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延淑 《山东教育》2004,(28):19-19
有些教师由于工作忙,或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学生犯了错误时,常常这样“命令”:叫你爸爸(妈妈)到学校来!这无意中将自己职责中的家访变成学生家长的“校访”。这种做法,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危害却是极大的。对家长而言,因是老师的旨意,又望子成龙心切,所以无论自己多忙,或心情如何,都得准时到校,否则得罪了老师,担心贻误孩子。家长被传“校访”,教师常常对家长批评、责难。家长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把孩子的错误违心地大包大揽过来,并且替孩子下保证,订计划,对学生起不了多大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而言,常常是因犯错误被罚而让家长“校访”的。自尊…  相似文献   

2.
一、“电访”、“校访”不能完全替代家访 家访,即老师到学生家中访问。在过去,它是家校联系的主要方式。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及教育环境的改变,家校联系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如教师与家长进行电话联系,我们可以称之为“电访”;又如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到学校访问、开办家长学校等,我们可以称之为“校访”。  相似文献   

3.
2011年,湖北省在全省中小学开展了“课外访万家”活动,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与社会的好评。这一举措加强了家校问的沟通,增进了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家校间这座“连心桥”,该如何搭建,又该如何才能更稳同、更长久呢?  相似文献   

4.
与家长联系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联系”二字有互通的含义,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教师找家长的多,家长找教师的少,互通也就成了单向的,要改变这一局面,就是要变“家校联系”为“家校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把家庭和学校的两股教育分力拧成一股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5.
自湖北省教育厅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以下简称“比访”)工作以来,广大教师纷纷投入“比访”工作的浪潮,以校本教研为平台,以校本培训为载体,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立足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全面细致研究学生,走家串户,加强家校沟通。“比访”工作精彩纷呈,如火如荼。  相似文献   

6.
探究“以校为本”的农 村初中家校合作模式,要正确认识家校合作必须“以校为本”,建设“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机构,创设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构建畅通的家校合作渠道,实现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家校合作的过渡。通过这种探讨,最终使家校形成一种信念,形成一个有着共同目的的家校教育,形成一种全社会参与教育的风气。  相似文献   

7.
家访,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教师搞好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都知道,家访在教育学生中的积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可是近年来,教师家访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校访。学生的一个“带信”或老师的一个电话,家长们就像接到“圣旨”一样,忐忑不安地来到学校,恭恭敬敬地倾听老师的“高论”。  相似文献   

8.
不知何时,一些老师渐渐习惯于一个电话或一个口信,就将学生家长召至学校。名之曰“校访”。“校访”的潜滋暗长,使“家访”有了淡出家校联系阵地的趋势。“家访”是什么?我们并不陌生,是凡当个老师或做个学生的,兴许都有做“家访”或被“家访”的经历,它曾被看作是实现家校沟通、优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以期达到“双赢”的重要教育手段。“家访”犹如一座“彩虹桥”,连接着学校与家庭,是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产生互动“共振”的一个有效平台。“家访”的功能不容抹杀,可现在为什么又被冷落呢?目前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实施了教育布局区化调整…  相似文献   

9.
家访是班主任常用的工作方法,但由于学生居住分散,家长又比较忙,给老师的家访带来诸多不便。班里召开家长会,越是差生,其家长越不参加。而家长会大多数都是要针对差生解决或说明一些问题的,往往形成“拉锯战”,老师越找家长越不来,家长越不来而老师越要上门找,针对这一问题,我采取了由“家访”变为“校访”的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反思大学“校漂”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大学校园里一个特殊群体“校漂族”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专家认为,“校漂”现象的出现是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必然现象,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仍有扩大的趋势。本文从教育自身分析了“校漂”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人们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作为轵城一中校长,我的思路是:走“科研兴校”之路,塑“快乐人生”校魂。  相似文献   

12.
夏斌 《基础教育参考》2009,(9):72-72,91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访逐渐被“电访”取代,教师真正走人家庭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逐渐淡出家校联系的蓝图。家访这一传统的联络方式成为教师工作中的“古董”,陈列在记忆的深处。难道真的让家访变成永远的电话连线吗?不.家访的市场不能垮下去,一根电话线连接起来的情感远不如面对面的促膝交流。为了不让“先进的通讯”占领温馨的“情感市场”.我校试行了一种家访代访制度——常回“家”看看,效果非常显著,现在正在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3.
家长会是家校沟通的重要桥梁,它能够融洽家校关系,有效建立起畅通无阻的家校配合绿色通道;它能够使家校统一认识,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增强教育学生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然而,家长会也是一把“双刃剑”,若是学校重视不够,考虑问题不周,准备得不够充分,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教师“轮校执教”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呼声中,中小学教师“轮校执教”制度越来越成为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为给“轮校执教”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在对“轮校执教”的概念、动因、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法制建设、实行同工同酬、加强过程监督、改进学校管理、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学生的安身立命之地,在教育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为此我校把“家校共建”作为“重头戏”,着力做好“家校共建”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6.
“校闹”本质上是严重扰乱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侵犯学校及师生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将“校闹”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势在必行。从法理视角看,法律意识淡薄、学校安全法制保障不足、执法司法不严是“校闹”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此,在构建“校闹”治理法治化体系过程中,亟需重视法治宣教以提高法律意识;加快校园安全立法以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成立家校纠纷调解委员会以丰富治理手段;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以筑牢法治防线。  相似文献   

17.
九十年代美国基础教育的“私校公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私校公助”是美国基础教育九十年代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争议。本文对美国九十年代“私校公助”的表现形式、兴起原因、所引争议及对基础教育的影响作了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受到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家校共育”一词不再陌生,它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笔者正是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结合所处学校和自身实践经验,通过分析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特点,以“沟通”为中心,为更好地实现中小学“家校共育”提出一些简单设想。  相似文献   

19.
聋校一直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各个年级均开设有“思想品德课”,学校还设有“政教处”、“生活部”,有专职的教师来管理学生。许多聋生,尤其是低年级聋生,违纪犯错的现象经常发生。其原因错综复杂,除了有与正常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普遍原因外,还有一些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20.
“双减”背景下家校合作要在了解“家校共育”现状的基础上,强化家校合作意识为出发点;以升级家长的育人方法,提质家庭教育为切入点;以开展学科C-STEAM项目式学习,家长参与课堂延伸为发力点;以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落脚点。激发“家校共育”的潜能,构建教育“加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