育,推进教育创新,就成为党和政府、高等院校及全社会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理念和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性高等教育是在近年提出高等教育多样化以后,高等教育界开始认真探索、研究和实践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它既不是原有教育类型的改良,也不是运用概念玩儿文字游戏.有些专家学者认为学术性本科教育也可以看作"应用性教育",因为培养的目的也是为了社会应用,然而这不是应用性的基本特征.本文提出的"学术性"与"应用性"的本质区别在于"应用性高等教育"培养的"应用性人才"是指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的一线应用性人才,而"一线"的一个形象解释是:一旦这些岗位工作停止将造成生产或生活服务的直接中断.在这种意义上我不认为学术性人才是一线人才,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是中长期的,而非短期的.  相似文献   

8.
姜帆 《林区教学》2008,(11):38-39
作为法学教育体系中间层次的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培养法学人才",但是"培养何种法学人才"一直是法学教育界的热门探讨话题。根据对"法学本科教育培养具备法学知识的通识式社会管理人才与法律实践人才"的社会功能的分析,对社会大众关于法学本科教育的合理预期即培养能够满足大众生活中法律问题的解决的需要的审视,结合法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即法学本科教育必须从重理论转向重实践的认同,应用型人才(精通法律的管理人才和法律实践人才)是法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取向之维度。  相似文献   

9.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重任,能否培养出一批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社会各行业工作一线培养和输送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专门技术型人才,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承担的重大使命.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努力创新人才教育模式,引入国际先进的"常春藤"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与教学工作.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该模式已经在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落地生根,并结出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高考是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是为高等专业教育选拔有专业培养潜质的人才.现行高考制度忽略专业潜质的因素,过份强调公共课考试,不利于真正有专业潜质人才的选拔.西方式的自主招生考试制度在中国将遭遇国情困局.笔者构想:实行"分专业高考制度",将高考的公共科目取消,实行分专业出题考试,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专业兴趣发展,能够使每一个学生的专业潜质得以释放,必将促进中国高等专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保险教育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保险事业蓬勃发展的双重形势下,我国保险人才市场呈现出供需两旺的良好势态,但目前保险教育却出现了"两难矛盾"的怪象:保险专业的学生工作难觅,保险企业则是人才难求.症结何在?保险学界如何克服存在的不足;各类高校如何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找准定位、突出特色,通过形成错位竞争和差别优势,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保险教育体系,从而为业界的发展更好地提供智力支持等一系列问题,就成了目前保险教育发展的迫切之需.  相似文献   

12.
所谓人才,就是"人"与"才"的有机合成,具体表述为"人才:健康人格 高创造力与高技能".教育的现代发展取向与变革正是围绕培育"人"与"才"而展开.成人成才需要做人教育、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来认识教育技术装备和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关键问题.认为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为了做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重点"的工作思路;既要"跟踪教育",更要"开发教育";还要解放思想,用好市场.  相似文献   

14.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教育价值取向的一种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而要真正实现创新教育,必然要实现教育的创新,也就是让教师丢掉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告别那种"轻车熟路",积极的扬弃与创新。否则,学生们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创新教育始于教育的创新。而如何才能做到教育的创新呢?我的看法是:  相似文献   

15.
曾祺林 《辽宁教育》2012,(20):37-3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人才供给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向人才的质量和素质不能充分满足各行各业的多元化需求。武汉工业学院遵循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为重点,以专业特长培养为特色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多元化教育的新路。  相似文献   

16.
吴娟 《成人教育》2012,32(2):80-81
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以专业能力为本位",根本任务是培养操作性技术人员和中高层管理人才。因此,如何将网络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到职业技术教育中,并与传统教学媒体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取长补短,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时下,经济一日千里,信息瞬息万变,我国要在汹涌澎湃的竞争潮流中坚如磐石,必须依靠"敢于为先"的人才,造就创新人才是时代的召唤.创新人才的培养源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主旋律应是探究式教育.毫无疑问,历史探究式教育应成为我国当前历史教学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业务工作与教育技术专业建设有一种天然的内在联系,在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培养"适销对路"的教育技术人才,坚持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整合高校教育技术资源,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中的作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相似文献   

19.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高校高职教育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如何培养真正高技能、应用型、专业性的人才,解决企业"用工难",学生就业难等问题迫在眉睫.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学设置、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从而促进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钱伟长先生的教育创新论述与改革实践活动,认为其倡导通过教育创新来推进创新教育,而其教育创新的重点则始终围绕着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而展开.指出钱伟长先生在教育创新上的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其主要思想是从教育观念创新入手,拆掉阻碍高校创新的"四垛墙",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制度与机制平台,从加强基础来拓展学生创新发展空间,从教学方式和学生评价系统的改革来强化学生创新能力,注重在大学校园营造理工合一、文理渗透的创新生态环境.本文还着重探析了钱伟长先生在实施学分制,推行选课制,实行短学期制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