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从暴力犯罪的定义状况、与特点入手,重要的不在于刑法条文本身是否明文规定以暴力为犯罪构成要件,而在于行为人在实施犯罪时所采取的是否为暴力行为,并提出暴力犯罪的生成是主客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为暴力犯罪的防治对策包括治本防治策略、治标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案件频发,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低龄化、团伙化、男性为主、抢劫及故意伤害犯罪为主等。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中"爱的缺失";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宣传教育不到位;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等。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有效预防对策包括完善家庭教育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宣传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等。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暴力犯罪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飞速发展,大众媒体在青少年成长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众媒介中的暴力信息不可避免地介入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攻击行为,进而引发青少年暴力犯罪。文章通过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呈低龄化趋势。从刑法基础理论出发,总结当前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特征,阐述规制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理论基础,剖析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刑法规制的缺陷与不足,提出增加规制校园暴力犯罪的专门立法和司法解释;优化对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案件的司法适用等建议,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充分发挥刑法“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大学生暴力犯罪事件呈上升趋势。本文分析大学生暴力犯罪的特点及成因,提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暴力犯罪进行有效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暴力犯罪呈现高发态势,其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将保持较高水平。我国中学生暴力犯罪具有犯罪年龄低龄化、手段残忍化、行为共同化的特点,突显了我国中学生暴力犯罪的严重性。中学生的暴力犯罪按发生原因的不同可分为生理需要型、安全需要型、爱的需要型、尊重需要型、自我实现型等五类犯罪。针对不同类型的暴力犯罪可以并应当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同时在类型化预防措施之外也需注重一般性的预防。  相似文献   

7.
校园暴力犯罪已成为当今世界一大社会问题,它不仅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而且给自身、家庭、学校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通过透视校园暴力犯罪的现状,探索其形成的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对策,以减少和避免严重的校园暴力犯罪。  相似文献   

8.
如何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加强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我国现实发生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我国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特征、发案原因,从中寻找规律,进一步从刑法规制之外的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以期从源头上有效避免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学生暴力犯罪呈愈演愈烈之势,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借用在犯罪学中对犯罪原因系统研究的方法,对影响学生暴力犯罪社会宏观因素、社会微观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以及被害人因素分别做了一番解析,希望能借此为学生暴力犯罪的防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暴力犯罪原因具有多元性,针对不同犯罪成因有不同应对措施。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与米勒提出挫折——攻击理论,他们认为攻击原因是由于挫折增大的结果。流行病学家加里·斯拉金发现暴力犯罪一些常见指标,分布趋势图、流行曲线、数据等与流行病分布趋势图、流行曲线、数据等相似。他大胆提出以成功阻止传染病工作战略模式阻止暴力传播。研究结果和实际评估表明这种新预防暴力犯罪的工作模式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日益严重的家庭暴力危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给予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更全面、更具体、更适当的援助,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必须建立法律、社会、心理各层面的社会支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且出现了手段成人化、年龄低龄化、团伙化等新特点,日益成为法学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凉山彝族自治州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调查入手。对该少数民族地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根源及预防对策作了初步的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暴力抢劫金融系统的犯罪日趋增多,日渐猖獗。其危害之大,影响之深,已经成为当前暴力犯罪的主流。根据金融系统暴力抢劫犯罪的特点,从其被侵害自身的角度出发,揭示犯罪被害的各种内在因素,探寻暴力抢劫案件发生的根源,是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彻底遏止暴力抢劫犯罪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后所犯暴行中,最引人注目的除了大屠杀以外,强奸与虐杀是不可忽视的严重罪行之一。事实上在某些语境下,对无辜妇女的强杀往往比屠杀更容易激起强烈的愤怒情绪,究其原因,则与人类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不无关系,侵犯与愤怒事实上都源自对女性身份的相同设想。同时,南京大屠杀中大量性暴行的产生也与日本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本文试图结和女性主义对强奸的理解及日本历史文化背景,综合运用心理学方法分析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的性暴力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新刑法第 2 0条第 3款所举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不仅仅指具体罪名 ,还包括一定情势下的转化犯。通过对转化犯的分析 ,对转化犯实行的无过当之防卫的构成、防卫时间的认定进行专门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家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作为共存于家庭和社会的两大问题,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家庭暴力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防控措施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7.
Although interpersonal violence in the school setting is not a new phenomenon, the problem has escalated considerably in this last decade. Both urban and rural school systems are being affected. This paper seeks to explore the extent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and its impact on students and school personnel. The multiple factors that lead to school violence are examined. Select curricula used in school systems to reduce or prevent violence are highlighted.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at student violence is not a problem limited to the school environment, but one that should and must find a solution through cooperation of all the institutions present in the community, family included. Finally,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for developing preventive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school violence in the UnitedStates, kindergarten (k) through 12th grade, andit addresses the following topics: (a) a briefbackground of school violence in the USA, (b) etiologyand consequences of school violence, (c) preventionprograms and efforts, (d) preventive counseling andconsultation, (e) counseling the violence prone andviolence victim, (f) international and cross-culturalimplications, and (g) discussion.  相似文献   

19.
Youthful antisocial behavior is often viewed as a precursor to later violent and threatening behavior. Olweus (1979) reported aggressive reaction patterns in males that over time approached the stability of intelligence. While Olweus did not examine violent behavior directly, his study is often cited as evidence for the stability of violence. To examine the evidence for this assertion, this study synthesized the evidence from 82 reports of 58 prospective studies that followed individuals over some period of their life span. After correcting effect sizes for exogenous study features, the grand mean correlation of antisocial and substance misusing behaviors with later crimes against persons was estimated to be r = .33, a far cry from the stability of intelligence. Because these predictors are often used to select people into intervention, this study estimated the conditional error rates associated with identification for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Overall, selection failed to identify 66% of those who displayed later violence, while on average, 60% of those engaging in antisocial or substance‐using behavior were not later violent. © 2001 John Wiley & Sons, Inc.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普遍关注的城市女性遭遇家庭暴力这个视角出发,分析和归纳了城市女性家庭暴力的含义、特征、危害,揭示了城市女性家庭暴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预防和制止城市女性家庭暴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