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谈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往往把个人利益与道德评价联系在一起,倡导重义轻利的思想。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义”始终在“利”之上,“义”就是圣人概括的“理”──一种同事物的合理化趋势相背的,有别于西方科学理论的中国式理性,以这种理性判断的依据,形成儒家双重的价值观念,即“君子──小人”的价值观。董仲舒也特别强调“义”,他认为君子应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他说…  相似文献   

2.
《尚书·皋陶谟》载:“(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史记·夏本纪》载:“禹日:‘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竹书纪年》载:“禹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  相似文献   

3.
炎帝八世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炎帝八世考□何光岳一世炎帝神农氏。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易·疏》作“任巳”,《北堂书钞》二十三引“佳巳感神龙,而生神农”,“佳”即“任”之误)。有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常羊(《易·...  相似文献   

4.
彭林 《华夏文化》2012,(2):18-20
祭祀是人类早期近乎本能的文化行为,世界各民族历史上都出现过祭祀。中国古代的祭祀,及于天神、地祗、人鬼(此为《周礼·春官·大宗伯》之说)等三大类,自成体系,祭法多样,意蕴丰富,卓具特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祭祀文化地位之高,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5.
张晶晶 《寻根》2009,(4):19-25
祈谷礼为中国古代国家重大祭礼之一,《礼记·祭统》中讲:“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左传·成公十三年》中亦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军事被视为阶级社会中之头等大事,而祭祀行为甚至被置于军事之前,足以显示其受重视之程度。郊祀祭天大典被列为国家大祀,春祭以祈农事的祈谷礼亦是祭天大典中的一项重要祭礼。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鞋。不过,那时候的鞋叫做(ju),用葛藤绩出的纤维编制而成,又叫葛。《诗·小雅·大东》:“纠纠葛,可以霜。”诗中说的君子穿的是《左传·昭公三年》载,齐景公时刑法苛严,别者过多,“贱踊贵”。那时发生刑不上大夫,受刖刑的想来只会是一些平民、小人。平民、小人受刑多,的价格就贱了下来,说明当时平民和小人穿的也都是。制的材料除葛外,后来又有了皮。《仪礼·士冠礼》:“,夏用葛……冬,皮可也。”皮制品比葛制品易于保暖,所以冬季要穿皮。但皮可不是今日的皮鞋,它只是用割细的皮条编成罢了。人们…  相似文献   

7.
范子烨 《中国文化》2014,(2):100-101
拙文《曹丕〈典论·论文〉“齐气”发覆》在《中国文化》2013年春季号(第37期)刊发後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拙文主要列举了引用曹丕《典论》原书的以《三国志》裴松之注为核心的九条材料,并参以《文心雕龙》之内证以考定通行《文选》各本曹丕《典论·论文》“徐干时有齐气”之“齐气”乃“逸气”之讹。  相似文献   

8.
田探 《华夏文化》2013,(1):8-10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广义的“信”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古文献中出现“信”的频率非常高。它不仅是“四德”(孝悌忠信)之一,还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中国古人十分重视社会领域中对于“信”的贯彻,如君臣之间的信、官与民之间的信,如“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朋友之间的信,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夫妻之间的信、人与神之间的信,如“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等。“信”在这里表达出的是信任、相信、守信、信仰等多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刘燕歌 《寻根》2009,(5):39-42
亘古至今,对家族兴旺的期盼,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读《诗经》时,便可以感受到这种强烈的企盼心理,如“干禄百福,子孙千亿”(“大雅·假乐》)、“克诬克祀,以弗无子”(《大雅·生民》)等,都是希求子孙昌盛、瓜瓞绵绵的祈祝之词。古代隆重热闹的诞子礼俗便是这一文化心理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释“胜”     
《山海经》中说西王母“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胜”是什么?一直存有争议。而弄清这一点,则是诠释、认证西王母文化内含的关键所在。汉及汉代以来,对“胜”主要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发饰,一说是织机上的构件。说“胜”是指古代盛妆妇女头上的首饰,名叫“华(花)胜”,出自汉代刘熙的解释。刘熙《释名·释首饰》说:“华胜:华,像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唐人颜师古《汉书·司马相如传·注》:“胜,妇人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又叫“玉胜”、“金胜”,还有称“织胜”的。山东武梁祠汉…  相似文献   

11.
莫艳梅 《寻根》2012,(3):88-92
西施其人,2500年来不绝于史。美人西施,最早见载于先秦古籍《管子·小称》:“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气于面,不能以为可好。”而管仲(?~前645年)早于西施二百年左右,何以知其身后之西施?考《管子》多杂后人伪作,《小称》为其一,尽管如此,它在记载时间上却是遥遥领先。《慎子·威德》记载:“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供,则见者皆走;易之以元甥,则行者皆止。”  相似文献   

12.
12月,文化部第14届全国音乐作品(合唱、室内乐)评奖结果揭晓,上海市共有10部作品获奖。上海作曲家徐孟东的室内乐《惊梦》获“文华音乐作品创作”一等奖;上海音乐学院陈明志的《苍山如海》、刘健的《乒乓与球》、肖克来提·亚森的《赛乃姆》、陆培的《春天之歌》4部作品分别获“室内乐作品优秀奖”。合唱部分获奖作品为:上海作曲家徐景新的《铁军之歌》(二等奖);上海音乐学院徐坚强的《春之声》(三等奖);上海音乐学院叶国辉的《早春》、田艺苗的《听风·载芟》、  相似文献   

13.
论二程的专著近10本,蔡方鹿《程颢程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最详细和深刻。首章“时代、生平和著作”指出理学产生的必然性,涉及三教融会。次章是政治经济观,强调《左传·哀公元年》“视民如伤”乃程颢作县令时的座右铭。程颐拒绝乘轿由于不忍以人代兽,二程反对雇乳娘育婴表现出高尚情操。《尚书·同命》“格其非心’四字启迪二程主张格君心之非或否定专制极权。黄老帛书提出“道生法”,二程视法为道之用,甚至结合道法,修改德主刑辅传统为兼顾德刑。孔子唯恐名过其实,伊川发挥云:“才过德者不祥,名过实者有殃。”…  相似文献   

14.
李声权 《世界文化》2009,(10):10-11
19世纪,在英国北部山区一个牧师家庭里走出了三位作家:夏绿蒂·勃朗特(代表作《简·爱》)、艾米莉·勃朗特(代表作(《呼啸山庄》)和安恩·勃朗特(代表作(《安格尼斯·格雷》),其名声显赫,震惊当时文坛,英国文学史上称之为“勃朗特三姐妹”。无独有偶,20世纪,在苏联的一个技师家庭里也走出了三位作家:萨·马尔夏克(代表作《十二个月》)、马·伊林(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和叶·伊林娜(代表作《古丽雅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明火     
孙机 《中国文化》2014,(2):39-46
我国古代曾以阳燧将日光反射聚焦引燃艾绒而取火,因为此火“从天来”(《论衡·说日篇》),乃称之为“明火”。《周礼·秋官·司垣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斋、明烛,共明水。”郑玄注:“夫遂,阳遂也。  相似文献   

16.
《晋书·王羲之传》载,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2人“会于会稽之兰亭,修禊事也”,诸诗友“临流赋诗”,计得诗37首。37首诗集结后,由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下了序,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兰亭序》(又称《兰亭集序》等)...  相似文献   

17.
古代汉人习称外国为“蕃”(或“番”),《周礼·秋官·大行人》称:“九州之外,谓之善国”。故凡属与外国相关的人、事、物亦多冠之以“善”。古城泉州就是一个诸“善”答革之地,尤其是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宋元时代,泉州港外贸繁荣,“善商踵至”、“善舶鳞集”。“著货”山积;与此同时,文化交流亦十分活跃,“善教”人士纷纷来泉传教,“建“善寺”,把“着佛”,众多的“著客”侨寓泉州,形成“著坊”、“善人巷”;他们还在泉州建“善学”,传“著文”,播“曹俗”;有些长期侨居泉州的“善客”还与泉人通婚,生下混血儿,称…  相似文献   

18.
正《左传》昭公二十年有一段"晏婴论祝与诅"的材料:"齐侯疥,遂痁,期而不瘳。诸侯之宾问疾者多在……公说,使有司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左传》传文中关于齐景公的记载一共35条,昭公二十年,"晏婴论祝与诅"是其中之一。本文选择这条传文来做解说,并且对"贤人、小人之言鬼神"的异同加以讨论。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鲁昭公二十年,当齐景公之二十六年,景公在位一共五十八年,则这时正处于壮年。处于壮年的景公同时得了疥(疥疮)与痁(疟疾)  相似文献   

19.
魏华 《滇中文化》2006,(3):28-29
在中国“八景”之多,几乎遍布九州。倘如你从北京出发往南旅游,什么“燕京八景”、“太原八景”;“关中八景”、“洛阳八景”、“潇湘八景”、“羊城八景”等等,等等,不可胜数。这还是又八景,小一点的更多。以安徽省为例有“古庐州.八景”(合肥县)、“凤台八景”、“芜湖八景”,“铜陵八景”。“龙舒八景”(舒城县)、“岳西八景”等。这些是可从新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中找到其景点的。其实。正如《洞庭湖志》所说的“各郡县均有八景,处处皆然”,以至“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亩之园以及琳宫梵字,靡不有八景(诗)”(《寄园寄所寄录》)。  相似文献   

20.
丰家骅 《寻根》2008,(6):59-63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洗澡是个人卫生的日常小事,或是工作之余的一种休闲活动。但是在古代则不然。洗澡不仅具有礼仪上的功用,而且还包含道德层面上的意义。古人洗澡叫沐浴。沐,是洗发,浴,是洗身。那时无论上朝或祭祀,都必须先洗澡,所谓“沐浴而朝”(《论语·宪问》),“斋戒沐浴则祭上帝”(《孟子,离娄》),十分庄重严肃;个人平日洗澡,也要求不只洗去身垢,而且要除去心垢——澡身而浴德,这就是《汤盘铭文》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所以直到清代,故宫的浴室仍叫“浴德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