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习作训练过程中"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根据这一要求,我们老师习惯于把学生的  相似文献   

2.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作文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玩"的情境,让他们在快乐游戏中完成习作。在习作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积累习作素材;在游戏过程中有意渗透,指导习作技巧;游戏结束后,师生进行交流,丰富学生的习作语言。这样"将玩进行到底",就能"玩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表达,主动分享,有习作的自信心。能运用自己的方式积累习作材料,不拘一格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学生在平时的观察中,缺乏观察方法、缺乏素材积累方法,因此本文以"剪影式"轮流日记的方式,引导学生多积、巧取、汇编积累素材,并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起到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才能让学生习作开出更美的花.  相似文献   

5.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但真正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应推行循环周记为学生打开习作的一扇窗:多角度观察,积累写作素材;多样化表达,燃起写作欲望;多元化评价,激发写作热情。这样,通过循环周记就能看到学生思想的火花,感受到他们情感的律动,触摸到他们心灵的渴盼、张扬的个性。  相似文献   

6.
正《新课标》强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注重日常积累,丰富习作素材是学生写好习作的首要条件。一、开展活动,捕捉素材活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学生亲身参加了某次活动,留下的印象就特别深刻,因此可根据习作要求,有的放矢搞一些超前性活动,让学生人人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捕捉习作素材,从而促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比如我设计了别开生面的画鼻子活动。一进教师,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姑娘,但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42):40-41
在作文教学起步阶段,要避免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使学生乐于表达,教师可以通过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语言;联系学生的生活,发现、积累习作素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想象、表达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习作的自信和兴趣,使学生乐意表达、愉快写作。  相似文献   

8.
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学生把文章写通顺,写具体,写生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强调了用兵打仗,粮草的重要。习作教学也是如此,要让学生打好习作这一仗,写作前“粮草”的准备至关重要。正如课标所说:“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但习作素材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既要学生的积极主动,又要教师的开源拓流,多方引导。现结合日常习作教学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标准》也明确的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这样,学生在习作时便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自然会下笔千言,有感而发,从而"乐于书面表达"愉快的学习。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解决"无米之炊"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积累知识。学校学习生活的每一天、每节课都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果教师能建构起学科间融洽的作文教学体系,那么学生的习作素材将有不竭的源泉。一、捏一捏、画一画,从美术课中寻"米"从远古的"题画诗",近代的"连环画",到现在的"绘  相似文献   

12.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要么难以下笔,要不就是千人一面。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的"内存"太少,缺乏习作的素材,没有源泉。那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我认为,关键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积累"。首先是素材的积累。学生可以通过坚持写日记,收集素材;留心课间,获取素材;结合活动,捕捉素材;偶发事件,拾得素材;节日之际,积累素材;农忙时节,获取素材;放眼自然,获取素材。其次是语言的积累。再次是写作技巧的积累,如修辞手法的积累、写作手法的积累、细节描写方法的积累和谋篇布局的积累。  相似文献   

13.
习作教学要慎重审视"自由表达",有一定的目标性,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一定的生活素材,教会学生热爱生活,自主积累语言,激发表达欲望,使学生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从而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14.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所以,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观"生活小镜头",积累独特的素材;诉"亲身经历",凸显习作个性;抒"真情实感",展现习作童趣;求"多向思维",触发习作灵感。养成坚持每日一记的好习惯,积累自己的习作素材。  相似文献   

15.
作为教师,应该让习作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自然地结合,丰富学生生活,激发文心,使学生发现并积累写作素材,进行有效的习作讲评,继而在反复的修改后,让学生体验作品发表的成功与喜悦,从而主动"吞食"课外书籍,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相似文献   

16.
黄春凤 《广西教育》2014,(13):43+53-43
作文需要积累,积累才会有创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最怕写指定写作范围的单元习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生活缺少观察,缺乏写作素材积累,特别是缺少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素材积累。要让小学生喜欢作文,把单元习作写好,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积累习作素材。  相似文献   

17.
正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好的习作,不仅要有严谨的框架结构,生动的写作素材,独特的创意构思,更要有丰富的语言词汇。而在这么多的要素中,生动的写作素材是重中之重,通过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文章的亮色,并且以此点亮全篇。丰富优美的语言表达可以让一篇平淡无趣、索然无味的文章变得生趣盎然、韵味十足。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习作中的语言变得灵动起来呢?为此,我思考与尝试着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提升学生的语言积累量。  相似文献   

18.
一、感受生活,注重积累素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形成一个"素材库"。这样,学生写作时,就会下笔如泉涌。例如,在进行"一件难忘的事"写作指导时,我组织学生开了一个故事会,要求是讲讲自己经历的一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本设计用活动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提炼思想、丰富情感,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和兴趣,增强  相似文献   

20.
漆伟英 《教师》2011,(13):77-79
说起写作,新课标指出:第一阶段要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阶段要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阶段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