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风》2017,(11)
为研究地铁盾构下穿城市地表的变形情况,通过研究盾构法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变形机理,并结合长沙市轨道交通4号线的地铁盾构施工的实例,对地表进行安全监测,在监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盾构施工对城市地表沉降影响的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2.
魏元振 《科技风》2013,(20):132
盾构法是机械化的暗挖法施工,通过盾构外壳和管片进行隧道的支撑。盾构法在地铁隧道的施工中有效的结合了我国的水文地质特点,在地表下快速施工,突出了时空效应对防塌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根据莞惠城际地铁隧道施工方法和土层的加固措施,对盾构法在地铁隧道施工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黄旭峰 《中国科技纵横》2010,(6):118-118,145
地铁施工对邻近建筑物造成安全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地铁施工中通过超前大管棚和超前导管支护施工技术进行超前预支护,解决了控制地表沉降问题,确保了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兰州地铁一号线为背景,用ANSYS软件对地铁盾构施工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盾构在施工过程中,地表会发生前隆后沉的现象,开挖面处的最大地表沉降保持在11mm左右,开挖面后方发生沉降,且随着施工的进行会发生进一步的沉降,而管片衬砌的施加和盾尾注浆的进行,会使地表沉降值达到一个稳定值。  相似文献   

5.
主要针对地铁隧道进行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盾构法施工原理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重点处理措施,以此来保证地铁隧道的盾构法施工质量能够有所保障,促进隧道建设工程的发展,为其他地铁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铁对于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和提升城市区域生存环境的作用十分明显,所以我国很多城市规划并开展了地铁工程建设,随着地铁建设的增多,对地铁施工提出了解更高要求。盾构法作为安全、快速、环保的地铁隧道开挖工法,应用十分广泛,因此,探讨盾构法应用于地铁施工中的相关问题,对于提升地铁施工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表沉降控制是盾构隧道施工的重要控制因素。本文围绕盾构法隧道引起地面沉降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先对盾构施工的原理和关键因素进行了阐述,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对盾构施工引起地面沉降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对盾构隧道的地面沉降这一问题给出一个定性的解释;围绕引起沉降的机理,对盾构隧道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另外,对盾构隧道沉降预测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对盾构隧道的地面沉降这一问题给出一个定量的解释;最后简单介绍盾构隧道沉降控制措施和控制原则,为盾构隧道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阐述了盾构法在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些质量缺陷,包括隧道渗漏、管片裂纹、管片破损、管片扭转、隧道轴线偏差和地表沉降与隆起,分析了上述质量缺陷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预防和处理上述质量缺陷的方法,为隧道盾构法施工提供了合理的建议,便于有预见性的进行管控。  相似文献   

9.
陆跃 《中国科技纵横》2014,(4):128-128,130
为缓解交通压力,城市地铁规模不断扩大。在地铁隧道工程中,多采取机械化及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盾构法进行施工。应用盾构机进行隧道施工,可以在短时间让隧道一次成形,综合效益较好。然而在进行隧道轴线检测时,存在着部分隧道轴线偏离问题。隧道轴线偏离,会对地铁隧道施工进度造成影响,严重会引起安全事故。结合工程实例,对地铁盾构法隧道施工轴线控制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杭州地铁盾构施工多处在淤泥、淤泥质土等软土层中。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地铁盾构施工地表沉降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变化规律、沉降范围以及沉降槽宽度系数和最大沉降量与隧道埋深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沉降根据沉降大小和盾构机头的位置在轴线方向上分三个阶段,即盾构机到达前0~40 m、到达后0~50 m和后盾构等三个阶段。以盾构机头为中心,地表沉降的纵向影响范围为前40 m、后50 m,横向上为左右两侧各20 m。盾构施工期间地表位移主要表现为沉降,但也有隆起,盾构到达后的20~50 m为沉降发生的主要阶段,后盾构阶段沉降稳定,但也存在部分回弹现象。沉降槽宽度系数随着埋深的增加影响范围增大,而地表最大沉降量则随着埋深的增加减小。文中得到的结论对于杭州等软土地区地铁盾构施工、监测和设计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由于城市地铁穿过的地区多处于城市繁华地段,对周边建筑物影响较大。地下岩土体的开挖会引起地表沉降和变形,地表沉降到一定的程度,将影响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及正常使用,引起一系列岩土的环境工程问题。本文以南昌地铁某盾构施工区间为例,结合现场调查情况和地质资料等,进行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影响进行风险评估,提出风险控制措施,以期对同类工程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保障地铁盾构施工穿越既有铁路运输线路和地铁隧道的安全,采用ABAQUS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列车动载荷和地震载荷作用下地面沉降量及衬砌管片的受力变形。结果表明,在列车动态载荷作用下,管片及框架桥最大应力分别为7.6 MPa和4.6 MPa。地表竖直方向的最大沉降量为5.7 mm。在组合载荷作用下,管片及框架桥的最大应力和地表竖直方向的最大沉降量分别增大了4%和15%。该隧道施工有关强度和沉降控制满足设计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3.
尽管盾构法施工隧道技术已发展得很成熟,但不可避免地要对土体产生扰动,引发不同程度的地层变形和位移.地铁工程大都位于繁华闹市,地下管线纵横、周围建筑物林立,隧道施工时不但要保证施工安全,还更保证管线及地表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4.
以杭州地铁二号线振宁路站~外环路站区间(9号盾构区间)隧道工程为工程背景,采用实例分析和三维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盾构施工影响范围为盾构机切口向前和向后各30 m,两侧各6 m,其它范围不受影响或受影响可被忽略;在一定条件下,地表沉降随土仓压力、注浆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土仓压力控制在0.15~0.2 MPa以内、注浆压力控制在0.2~0.3 MPa以内较为合适。结果对后续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俞钦钦  王立峰  庞晋  杨开放  陈巧红 《科技通报》2019,35(2):94-100,110
在现场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对某城市地铁基坑进行了PLAXIS 2D数值模拟计算和分析,研究了城市地铁车站深基坑周边地表沉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开挖时地表沉降曲线在横向上呈凹槽型,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坑周地表沉降值逐渐增加;地表最大沉降值发生在距围护结构水平距离约0.72H处,大小约为0.225%H。不同钢支撑预应力对坑周地表沉降值基本上没有影响,施加预应力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支撑与围护结构桩(墙)间的松弛,使围护结构受力合理。减少钢支撑的水平道数,坑周地表最大沉降值逐渐增加;对周边位移要求较严的基坑,可以使用多道钢筋混凝土撑代替钢支撑以减少坑周的地表沉降。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基坑设计、施工和对周围的建(构)筑物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研究解决城市隧道施工给邻近环境带来的影响,特别是石家庄地区地铁隧道开始兴建,保证地铁安全施工是目前的首要任务。本文以石家庄地区地铁隧道施工为具体研究对象,对本地区的地表沉降、地下管线变形和周围建筑物监测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有效的监测施工方案,为石家庄后期的地铁隧道监测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研究解决城市隧道施工给邻近环境带来的影响,特别是石家庄地区地铁隧道开始兴建,保证地铁安全施工是目前的首要任务。本文以石家庄地区地铁隧道施工为具体研究对象,对本地区的地表沉降、地下管线变形和周围建筑物监测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有效的监测施工方案,为石家庄后期的地铁隧道监测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建立地铁隧道施工的三维模型,选取合适的开挖步,模拟隧道开挖这一动态过程对地表沉降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横向沉降规律呈反正态分布的曲线形式,地表在线路中心处产生最大沉降,并随着距线路中心的距离增大逐渐减小;在接近隧道开挖的范围内,受隧道开挖的影响较大,在远离隧道开挖的范围时,受隧道开挖影响较小;沿着隧道的纵向,地铁隧道开挖接近某一断面时,对该断面地表的沉降影响逐渐增大,当开挖远离该断面时,对该断面地表的沉降影响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用于各个行业的技术和设备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使得现阶段许多领域也将在未来发展中面临更多的挑战。因为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使得人们对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追求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与城市现代化直接相关的交通行业建设,人们对其质量和规模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地铁施工作为工作的重点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关注。正是因为地铁施工中盾构法的应用表现良好,在改善和优化传统挖掘方式方面有着出色表现,所以当前阶段进行地铁施工中盾构法应用技术的研究就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地铁施工中盾构法应用技术的概况,结合已有的研究和实际的案例,对地铁施工中盾构法的应用措施进行具体和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20.
城市的不断发展使交通问题不断涌现,城市地铁的出现成为改善城市交通出行的重要方式。城市地铁的修建也促进了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也使城市地铁的修建变得更加安全和高效。本文就盾构法施工原理、适用条件以及施工程序等方面来阐述这一技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