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统印度史学通过雅利安文明叙事建构了一个“传统性”的历史空间,而新印度史学通过以莫卧儿帝国为起点的新历史叙事建构了一个“现代性”的历史空间。以托马斯·梅特卡夫为代表的新印度史学家将正统印度史学解读为英印殖民统治的意识形态虚构。本文通过追溯正统印度史学产生的历史社会学脉络,表明正统印度史学的知识建构同18世纪中叶以后世界历史空间的现代转型和印度殖民地现代性的历史密切相关。正统印度史学建构的传统性历史空间本质上是殖民地现代性的发明和创造,而并非是对前现代印度历史的客观呈现。正统印度史学本身则构成了英印殖民主义国家治理术所依赖的知识工具之一,从而应被看作英印殖民统治历史的一部分:它是一项殖民主义知识工程。  相似文献   

2.
19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在英属印度推行宪政改革,增加总督参事会中印度人成员的名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印宪政改革则与印度问题的最终解决即权力移交问题联系起来。英国的政治精英认为,将政权移交给一个统一的印度政府可以在最大限度内维护英国在印度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1918年《蒙塔古-蔡姆斯福德报告》提出由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组成全印联邦的设想,此后的宪政改革努力如《西蒙委员会报告》、圆桌会议、《1935年印度政府法》、内阁使团方案一再重申并不断完善联邦方案,以便在和平统一的基础上移交权力。  相似文献   

3.
1935年,英国政府在英属印度实行宪政改革.它为独立后印度议会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文章从本次宪政改革入手分析,以求从政治现代化角度加深对当今印度政治体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1935年,英国政府在英属印度实行宪政改革.它为独立后印度议会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文章从本次宪政改革入手分析,以求从政治现代化角度加深对当今印度政治体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中印边界问题由来已久,出于地缘政治和安全战略考虑,独立后的印度继承了英印殖民主义者的做法,推行所谓的“前进政策”,谋求把的西藏变成“缓冲国”。印方传统的战略思维模式和强加于人的做法致使中印边界问题长期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并成为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促使印度重新评估其安全战略,但从实践来看,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并未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羁绊。  相似文献   

6.
受政治因素影响,我国学界对印度近代史的研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印度不是从印度的实际出发,而是拿中国革命作为标尺套印度;方法论不正确,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少是扭曲的,与历史实际不相符。如我国学术界以往在研究印度近年代史时,由于受“左”的思潮影响,对印度民族运动先驱们总是过于苛求,用挑剔的眼光去发现他们的不足,对其在当时的艰难环境下每迈出一步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和毅力缺乏认识。这样评价民族运动的具有开拓精神的先驱实在是不公允。人们还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印度与中国国情相近,很早就成立了印度共产党,为什么民族运动的领导权会被国大党牢牢地掌握?其实,印度民族运动的领导权掌握在国大党手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印度和中国国情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很大不同的一面。国大党掌握领导权不是偶然的,是由印度的国情,特别是资产阶级和国大党的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试析印度现代化分期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英 《历史教学问题》2003,(2):42-44,48
印度现代化经历了各有特点的三个阶段。英国殖民统治整合了印度社会,开启了印度现代化历程;印度独立后国大党政府担负起了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尼赫鲁及英·甘地母子开创了一条在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政治、经济渐进变革的现代化道路;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成为印度经济发展新的立足点,印度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袁世凯在清末政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预备立宪的决策及其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政府为谋求宪政改革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即出自袁世凯建言,经费筹措、随员选拔、炸弹案侦破,袁世凯无不参与其中,颇能助力其事。然而,袁世凯对戴鸿慈、端方考察团在吴樾炸弹案后关于立宪期限的调查不置可否,而对于考察团归抵上海后的立宪期限调查则积极支持,随后更是与考政大臣互为奥援,共同推动清廷颁布仿行宪政上谕。当设置责任内阁的主张失败尤其是被清廷开缺后,袁世凯对宪政改革之难有了新的体认,转而对宪政改革趋向保守。袁世凯之所以在宪政改革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政治态度,在于其既有通过政治革新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又有借宪政改革在政治漩涡中维护权势的意图。双重目的性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时期袁世凯对待宪政改革的态度,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清末变革时期政府高层官员的政治活动实态以及官场生存法则。  相似文献   

9.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尼赫鲁政府向英国和美国紧急寻求军事援助。更为重要的是,印度的国防政策在中印边界冲突后发生了转变,制定出以中国为主要军事防范对手的国防计划,谋求依靠大国援助以加快国家的军事现代化进程。作为英联邦领导国和印度国防装备的主要供应国,英国向印度提供了规模仅次于美国的军事援助,在印度国防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英印关系角度来看,麦克米伦政府的对印政策既有拉拢印度、遏制中国的冷战意识和维护英美关系的政治利益考虑,同时亦着眼于以最小的政治和经济代价维系它在南亚次大陆存续的帝国利益。但是,由于财政实力有限以及英联邦的政治束缚,英国无力满足印度日益膨胀的援助要求,逐渐丧失了对印度国防事务的影响力。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说,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历史遗产,绝不只是中印两国持续至今的争论和摩擦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0.
印度教育现代化大致经历了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和独立后至今这两大阶段。英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拉开了其现代化的帷幕,这其中包括印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伴随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20世纪中期印度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以印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在肯定印度教育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问题,以期在如何看待印度教育,把握印度教育发展轨迹等方面提供些许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