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华立 《视听界》2007,(6):110-110
色的历史,就是一部戒的历史。但是如今,尽管媒体热衷于炒作《色,戒》的情欲戏,但期待这部电影的人大约没有几个盼着去一窥云雨。如今尼姑人人摸得,见怪不怪了。我想的是,随着色情影像的兴起,其主要载体——色情文本是否将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2.
1992年,我第一次看到基斯洛斯基的电影,在青年导演章明的小屋里看的。那天小屋里挤进了很多电影学院的研究生,晚上我们一口气看了《情戒》和《杀戒》。以前在我们的视野中,波兰导演只有瓦依达、扎努西,还有波兰斯基,从那以后,才知道还有一个导演可以把电影拍得像一首充满哲理和悲悯的诗。后来,戴锦华在上《影片分析》课的时候,说《情戒》她已经看了不下十遍了,她为其间那种无法言说的忧伤和诗情、为舒缓而优  相似文献   

3.
前一阵影院在上映据张爱玲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色,戒》,我便把小说找出来重读了一遍。不愧是张爱玲,她言简意赅地讲述了一个情感与内涵都极丰富的故事,一部几乎只有事件推进、极少内心冲突的报告文学式的短篇。张吝于笔墨,故意不去刻画人物的内心冲突,那是抗日的大义与男女私情间的挣扎,这  相似文献   

4.
老妈强悍     
话说《色·戒》捧到金狮不久,就在香港公映了。顷刻间,身边无数女友都吆喝着要去香港。前些天的某晚,我们去一个闺密家喝酒,其中一个,趁着微醺,先是向我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本不知从哪位女友那流传到她手里的台湾版sex体位专业书的内容,然后又支颐向往道:“我们下周就去香港吧!我们集体去看《色·戒》1”口水流满一桌子。比起当年香港师奶透过《情人》看梁家辉完美的臀部,引人入胜度不知提升了多少倍。[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我家楼下就是地铁站,共享单车的乱象和惨状,想不看都不行.此情此景每每会勾起我的习惯性质疑——以监测环境为己任的媒体是不是可以有更多、更大的作为?除了对乱象和惨状的道德声讨,媒体还能干什么? 倒是外国同行抢了我们的风头,德国《经济周刊》的一篇《白痴经济:中国的共享泡沫》在国内舆论场引起了不大不小的风波.  相似文献   

6.
《新闻世界》2008,(2):43-43
在《色·戒》三场激情戏里,汤唯三点全露,“为艺术献身”的同时,也完成了一个由默默无名到国际巨星的一跃成名的过程。那么,汤唯的裸戏到底是为艺术献身,还是用色情来吸引观众的眼球?您是怎么看的?  相似文献   

7.
领悟人生     
最近网上热炒一篇文章《湖南广电最背的人》,看过的朋友告诉我,文章提到了我。因此,我找到文章看了一遍。  相似文献   

8.
青柠 《新闻天地》2008,(8):48-49
通常,人们评价一部烂片说:不看第二遍。但对《赤壁》,我连第一遍都不想看完。它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病态。  相似文献   

9.
10月29日至11月2日,《湖北日报》在头版连续发表《居安思危话作风》系列评论员文章(《戒奢》、《戒“集体按摩”》、《戒懒》、《戒“三拍”》、《戒虚假》)后,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不少读者来信说:这组评论说真话,很痛快。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长丁关根及中宣部副部长吉炳轩等领导同志也对这组评论给予很好的评价。丁关根说:“《湖北日报》这几天谈作风建设的一组评论我都看了,很好,很有针对性,很有说服力,宣传效果很好。”吉炳轩说:“《湖北日报》注重发挥举旗性言论的作用。”“这几天谈作风建…  相似文献   

10.
摆脱尴尬     
朝阳 《今传媒》2004,(1):43-43
离开报纸已经两年多了,这两年时间里,我很少看自己曾经供职的《三秦都市报》、《经济新报》。最初不看,是负气和不屑.后来不看就变成一种生活习惯。偶然碰上看一次,发现早已经物是人非,报纸上出现的名字,多是我不熟悉的新人。对不熟悉的人我们常常兴趣不大,这些新人对我来说和非洲酋长一样遥远。我当年的同事,要么做了领导,要么转行干了别的。我自己也渐渐丧失了对媒体的激情。  相似文献   

11.
李安的色与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戎戎 《新闻世界》2007,(11):33-34
《色·戒》的海报最终确定时.李安在“色”与“戒”之间加上了一条分隔线.代替了原来的“,”。他觉得,张爱玲的原意,应该是这样的:“她只是把它区分;它原来应该是个句点,当时,出版商因为以前用过这种用法。所以为了要区隔.就给它打了一个逗点。我觉得,应该按照她的意愿做一个区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色·戒》在美国上映要比在中国内地早一个多月。从“烂番茄”网站收集的媒体评论来看,几乎看不出这是一部刚获得威尼斯金狮奖的作品。该网站显示,影片只得到64%的正面评价,而在权威媒体中,整体说好的只有48%。即便是赞誉的文章,也显示出影评人对影片的大量误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李零 《出版参考》2007,(11):6-7
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我们村,北京大学中文系.也开了《论语》课。课分三个班.我教其中一个班。2004年的下半年和2005年的上半年,我花两个学期。一学期讲半部,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这部讲义,就是根据我上课的记录整理而成。借这个机会,我把《论语》系统读了一遍。受教育的.首先是我自己。所谓讲义,其实是读书笔记。  相似文献   

14.
好久没这么感动了,好久没这样一家人聚在一起认认真真看电视、读报纸了。到6月7日晚上止,关于任长霞的电视我已看了8遍,《人民日报》的长篇通讯读了三遍,网上的新闻和专题不知浏览了多少次。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播出任长霞的事迹,就深深地感染了我,近来反反复复地看,反反复复地读,每看一次,每读一次,都会受到教育,都会一次又一次地感动不已。尽管看了许多,读了许多,以后的电视肯定我还会看,而且还会找来更多的报纸仔仔细细地研读。  相似文献   

15.
电视纪录片的哲学思考郑征予1995年春节前后,我集中一段时间,把以前断断续续看过的一些国内电视纪录片收拢来,又认真看了一遍,并对其中部分片子作了一些读片札记。这次看的片子有40多部,其中包括《望长城》、《沙与海》、《最后的山神》、《藏北人家》、《深山...  相似文献   

16.
三无“贼”     
贾岳 《新闻记者》2005,(4):58-58
时下热映的《天下无贼》我也看了,说真的,很多情节看过也就淡忘了,倒是傻根的质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能是出于职业敏感吧,我一下子想到了我们的读者。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读者不也是这样质朴可爱吗?媒体,在他们心目中,总有一种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说明一个问题时.他们常爱用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报上说的”。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我是一位业余写作爱好者,通过1992年四十来块“豆腐干”在《鄂西报》和《鄂西科技报》上刊出,才有缘阅读《新闻前哨》。1993年第一期春季号到手,我就爱不释手,从头至尾,一丝不苟看了一遍又看二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新闻前哨》确是我的好老师,好朋友。 此后,我都很认真地读这本刊物。特别是刊物上的《业务研讨》、《新闻随笔》、《通讯员生活》等栏目对我帮助更大。去年夏季号上刊登的《计划生育要抓住农村这个“大头”》和《办好  相似文献   

18.
短评     
没有阅读快感王彬彬(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 《尘埃落定》我看了一遍,写得不好。给我什么感觉?整个感觉就是没感觉。阿来想学《红楼梦》,写整个大家族的衰落。小说整体的叙述非常沉闷。精彩的地方不多,看下来让人觉得木头木脑的,没多少阅读、审美上的快感。 它以全票入选茅盾文学奖,大概因为小说有一种异域色彩,传奇色彩,让那些评委们觉得很新颖吧。当然啦,得茅盾文学奖的那些作品,我都没有读出多大的好来。  相似文献   

19.
即使李安的《色·戒》捧走了金狮,但对于中国影迷来说,最为关注的焦点恐怕不是该片在美国出乎意料地被评为NC-17级,也不是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凯瑟琳·布蕾亚、保罗·范霍文这样高举情色开放大旗的激进分子对《色·戒》的肯定与支持,他们正在为不论在电影院还是在全球化的internet上都看不到这部NC-17电影的全貌而极为不爽.如果国内版《色·戒》再拿回美国评级,也许顶多是个R,或许是个PG-13也未可知.  相似文献   

20.
晓红 《今传媒》2004,(1):46-46
我爱媒体,那可是一点都不掺假的。因为媒体大到胳膊、腿,小到她身上的细胞,“每天都是新的”。抚摸着她,就是抚摸着潮流涌动的方向,社会前进的步伐,通过媒体来看世界,看社会。媒体就是一种看不见又离不开的力量,无形中引领着你跟着走。谁要是能离得开媒体,我就不相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