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长期以来,现代文学史从外部世界尤其是从官方意识形态寻求内驱力,来描述文学现代化进程。在这种“工具理性”的统领下,文学史写作不可避免地异化、妖魔化:文学现象先验地有了政治上的定论,再辅之以文学上的所谓“论证”,由此遮蔽了文学史的某些真实。造成了不少似是而非的误读。近十余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界的很多专家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纷纷开始“重写文学史”。试图回到文学本身。宋剑华教授的《前瞻性理念:三维视角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我个人认为,本书是学界现代文学史写作新的话语实践,同时又是作者本人个性化书写文学史的先声,具有相当的学术分量和前沿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文是对我二十多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总结。注重对历史的“整体感受”、在研究框架设置中实现微观层面的文学史感受向宏观视野中的文学史话语的转换、“内向”思维方式和“剥离”的研究方法,是我的研究的突出特点,由此又反映出我的研究局限。分析这种局限产生的原因及表现,提出研究应具有参与当代文化建设的明确意识,在研究格局、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进行相应地调整,以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自身性质和特征之上得到深化。’  相似文献   

3.
自创生伊始,中国现代文学就跟现代报刊传媒的发展有着不解之缘。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和互动的关系。将现代文化传播及现代传媒引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野,必将改变其研究的方法、视角,进而改变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般观点。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在现代报刊与现代文学之间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论述现代报刊和出版机构等现代传媒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多方探讨现代文学史研究和现代文学文本读解的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4.
论文是对我二十多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总结。注重对历史的“整体感受”、在研究框架设置中实现微观层面的文学史感受向宏观视野中的文学史话语的转换、“内向”思维方式和“剥离”的研究方法,是我的研究的突出特点,由此又反映出我的研究局限。分析这种局限产生的原因及表现,提出研究应具有参与当代文化建设的明确意识,在研究格局、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进行相应地调整,以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自身性质和特征之上得到深化。  相似文献   

5.
自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和现代文学史课程都经历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变化。一方面,学科和课程的重要性逐渐被削弱;另一方面,在学科和课程内部,存在一股将文学与政治、历史完全割裂开来,片面强调文学,轻视甚至排斥政治、历史的潮流。这些变化既受"纯文学"、现代性和新自由主义等话语的影响,也参与了对上述话语的建构与传播。笔者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应该重新重视历史、政治等因素,突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式的思维,辩证地处理文学、历史与政治等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的话语系统经历了由政治意识形态话语到西方话语的过程。运用这两套话语所编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虽贡献显著,但教训也深刻。这两套话语系统各自的特殊性既赋予所编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不同的时代面貌与学术风格,也导致了各自明显的偏颇。要矫正这些偏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根据中国现代文学的本体规定性和发展的规律性以及它自身所包含的中西知识的内容,采取西方话语与民族话语相结合的方法来编撰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7.
现代图画书不同于一般插图读物,其文字与图画共同承担叙事表意的任务。将图画书作为儿童哲学教学的载体,有助于整合儿童的感知与思维,从而体验不同于单纯只是语言逻辑的哲学思维。通过图画书独特的图文话语特性,使图画书和儿童哲学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发展儿童思维的审辨性、综合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包括四个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而不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文学理念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有"我"的文学史,而不是无"我"的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构成的一个时空结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不但超越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政治革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而且超越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翻案文学史观。这种双重超越,是一种终极性的超越,是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身本质的回归。他把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存在本身视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而且是不假外求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透露出一种至大至刚之气。  相似文献   

9.
从叙事学视域探讨教育本文和话语的建构,是生活化哲学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以往哲学教育中出现的政治化和知识化的教条主义,在一定意义上说,源于传统哲学教科书教条化和科学化的叙事,其所蕴涵的抽象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之思维逻辑,致使该教科书文本形成一种脱离人之现实生活的客体化、抽象化和单一性的叙事模式,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走出此种叙事模式,应采取由实践唯物主义开启之生活化的复调叙事策略与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文类这一话题为切入点,通过对现代中国文学史的批判来解构文学现代性,探究现代文学在确立自己身份时,是如何与现代民族国家共谋,建立其独断的、时间性的文学史叙事框架.同时尝试以多元化和空间化的态度看待文学史,否弃"传统"和"现代"的二元对立,描述文学在种种参差的文类形态中的延续,将"文学"的内涵加以丰富,揭示中国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意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陈旭麓先生编写的一部具有哲理性的历史著作,在该著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文学"语言,这种以"文学"为叙事历史的手法,在历史描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作用,同时也给我们今天的教育史研究及教育史教材编写以借鉴。  相似文献   

12.
《左传》叙事研究的特征是:传统的文章技法与现代阅读体验的结合,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西方叙事学理论的结合,史学视角与文学思维的结合,叙事学内部多重视点的结合。这种研究特征在日后也将成为《左传》叙事研究的发展方向,丰富并发展着中国叙事学理论,建构中国早期叙事学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关系错综复杂,理清这种关系对研究鲁迅的文学及思想大有益处。从哲学思想上说,鲁迅受到尼采、施谛纳等人的影响。从文学实践上说,他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对现代西方现代哲学的吸收的历史基点是“民族自新”和“建立人国”。  相似文献   

14.
2007年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霍元甲》明显地具有新历史主义的各种理论特征:不仅在叙述形式上完全突破了以往那种宏大叙事的历史话语模式,在叙述内容上也解构并改写了民族英雄的传统刻板形象,并且在叙述效果上也比较符合当代文化语境的审美视城和观影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的政治学与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系社会意识形态背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概念、分期方法加以仔细的资料梳理和辨析,会发现新文学史研究的大突破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在其研究兴起的30年代,由于社会发展变化被视为文学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使文学史分期与政治史分期重叠和接近成为必然。新时期文学史分期的不同构想受制于新的意识形态实践并成为其表述。现实政治框架的转换引起文学史评价标准的变化,使文学史不断重新整合。建立纯粹独立的文学史秩序的企图,要通过政治转换实现,政治成为制约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力量,知识话语和政治权力构成 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纵览杨义先生的学术著作,可以发现他将文化研究广泛应用在学术研究中。其学术研究内容可以划分为文学史研究、文艺理论研究、跨学科研究和学术方法通论研究四大部分,每部分都渗透了文化研究的色彩。就文学史研究讲,他开创了一种书写小说史的新体例---树型的著作体例;就文艺理论研究讲,他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的构建,在叙事结构、时间、视角、意象等诸多层面,大胆标举了东方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在叙事里的表现;就跨学科研究讲,他提出了“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这一前沿学理性宏大命题;就学术方法讲,他以开拓的思维和自觉的创新意识进行贯通古今的研究,且参照了先进的西方现代学术理论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以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为考察线索,检讨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领域中“历史”话语的纠结以及文学史反思的向度。文中暗示,文学史反思的某些困难来自现代性话语的内在结构,文学史的可能性和知识有效性也只能来自现代性反思基础上的“局部批判”。  相似文献   

18.
从叙述视角、叙述声音厦叙述人文化身份的角度对电影《祝福》与原著进行文本细读比较,在叙事学层面上论述电影对原著的改编是一个话语置换和意义重构的过程。以此为个案的分析表明:建国后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是合乎革命文化规范下的重斯叙事,其作为准历史教材建构了受众的意识形态,是国家文化领导权掌控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Although the French Renaissance sceptic Michel de Montaigne (1533–92) is a much‐admired thinker among many literary historians and some philosophical ones, his oeuvre hardly features in critical surveys of ideas in education. This is strange given that Montaigne offers modern educators an exemplary form of communicative discourse which anticipat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theory's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reflective practice and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While each of these themes is capable of being rendered as repetitious slogans, sound‐bites even, Montaigne, through his emphasis on free thinking and self‐study, helps to rescue them from such a fate, identifying a dialectical method called ‘essaying’ which has genuine purchase on practice and its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