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KMRW声誉模型的渠道联盟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霞  赵晓飞 《科研管理》2009,30(6):100-106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渠道联盟成为了营销渠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当中,稳定性又成为联盟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但渠道联盟稳定性的研究还鲜有学者涉猎,大部分学者集中于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一部分学者专注于供应链联盟稳定性的研究。在解决联盟不稳定的策略上,上述研究要么过分关注“利益解决机制”,而忽视对“声誉解决机制”的研究;要么只关注了“纵向渠道联盟”的研究,而忽视“横向渠道联盟的研究。要保证渠道联盟的顺利运行,核心问题之一是依靠联盟成员间的相互监督、相互激励,而这种监督与激励是建立在联盟成员间信息的识别与传递之上的,声誉正是这种识别与传递过程的外在表现。声誉机制能约束和识别非合作成员,减少伪装合作成员数量,从而制约联盟内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保持联盟的稳定,但声誉机制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针对联盟成员合作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了维持渠道联盟稳定性的几点建议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技术获取作为众多企业选择建立战略联盟的重要原因,促进了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然而,技术获取的联盟动机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作用过程。本文以已有研究为基础,引入专利策略构建"技术获取-专利策略选择-创新绩效"的分析框架,考察技术获取的联盟动机如何借助专利策略选择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选取信息技术产业的联盟企业作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技术获取动机会引致企业专利策略组合的运用,实现了技术获取向创新绩效的转化;技术获取引致的企业创新绩效因联盟意图及策略组合而存在差异,以市场进入为目标的情形下,企业创新效率和专利产出趋于增加;以市场拓展为诉求的联盟企业市值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3.
企业动态联盟的协调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平 《科学与管理》2001,21(4):23-25
<正> 1 企业动态联盟管理的内涵及其主要涉及的领域 动态联盟指多个企业(成员企业)为赢得某产品市场机遇,迅速开发出产品并推向市场,分别利用自己的核心能力,强强联合形成一个经营实体,组建动态联盟。它的主要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快速建立跨企业的灵捷动态组织,把多企业的核心能力优势集成在一起,抓住经营机遇,响应市场、赢得竞争。动态联盟以成员企业间的合作和联盟伙伴关系为主要形态。动态联盟是一种可重构、可重用和规模可变的企业动态组织和群体集成方式,  相似文献   

4.
面向行业创新联盟的知识资源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业创新联盟内企业要将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知识资源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临时性的创新型虚拟组织,共同完成某种知识产品或提供知识服务,实现知识创新,这涉及企业、科技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等多个参与主体的不同系统、不同技术平台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整合。文章在对行业创新联盟内知识信息需求和知识机构变迁分析的基础之上,从知识体系结构和网络结构两个方面探讨了面向行业创新联盟的知识资源整合方法。  相似文献   

5.
杨俊杰  曹国华 《软科学》2016,(11):71-75
首先,构建理论模型分析CEO声誉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CEO声誉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正向的影响机制,CEO声誉越高,其进行盈余管理的概率也越高;其次,以2007~2013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并验证了CEO声誉与盈余管理之间的正向影响机制,CEO声誉与企业投资效率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而盈余管理则对企业投资效率有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大平  曾德明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0):78-80,104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标准联盟是各企业通过谈判形成协议并进行组织租金配置的一种契约型联盟,这种联盟在成本节约、组织租金创造和组织柔性化方面具有较大的优越性。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决策机制构成传统企业的主要治理机制,而技术标准联盟与传统企业在治理结构形式方面的差异导致联盟治理机制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其自身特点,谈判机制、冲突协调机制、声誉信任机制和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机制构成技术标准联盟治理机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基于学习型联盟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虚拟企业学习型动态联盟的组织特性分析,提出了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二维属性,构建起成员企业的知识管理框架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以盟主企业为主体,以知识仓库为中心,以知识的学习、共享、集成为主要活动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相似文献   

8.
企业技术联盟绩效激励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技术联盟激励机制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起熵减机制,实现组织效率递增,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分析了企业技术联盟绩效激励机制的组织结构,同时指出联盟绩效是激励机制的中心环节,技术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组成基础资源系统;在此基础上,竞争和协同机制、熵流控制机制两者相互作用,对联盟成员企业产生有效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由此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激励网络。  相似文献   

9.
国外企业声誉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宝贡敏  徐碧祥 《科研管理》2007,28(3):98-107
作为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企业声誉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如何提升企业的声誉正日益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简述了企业声誉的概念与内涵,着重对企业声誉的价值及其评估、测量维度与方法、企业声誉的管理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行述评,并对其发展趋势及如何加强我国企业的声誉管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高新技术企业战略联盟的组织学习及策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针对基于战略联盟组织学习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综合优势问题,系统地研究了联盟各发展阶段组织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式,运用战略联盟组织学习思想建立了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综合优势的策略模型,并提出了有关的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11.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is based on contextual factors of the organization, such as human resource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developed separately by the organizations. This research aims to identify cluste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contextual factors. The research was based on an instrument containing questions that evaluate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xtual factors of the organization. We collected data from 78 companies of the Brazilian automotive industry, and analyzed them from multivariate techniques of factor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and discriminant analysis. The research results present four distinct cluste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xtual factors that support KM. The mapped clusters indicate that a small group of companies are innovative and explorative of knowledge and lead the industry’s creative process, while the other two groups, called exploitative and retardative companies, follow the development proposed by the companies of the two first groups.  相似文献   

12.
马宁  姬新龙 《科研管理》2019,40(9):96-107
风险资本与智力资本的有效协同能够实现创业企业知识、资本、管理与创新的完美结合,而拥有高声誉背景的风投在利用其经验和广泛的社会关系帮助企业快速成长方面作用更加突出。本文将创业企业的智力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创新资本与社会资本四个组成部分,基于风险投资声誉的视角,探讨风险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协同关系。结果显示:高声誉风险投资在创业企业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两方面的协同效应并不显著,而与创新资本和社会资本两方面的协同效应突出,尤其与社会资本的协同效应能够显著提升创业企业的内在价值。该结论表明高声誉的风险投资机构亟需对目标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等方面积极关注,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相似文献   

13.
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将是新型主流产业组织体系。把军民融合战略落实到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中,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首先研究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中军民产业融合联盟形成机理,进而研究其组织形式;并再通过研究其组织运行机制,设计其网络界壳。研究发现,军民产业融合联盟形成需要网络基础——“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和产业基础——基于“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的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平台。军民产业融合联盟则是在国家重大产业项目的推动下,形成于新型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平台之中。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中军民产业融合联盟应包含5个组成系统:军民技术联合开发系统、军民生产与服务合作系统、军民信息交互系统、军民基础设施共享系统、产业联盟统一规制系统。之后,结合联盟组织平时、战时运行机制,从技术安全、管理安全2个视角,设计军民产业融合联盟网络界壳。本文研究为军民产业融合联盟研究的发展首开道路。  相似文献   

14.
姜红  刘文韬  孙舒榆 《科学学研究》2019,37(9):1617-1625
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发展,技术标准竞争已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手段。由于知识基础的限制,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标准联盟应运而生,并成为一种高级战略联盟竞争形式。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参与标准联盟的261家企业为调研对象,探讨知识整合能力、联盟管理能力、关系质量与技术标准联盟绩效四者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对提升技术标准联盟绩效有积极作用;第二,企业的联盟管理能力对提升技术标准联盟绩效有积极作用;第三,技术标准联盟中伙伴关系质量的提升,将有助于知识整合能力和联盟管理能力对技术标准联盟绩效产生积极作用。本文最后提出结论与启示以及研究不足与展望,希望为我国技术标准联盟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温珂  苏宏宇  宋琦 《科学学研究》2012,30(5):793-800
科学与产业合作创新的进一步深化在全球范围内大大激励了创业型科研组织的发展。借鉴当前战略管理领域的前沿研究——联盟能力理论,提出合作创新能力概念,并以创业型科研机构为研究对象,从过程管理的视角出发,将合作创新能力的内部构成和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统一到组织学习和组织适应性的过程中,构建了创业型科研机构合作创新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一理论探讨,将具体的科研机构创新创业行为抽象为其背后的合作创新能力研究,不仅是融合战略管理和科研管理的有益尝试,更是对创业型科研组织理论研究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6.
高技术产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运生  张利飞 《科研管理》2007,28(6):93-97,129
高技术产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模式的选择包括治理结构的设计与治理机制的确定。本文以AVS联盟作为具体研究对象,首先分析高技术产业技术标准联盟契约型治理结构,从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存理论与社会网络理论等角度系统地分析和解释技术标准联盟选择契约型治理结构的优越性。然后分析高技术产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机制,包括谈判协商机制、决策机制、声誉信任机制和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以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研究对象,运用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联盟运行绩效影响因素进行详细解析。认为影响联盟运行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是联盟能力因子、联盟环境因子、联盟管理因子、联盟合作因子;联盟能力因子和联盟管理因子对集成效应影响较高,联盟环境因子和联盟能力因子对经济效应影响较高,而对社会效应的影响没有突出的影响因子。为提升联盟成员间的合作和联盟内部的管理水平,建议从联盟的管理机制、利益分配体系、联盟外部网络以及配套平台建设四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对Cartel联盟机制的非合作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洪心  李军  武振业 《预测》2004,23(4):75-77
Cartel联盟是当前企业合作的重要形式,它以限价和限量为手段追求行业收益,然后再根据公平的分配机制分享利润。本文在古诺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Cartel联盟模型的扩展,并且对其重复博弈机理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结论是在静态博弈条件下企业的Cartel联盟不具有稳定条件,在重复博弈条件下,企业在合作均衡与竞争均衡之间的选择取决于贴现因子的大小。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中海油深圳分公司PY30-1平台HSE管理的典型实践,通过广泛的访谈、调研,对材料进行整合、分析,同时,结合海上平台工作经验,对海上平台HSE管理的运行机制、管理工具等进行研究,在总结HSE管理执行过程中的先进方法的同时,指出其在组织机构设置、平台运行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的不足。提出相关建议,认为问题的解决更大程度上要依赖于HSE管理实践中的持续改进,只有通过完善体系建设、合理调整组织结构、加强生产管理和人员培训,持续改进现行HSE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通过体系的实施,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创造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