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沟通,是在互相平等,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产生共鸣,互为响应,达成共识,双方互动的一种行为。笔者认为应从情感、鼓励、教育、倾听四方面下功夫,把沟通做实做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由此可见,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在教育实践中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与学生交流,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沟通,是在互相平等,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产生共鸣,互为响应,达成共识,双方互动的一种行为。笔者认为应从情感、鼓励、教育、倾听四方面下功夫,把沟通做实做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由此可见,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在教育实践中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与学生交流,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由此可见,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教师只有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才能和谐发展。作为教师,该怎样与学生进行沟通呢?  相似文献   

4.
如何与学生沟通,聆听学生的心声,是每个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坦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沟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作为教师,如果用"我正在听,你慢慢说"的想法来积极聆听,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5.
<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由此可见,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作为一位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能与每个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作为教师怎样和孩子沟通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体会。—、课堂上引导孩子们说,创造沟通机会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坦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教育家的这句名言,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师生沟通的重要性。从事初中教学16年来,在如何和学生沟通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其中,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可见,沟通是一种艺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上网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看新闻、听音乐、欣赏动漫、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网络让学生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强,部分中学生渐渐不愿意和老师交流,封闭了自己的心灵,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网络上。如何选对沟通的“钥匙”,是当代教师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可见,沟通是一种基本而有效的教育方式。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是班主任管理好班级的基础。师生之间如何沟通,沟通的质量如何,决定了班主任的教育具有多大程度的有效性生。  相似文献   

9.
吕敏 《课外阅读》2011,(9):117-117
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由此可见,沟通是人与人相互取得联系的一个最主要渠道,没有沟通,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建立很好的联系,然而一些班主任发现,很多学生似乎不太愿意与老师讲心里话,甚至“避之不及”,这说明老师还不被学生所信任,还没有掌握沟通的方法与技巧。那么,在新型教育体制下,在学生日益被宠爱的当今社会,教师应当如何与学生很好地进行沟通呢?  相似文献   

10.
浅谈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  相似文献   

11.
有一个关于学前教育的网页,它的首页写着这么一句话:“儿童的情感更需要沟通,儿童的心灵更需要呵护,倾听孩子的心语。”这句话给我很深的感触,特别是其所说的“倾听孩子的心语”。   在教育实际中,我们往往注重培养孩子学会倾听,让孩子倾听老师的所言,却忽视了自己去倾听孩子表达。其实,老师倾听孩子表达,对加强老师与幼儿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和个性,以及促进孩子的口语发展等,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讨论其对幼儿口语发展的影响。   语言是一种服务于交际目的的特殊符号。儿童获得语言后,就能用…  相似文献   

12.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无疑是小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式、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笔者发现凡是朗读水平高的孩子一般都语感好,对语言的理解领悟能力强,甚至运用语言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也较一般学生出色。可是进入高年级段,常听老师抱怨,班上的孩子不爱读书了,每次问谁愿意来读读课文,举手的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13.
赵俊杰  王伟 《教师》2011,(22):63-64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无疑是小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式、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笔者发现凡是朗读水平高的孩子一般都语感好,对语言的理解领悟能力强,甚至运用语言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也较一般学生出色。可是进入高年级段,常听老师抱怨,班上的孩子不爱读书了,每次问谁愿意来读读课文,举手的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14.
甘波 《基础教育论坛》2015,(Z1):108-109
任何家长,不管其素质高低,一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农村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有时有些家长显得手足无措,或者当看到孩子遇到困难或调皮捣蛋时方式简单粗暴,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农村幼儿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条件,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人格放在首位,这才是孩子将来发展的先决条件。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班级和谐的基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坦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这句名言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师生沟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孔林 《学子》2014,(9):12
正从古至今,语言都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幼年时期是培养孩子使用语言和发展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对孩子的一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状是老师和家长只注重儿童的课堂语言交流和反应能力,而忽视了儿童在课外的交流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儿童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时就会容易出现障碍。为了使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健康的身心发展,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教师和家长都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给孩子提供一个敢想、敢说话、喜欢说话并能够得到积极  相似文献   

18.
入学准备是多方面的,家长在儿童入学前应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学习态度方面的准备 首先,对孩子进行热爱和向往学校生活的教育,使孩子爱学习,愿意在集体中生活。不要随意用学校和教师来恫吓儿童。如有的父母常常恐吓孩子:“再闹,把你送学校去,让老师管你!”这是不对的。更不应该在孩子面前随便议论老师,这不仅有损教师的威信,而且会使孩子对学校生活望而生畏。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把儿童入小学当作大事来办,学校和家庭都举行隆重的仪式。如电视剧《阿信》中就提到,为庆祝阿雄入学,举行了仪式,还特地把外祖母也请…  相似文献   

19.
李明霞 《课外阅读》2010,(7):148-148
高尔基说:“教育儿童的事业是要求对儿童有伟大爱抚的事业。”作为幼儿教师,不仅要做好蜡烛照亮幼儿,更要拥有一颗永恒的爱心,幼儿园就是孩子人生的起点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中都会深刻地影响孩子,要以自己好的言行举止来感染孩子们。对于幼儿老师来说,要真正爱上许许多多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且要爱得公平、爱得得法,那是不容易的。爱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捷尔任斯基曾说过:“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好学生。”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接受的各种教育已经够多了,如果我们也总将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施教者的位置上,必然会拉远与孩子们的心理距离,他们在接受我们的帮助与教育时,相对比较困难。但如果是朋友,那就不一样了!因而,工作中我总是坚持“先与孩子们做朋友,再做老师”这一理念,现在有很多孩子都愿意和我做朋友,也愿意和我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