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繁采雾情,味之必厌。”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是有感情的。一篇新闻要拨动读者感情的琴弦,要吸引住读者,就必须写得有感情。《北京日报》1990年7月27日一版刊登的人物通讯《女工与将军》就有这方面的特点。情,是这篇人物通讯征服读者的最大魅力。从写作上来说,它从以下几个方面拨动了读者感情的琴弦: 一是通过写出激动人心的场景和气氛而传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触景生情,不同的场景和气氛,会产生不同的感情。当你看到宏伟壮观的万里长城,看到我国自己制造的人造地球卫星、火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中的《物色》篇,是论各种自然现象和文学创作关系的,而它首先论述的就是自然景色影响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得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精辟结论。那就是说,作品中的情来自物,而辞则表达情,因而作品的言辞必然是外物的折射,可以“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无论文学体裁或新闻体裁,都离不开写物。问题是文章在进行必要的景物描写时,怎样才能做到“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呢,南朝刘勰总结《诗经》的经验值得借鉴,他提出的“以少总多”论点是很可贵的。他说的“少”,虽指少量的文学语言,但主要是指最有特征的事  相似文献   

3.
巴尔扎克说过:“每个行星都有自己的太阳。”每个人都要有属于自己的一份生活体验,跳出人云亦云的窠臼,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才能升起自己的那一颗太阳。描写应该做到鲜明而生动。鲜明,指作者的感情要在描写显露出来;生动,就是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给人一种如临其境之感。好的描写应是作者主观感情的体现,它不应是照相式的客观描述。作为高中生,描写的关键是要写出自己的主观感情,主要方法是:景物的描写,要因情选物在作者眼里,“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景物在自己的笔下应是“人化”的自然。要善于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  相似文献   

4.
(一) 我们常常用“诗情画意”来说明文艺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境界,可见“诗”和“情”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当然,任何成功的文艺作品,都要抒发某种感情,离开了写情,你的作品是不会打动人心的。我这样认为,感情是作品的内在线索,它可以支配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景物等的表现和抒写,而诗歌尤其要注意抒情,要能够做到“以情动人”. 但是,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业余作者的诗稿,不大注意写情,要么是对某种生活现象作一些表面的描述,看不出作者的感情;要么是对所表现的景象发一些不着边际的感慨。让人觉得作者的“感情”与作品的内容相脱节;还有的是对所写的事物作一  相似文献   

5.
“无物似情浓”,是以“云破月来花弄影”佳句传世的北宋著名词人张先在“一丛花”词中写的,意即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比真挚的感情更为浓重。新闻要重视渗透力、感染力很强的“情”。记者、通讯员要多采写优秀的“有情新闻”,要达理又通情。在新闻中,真切、充分地表达美好、真挚的情感,是使亿万受众关注新闻,引起共鸣,增强新闻感染力的有力纽带,是做好情理相融、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获1998年度全军好新闻三等奖和四川省好新闻三等奖的《将军的三个军礼》(作者:姚蓉、黄炜国、杨彪),就是一篇情溢字里行间的佳作。作…  相似文献   

6.
人是有感情的,阐发理论,只能以理服人,却不能以情动人。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情上的震动及其潜移默化效用,是任何理论教育所无法做到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是乎情。”新闻写作的实践也告诉我们,感情好像翅膀,能使通讯产生飞腾的力量。满怀激情地写作,思维和词句就会泉涌而出,一挥而就。所以,在通讯的采写中,要摆正“情”与“事”的关系,以事寓情,以情连事,把形象思维的重心放在“情”字上。通讯的抒情方法,不同于抒情诗  相似文献   

7.
说“叠字”     
李清照《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开头连叠七字,从写作上讲,曲尽凄苦之情,愁闷的心绪得到了着意的渲染。我们要想细致地生动地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往往要用到重叠词——古时称作“重语”“重言”“复字”“叠字”。它富有音乐美,富有感情色彩,对于语气的加强和语意的强调,很有表现力。“叠字”是自古有之的。王筠把《诗经》里的叠字类集起来,著了《毛诗重言》一书。如《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在这里,词的叠用烘托出悠徐哀远之情。这种修辞现象,古典诗词里很普遍,如古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户牖。娥  相似文献   

8.
第六个字名曰:“情”。所谓“情”是指感情、激情、情趣、人情味,也就是说写通讯要抒发感情,通讯本身要富于感情色彩。什么是情?情是主观对客观事物感受后发出的喜、怒、哀、乐。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个“爽”就是主观对客观事物感受后发出的情。“文以情动人”。我欣赏《红楼梦》中写在秦可卿房间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有一次,薛铸为我写字,问写什么,我说就写这两句。“人情炼达即文章”道出了写文  相似文献   

9.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写游记的同志逐渐增多,这当然是一件大好事。游记要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仅止于此,却是远远不够的。宋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观看景物以后的感情,能够没有差异吗?)”这话很有道理。对于同一风景山水,作者的感受却可能各不相同,写游记就要写出自己的独  相似文献   

10.
情采     
《情采》是《文心雕龙》第三十一篇。情指情理,所以說“情者文之經,辞者理之緯”,就是以情理为經緯,即把思想感情交織起来成为文章的內容。采指文采。采不能离开情,只有文采而沒有深厚的思想感情,就会“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情采結合,以情为主,即根据思想感情来选择体裁,确定音律,运用辞藻,才能成为情采并茂的好作品。怎样才能情采并茂呢,先要有深厚的思想感情。打个比方:一个人的顾盼生姿要依靠美好的丰度。  相似文献   

11.
写出感情来     
文章贵乎情。不仅文学作品如此,新闻作品亦如此。新闻作品如何写出感情来? 首先要敢于写情。清代学者袁枚在《读诗品》中说过:“作者情生文,读者文生情。”一篇文章能否抓住读者,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否用真挚强烈的感情影响读者,从而激人共鸣。但也有的同志认为:新闻并非文学,以客观实在为好;还有的同志认为:写情易形成卿卿我我的情调,会影响先进人物形象。这两种顾虑实无必要。前者把写情同新闻的真实性对立起来,很无道理。现实中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新闻作品中如果不去反映和表现这种感情,写出的稿子,就会干干巴巴,一  相似文献   

12.
郭宝山 《记者摇篮》2005,(12):26-27
文章本是有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因此,古今中外的名家都特别强调感情对写作的重要性。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狄德罗认为,“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鲁迅说得更干脆,“能爱能憎才能文。”  相似文献   

13.
在探讨和揭示新闻评论写作规律时,许多同仁侧重于研究逻辑思维规律,而形象思维规律的研究还不多。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漫谈说理文》中说:“我不相信文艺创作丝毫不需讲理,不用抽象思维;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要动一点感情,要用一点形象思维。”清朝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也说;“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志也,故即事以寓情。”纵观一些优秀的新闻评论,析理时,往往妙趣横生地插进几笔,或勾画出一个形  相似文献   

14.
李娟 《新闻采编》2001,(6):31-32
“孙仲芳寻亲”系列报道是《扬子晚报》2000年推出的一个社会新闻系列报道,它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喜获一等奖。这一系列报道从2000年7月12日的长篇通讯《我要回家》开始,到2000年8月9日“孙家母子喜游黄浦江”结束,围绕孙仲芳寻亲这一中心事件,共发表新闻作品15篇,言论5篇,照片64幅,其中4条新闻上了头版。这一系列报道之所以能在中国新闻奖参选的近千件新闻作品中脱颖而出,充分说明了它是一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佳作。 以情写情,真情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大理州广播电视局总编室主任、主任编辑郭锋同志的著作《情洒声屏》 ,作为《中国地方中青年学者丛书》中的一卷 ,最近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郭锋同志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市 ,从小扎根于银苍玉洱的沃土上 ,勤奋探索声屏新闻之学问 ,刻苦学习、勤于笔耕 ,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30多年来 ,先后发表新闻、文学、论文、摄影和电视专题片作品5000多件 ,其中一些在省、全国获奖。《情洒声屏》一书 ,是从作者发表的大量作品中选择成集的。内容包括 :“声屏创优篇”、“视听评论篇”、“名士采风篇”、“边陲风情篇”、“艺苑放…  相似文献   

16.
通讯是比消息更具体、更完整、更形象、更多情、更生动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文体,通讯写作虽然应着力于新闻事实的叙述,但叙述中不可缺少客观景物的描述和人的情感的抒发,一篇感染力强的优美通讯,除了选择的新闻事实、报道角度有其新颖独特之处而外,逼真感人的景物描述与感情表达,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一、寓情于景。作者在采访时,对事件发生的现场,耳闻目睹当场的环境,有的景物对作者触及深,随之荡起思绪,发出感叹,在写环境时,把这些感触、感叹注入环境之中,使环境“人情化”了,这就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寓情于景,也叫化景入情,是环境描写的一种表现手法。新闻作品总是要表现作者的一种感情、一种思想、一种观点的。这种感情、思想、观点,一般是通过叙述新闻事件,或是通过环境的描写再现出来,读者才容易接受。这是化景入情描写手法的生活基础。  相似文献   

18.
张兴杰 《军事记者》2001,(10):33-33
清代袁枚在《读诗品》中写道:“作情生,读生情。”一篇耐读的作品,往往是作首先受到感动,然后才写出感动读的章。因此.一篇新闻的采写过程也是一个酿“情”的过程。俗话说:“情到深处自成”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情是如何酿出的呢?  相似文献   

19.
風骨     
《風骨》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八篇。这篇通过风骨来說明創作。什么是風骨呢? 先看風。篇中首先提到《詩经》中的風是“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就是具有感化力量,符合作者的志气的。又說“怊悵述情,必始乎風”,就是抒情有賴于風。“情之台風,犹形之包气”,抒情的有赖于風,像人的生命有賴于气。“索莫乏气,則无  相似文献   

20.
《新闻前哨》2002,(10):10-11
7月18日至8月3日,《湖北日报》陆续推出了九篇评论员文章。其中,前五篇以思想作风建设为主线,以“要”为论题(《要善于破解难题》、《要以务实为本》、《要做学习型干部》、《要筑牢道德防线》、《要把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