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华文化重要之源《周易》蕴含非常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自然之美、人和自然的和谐美、人类社会的和谐美以及人自身德与行的和谐美;英国作家劳伦斯在其作品中深刻地批判了工业化对自然、人的精神、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带来的破坏,用自己的创作竭力寻求自然之美以及和谐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二者的生态思想有共通之处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侘寂"是日本传统文化、世界观、哲学思想的根基,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侘"和"寂"原本是两个分开的概念,"侘"是"人在宅中"的孤寂落魄,"寂"是经岁月流逝的美,在茶道发展过程中,二者逐渐融合,形成"一种不刻意突出装饰外表,强调事物质朴的内在,并且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本质的美"[1]即"侘寂"之美。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创造了"侘茶",而又提出"和、敬、清、寂"的茶道四谛将茶道精神归于"寂",可以说是由"侘"到"寂",表达了一种去繁华与修饰,甘于简单和清贫,而追求禅宗枯淡的、"本来无一物"的高洁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艺术对于诸多生态美学核心问题,有极为丰富和深刻的阐发.在传统绘画艺术观念中,自然是美的,自然之美是一种原生性的"自在美";人本身以及人的创造活动也是一种"自然",人创造的艺术作品具有的美,作为一种"再生美",与自然之自在美和谐统一于世界之一体.传统文人画艺术的这些思考,应当成为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思想资源,并启迪研究的思维路向.  相似文献   

4.
在近现代历史文化语境下,鲁迅是一位具有独特生态敏感意识的文学家。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与译作《爱罗先珂童话集》均为生态与文化批判的双重隐喻文本,它们集中体现了鲁迅的自然生态思想及艺术构思体式。鲁迅的生态观主要体现为:"适性任情"的野性生命观、"优丽美好"的生命情感观、"和谐圆满"的生态整体观。鲁迅的生态乌托邦精神中有一种对自然之魅的梦幻寻求,他希望"天人合一"的自然人文关系能再度成为国人的情感依托与信念资源。  相似文献   

5.
鲍尔吉·原野是相当重要的当代蒙古族散文家,他特别喜欢大自然,他的许多散文都是典型的生态散文。他对蒙古草原的生态问题至为关注,竭尽全力地从蒙古族传统生态智慧中寻求精神资源,致力于批判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他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对大自然之美、自然生命之独特性有着敏锐地感知、极富抒情气息的细腻书写。他既有全球意识又有明确的地方意识,他的生态散文中既洋溢着大自然般的淳朴与优美,又充溢着胸怀天地、悲悯众生的忧患意识。鲍尔吉·原野的生态散文有利于引导当今国人的生态意识的确立,更有利于生态文明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劳伦斯在小说《虹》中对自然的生态书写、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反思和对非理性哲学的高度崇尚都体现了作者极富前瞻性的生态思想。作者在小说中不遗余力地讴歌自然,其对"自然"的书写集中体现了他的生态之思:人是大自然的成员,人的物质生存和精神生存都离不开自然,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应寻求与自然和谐互惠的生存方式,尊敬自然,敬畏生命。  相似文献   

7.
日本茶道是将宗教和艺术结合的一门传统文化艺术,在日本世代相传,深刻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而研习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就是体会其"四谛",即"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通过阐释茶道礼仪及茶事流程所体现的茶道精神,能深入理解"和、敬、清、寂"的深刻含义及日本人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茶经》"九之略"为切入点,对《茶经》之茶道取向和陆羽之茶道取向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茶经》之茶道是以宫廷为主体的唐代社会各阶层茶道的综合体,而"九之略"之茶道是文人茶道的独特体现。《茶经》在茶道取向上是以"精行俭德"为内核,而"九之略"在茶道取向上以自然为内核。"九之略"之茶道取向,正是陆羽的茶道取向,它对唐代以后茶文化的发展走向、茶道取向以及形成文人茶文化主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茶喻     
正皓月当空,月光穿过小树林点点斑斑洒落在草地上,明净的茶桌上,透明的月色飘忽不定,闪闪烁烁,乳白色的骨瓷功夫茶杯丁丁当当在手上转动作响,地面上小炭炉上的锅仔咕嘟咕嘟冒着一股白烟,约三五友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这是人生一大快事。我突然想起茶道中"好茶、佳具、雅景"三要点,以茶论道,茶事与文化完美结合,茶中有道,以茶行道,茶道如月,人心如江,江月相映。品茶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愉悦,"三口为品",通过对茶汤的"甘、香、  相似文献   

10.
王琪 《林区教学》2013,(11):28-29
自然生态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作为人的生态过程的参与者所表现的审美价值,它具有鲜明的生态意义"。它反映了"人的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自然生态美首先是经过大自然长期以来四季变化、昼夜更替、生物进化等演变发展而得以形成的自然自身所特有的生境之美。欧阳修通过对自然的感受还表达出一种和谐的人生观。欧阳修的人生观——和谐的夕阳观,平静,但不乏味;寂寥,但不空虚。这是一位慈祥安静的老人以平淡从容的态度去看待春天的消逝,这样的状态也许就是自然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之交融吧!在大自然的花开花落中看到了生命对于欧阳修的意义,从欧阳修对待生命的态度看到了春暮所透露出的生命之音。  相似文献   

11.
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视自然万物为人类的兄弟姐妹历来是德昂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美好情操。德昂族茶俗文化作为传统生态意识的古老园地,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生态资源。为与自然相互调适、和谐相处,德昂族在生产、生活及意识形态方面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文化适应与创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安徽大学资深教授钱耕森先生提出了“大道和生学”理论,该理论把史伯的“和实生物”与老子的“道生万物”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联系现实作了创造性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实践价值,对我们今天如何养护身心、待人接物、安定社会、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认真学习领会“大道和生学”理论,必将帮助我们达到自我身心、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多领域的和谐,从而创造出有价值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
儒家茶礼是中国传统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信息符号,以茶品及茶仪为载体,对人们进行礼法、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茶礼中包含的仁爱、包容、诚信观念更是成为一种"文化契约"渗透到中国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中,指导人际交往进而达到社会秩序的规范、和谐。  相似文献   

14.
辛克莱·刘易斯的《大街》资料翔实,细节可信,逼真地反映了美国小镇社会的风貌。分析小说中流露出来的自然观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美国小镇人们在"进步时代"的生态意识。虽然在小说里有时把自然描写为审美对象,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但对人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然还是异己因素,是可利用的资源。身处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同时又受到消费主义风尚的影响,人们关注的焦点是人本身,急于满足自己的种种"需求"或是"欲求",极少注意到自然的存在规律,关心自然生态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初,中国的文坛集束式地推出了真正生态意义上的动物小说,这些小说都表达了一种新的生态伦理思想:不应单纯地将动物视为有异于人类的"他者",而应将其视为是与人类一样有生命、需要平等对待的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作品建构一系列生态灾难意象,警示人们对自然的关怀和对动物的热爱,并且在对狼、獒、虎等自然动物原始野性生命形态的展示中,激起我们对人性弱化和丧失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6.
生态整体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类和其他物种一样,都是这个相互依赖的系统中的有机构成要素。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生命的生存及其生存的质量。都不仅依赖于它所生存的环境的物理条件,还依赖于它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关系。劳伦斯小说《虹》描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关系,探索两性关系中的“星际平衡”及灵与肉统一,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对于解决当今生态危机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石杰小说中具有大量的残缺人物形象。苦难、神秘、和谐是他们的共同特征。他们承受着命运的捉弄、他人的歧视以及道德与本能的冲突所引发的痛苦,令读者产生同情和怜悯。他们的相貌习性、感知能力和对世界的认识又呈现出神秘性,给作品增添了艺术魅力。安详的生活情态、对生死的顺应和与自然之间的融洽更为小说增添了和谐美,强化了作品的认识和审美功能。所有这些,都来源于作者对底层人的关怀之心及其所受到的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布依族图腾崇拜体现了布依族人先进的生态保护意识。传承和弘扬优良的环境保护传统,对推动布依族地区生态和谐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诗人叶芝的一生中,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爱尔兰民族命运的关注,始终是他生命的主旋律。正是由于这种积极的人生追求和认真的处世态度,叶芝才具有了对自然界、以及人类的强烈责任感,才能够怀着一颗慈善之心去关爱自然、赞美自然,不断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形成他的自然观。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叶芝的诗歌,会发现叶芝的自然观不仅体现在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西方几千年来占据统治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谴责,还体现在积极寻求人类内部生态的平衡。在生态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探讨叶芝诗歌中蕴含的生态观,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秘密花园》中,苏珊·索尔比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她却在各位主要人物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备受赞誉的她不仅与身边所有人相处融洽,与大自然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试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追溯苏珊和谐幸福生活的源头,进而证明其幸福生活是她以自然之道待人接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