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发表了凌大同志撰写的《何以“一稿三用”?》。凌文指出,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我认为,如果一个稿子有若干家报刊发表,并没有什么害处。凌文也承认《点子与新闻》一文,“写得颇好,拜读后收益匪浅。”一篇文章有多种报刊采用发表,至少有以下好处:其一,说明了该文章的价值和质量。其二,扩大了读者面,增加了受益面。其三,有利于那些名  相似文献   

2.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不出多少理由,常常以这是“规定”搪塞过去。平时还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通讯员写的稿子被几家新闻报刊采用,就有入不解地问:“你们新闻单位不是规定不准一稿多投吗?一篇稿拿几次稿费?”在一  相似文献   

3.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  相似文献   

4.
《杜绝一稿两投》一文(载《新闻战线》今年第四期)反对“一稿两投”,我很赞同,但对文章分析的造成“一稿两投”的某些原因,我却不能赞同。其中一条是:“有的报社编辑借故人手少,来稿多,有时有的稿件连看都不看,就被扔在一旁。”我认为情况并非如此。就我和我所接触到的编辑而论,凡是到手的稿件,都是一律要看的。因为编辑的心情,是巴不得从来稿中找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差不多所有报纸杂志均规定作者不得“一稿两投”,个别报刊甚至对一稿两投的作者进行公开批评,扣以各种“帽子”。这种规定和作法是正确的吗?有利于新闻的传播和文艺的繁荣吗?  相似文献   

6.
已改版的《通讯员园地》很吸引人。如《点滴经验》、《释惑解疑》、《大家谈》等小栏目,我都喜欢看。特别是《编辑给您提个醒》这个小栏目,对我很有帮助和启发。 我是县级电台的一名记者,给上级报刊发稿是我的职责。以往有些稿件感觉能发表却没有发表,看了第5期上发表的《最好注上联系电话》很受启发,我就在刚刚采写好的《银幕村口高高挂 技术送到咱的家,内黄县科教影片进村庄》一稿的末尾注上联系电话,投给安阳日报社,第四天《安阳日报》“综合新闻版”编辑周巧红就给我打来电话,询问我几个情况后,稿件马上发表了。从此,我每次写完稿,末尾都注上联系电话。最近,《农民日报》、《河南日报》、《安阳日报》、《河南科技报》等报刊都常打来电话。其中,有的已发表,有的即将发表。 希望《编辑给您提个醒》这个小栏目期期都有,希望《通讯员园地》这个大栏目能长期办下去。  相似文献   

7.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上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完全同意其观点,但仔细一想,又觉得这未免有些太难为我们这些当编辑的了。编辑收到钢笔抄写、油印、复印的稿件是常有的事。但你如何判定它是一稿一投,还是多投呢?比如,你可能认为钢笔抄写的是一稿一投,但你能断定他不会多抄几份吗?你也可能以为油印、复印的是一稿多投,但你能断定他不会另有用途吗?如  相似文献   

8.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上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完全同意其观点,但仔细一想,又觉得这未免有些太难为我们这些当编辑的了。编辑收到钢笔抄写、油印、复印的稿件是常有的事。但你如何判定它是一稿一投,还是多投呢?比如,你可能认为钢笔抄写的是一稿一投,但你能断定他不会多抄几份吗?你也可能以为油印、复印的是一稿多投,但你能断定他不会另有用途吗?如  相似文献   

9.
《新闻战线》1980年第4期、1981年第4期,先后刊登伊仁的《一稿不能两投》、蔡满堂的《杜绝一稿两投》两篇短文,引起了不少同志的注意。我听到一些作者的反映,多认为这种限制不当。我作为一个编辑工作人员,想谈点自己的看法,供有关的同志们参考。就我在新闻工作中的体会来说,也认为一稿两投或多投是不宜提倡的。随着通讯工作的发展,这种一稿两投或多投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且作者在投稿时不加说明,给编辑工作带来一些困难。这种情况确实有加以研究的必要。我在编辑工作中就不止一次地遇到这种情况,收到了一篇来稿,看看内容基本上可用,费了一番工夫编改出来了,正想发排,结果看  相似文献   

10.
并非小事     
一稿两投,文章名家自不屑为,严肃的作者也不肯干。但是,目前在一些业余作者中,一稿两投甚至多投的现象,却颇流行。据说是为了防止编辑犯“官僚主义”。事情该怎么看?常见报刊编辑和工人们费劲地编排出一篇可用之稿后,发现别家报刊已登出来了,于是不得不又忙着拆活,倒版,大家一番辛苦白费,都觉得“受了捉弄”。又见有的文章,别的报刊虽已登出,但编者疏于查看,造成重登,“吃了别人嚼过的馍”,人们也不舒心。因此,我想之又想,得出结论:还是要反对一稿两投。两投、多投成风,流弊良多,绝非“文坛盛事”。就在不久前,有位朋友写的文章,两家一小一大的报纸先后刊登,一字不差。莫非他也在搞一稿两投?我当面提出质询。他叫苦不迭,赶忙解释:“我只给了小报,没往大报投。大报登了又不说明是转载,可冤枉我了!”  相似文献   

11.
周志卓同志的看法,恐怕是很多新闻写作者所关心的。不过,我们以为,首先需要搞清楚,所谓“一稿不能两投”的“稿”,如果仅仅指“新闻报道”而言,那么,“两投”或“多投”,都有利于新闻传播;如果是指一般文章,就仍以遵守“一稿不能两投”的原则为好。实际上,周文所举的实例,也都是宜于迅速广泛传播的新闻报道稿件。究竟新闻报道“一稿一投”好呢?还是一稿“两投”或“多投”好?关心这个问题的读者,不妨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一个业余作者来说,收到一份发表自己作品样刊的激动一远远胜过收到那几块钱稿酬的喜悦。在刊用过我的稿件的几十家报刊中,能奉寄样刊样报的实在不多,然而离我千里之外的《新闻知识》月刊不但寄样刊,而且非常及时。寄一份样刊样报,对于报刊来说也许是件区区小事,但对诈者来说,却是大事一桩。第一,寄样刊说明编辑对作者有足够的尊重;第二,作者知道了此篇已刊用,以后不再另投,不致发生一稿两用或多用之事;第三,作者可以对照原稿学习编辑改稿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比如,文中的哪些句、段里,因编辑的良苦用心使文章增色…  相似文献   

13.
凡是署名文章和文艺作品,均不允许一稿两投。可时下一稿两用的现象却屡屡见诸报刊。略举最近见到的几例: 例一,《法制日报》1988年8月25日一版和《新华日报》8月16日四版,均登载刘守海写的《陪审员两地书》; 例二,《新华日报》1988年8月17日四版和《江苏经济信息报》8月20日三版,分别刊登苏雄雄写的小说《“煮酒论英雄”》和《庆功酒》,标题虽异,内容完全相同; 例三,《新华日报》和《扬子晚报》1988年8月23日一版,分别发表沈昌顺写的《为“泼‘冷水’度厂庆”鼓掌》和《厂庆为何泼“冷水”》。  相似文献   

14.
读《新闻战线》(今年第1期)《何以“一稿三用”?》后,颇有同感。该文所列举的造成一稿多用的三种情况,事实上都存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第二、三种情况也不能忽略,因为有些“天女散花”、“广种博收”者,之所以走上这条穷途末路,据说有些是因为投稿后“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一问三不答”、可某一天又“突然冒出”造成的。投稿者常受编辑冷遇,一篇辛苦、心血之作与其吊死在一棵树上,不如远走高飞、另投它乡,常常还会“绝路逢生”!因此在批评一稿多投者时,也不应忽略编辑工作疏忽、疏懒的一面。因为现在不少刊物编辑十分懒,有时退一下稿、回一下话,不过举手之劳,但也以“善小而不为”,致使今日文坛上时有一稿几用之情况发生,好像难以根除似的。其实,可以  相似文献   

15.
上期本刊发表了吴立同志的《新闻图片的文字说明探索》一文、这期再发表陈琪同志的《标题在新闻摄影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文章,供新闻摄影工作者、爱好者和报刊编辑们参考。我们发现在新闻摄影作品的制作和编辑过程中,确实存在着“重图轻文”的倾向。重图是对的,轻文(包括文字说明和标题)对不对,就值得商榷了。有的摄影记者需要找别人给他写说明;有的编辑拿到图片说明就照发不误,不象对待文字稿那样细抠细加工;至于照片是否需要加标题,不少同志甚至没有思考过。这些现象正常吗?大可探讨探讨。  相似文献   

16.
老新闻工作者何金铭的新著《东鳞西爪集》中有篇题为《“一稿数投”别议》的杂谈。作者说他不赞成“一稿数投”,认为那样作对报刊、对读者都不是负责的态度;但也不赞成对此事作简单粗暴的指责。作者认为要减少“一稿数投”,报刊编辑部要采取两项措施:对来稿看得更仔细一点,至少不要因为作者是无名小辈而将文稿束之高阁;凡决定不用之稿,要尽快退给作者,让作者另谋出路,或一两个月后不作答复,可自行处理。这是一个老话题,何金铭同志提出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大千世界新闻迭出,文坛世界也迭出新闻。不久前,大型文学刊物《黄河》编辑部在一篇题为《辉煌的秘密——中国两弹研制秘闻》报告文学开头本来用作安排题图的位置上,发表一篇“郑重声明”。声明的主要内容是,在该刊发表这篇报告文学正要付印之际,同一作者所写的内容基本相同的另一篇报告文学已在《当代》杂志发表出来。声明说:“作为一名从事创作多年的部队专业作者,彭子强同志不可能不懂得这种‘一稿二投’的性质和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一我们为他的行为感到遗憾、羞耻和忿慨。”为此,该刊编辑部决定,将“扣除彭子强同志全部应得稿酬,以敬效尤。”  相似文献   

18.
新书架     
《再阅沧桑》 本书是山西日报高级编辑马万程的“四自”文选。他离休后将1946年至1998年的新闻作品编辑成集。“四自”是自写、自编、自印、自珍。全书33万字,有新闻卷、评论卷、杂录卷,绝大多数文稿曾公开见诸报刊,仅有个别的未曾发表,记录了作者半个世纪以来的新闻业绩。  相似文献   

19.
一稿多投好     
究竟新闻报道“一稿一投”好呢?还是“一稿多投”好呢?找们认为一稿多投好。一稿多投有利于新闻传播,有利于新闻作用的发挥。这一点,周志卓同志的文章已经讲得很清楚。我们想补充一点:一稿多投还有利于条条块块之间的新闻传播和交流。例如,我们新疆煤田地质公司是属于煤炭部地质局直接领导的煤田地质勘探单位,负责新疆煤炭资源的地质及勘探工作。我们本系统办有《煤田地质报》和《中国煤炭报》,而我们公司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发生的重要事件,新疆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1997,(3)
“一稿百投”风该煞一煞了■文/北京·陶伟每逢有重要消息,为统一宣传口径,常由新华社编发统一稿件,由各大报刊发布,谓之通稿。这本是新闻政治性的体现。然而,长期以来,总有一批为数不少的墨客,借手中之笔,或复写,或复印,一稿两投,一稿多投,以此来增大被刊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