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女”一火,“好男儿”又加油,“我型”开始“我秀”,大家都去“梦想中国”。观众一窝蜂跟着选秀走,县级电视台的新闻更没人看了。怎么办?[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从电视选秀节目看我国的生产性受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一鹏 《新闻传播》2007,(10):68-70
近年来,“电视选秀”节目成为我国电视传播的一个显著现象。“超级女声”、“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梦想中国”、“绝对唱响”等等选秀节目层出不穷。本文主要透过这些选秀节目看看背后功不可没的生产性受众。[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贺强 《新闻战线》2023,(8):38-43
河南广播电视台深耕文化节目30年,厚积薄发结出硕果。“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实现从“清流”到“顶流”的跨越,引领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风尚。在文化节目持续“出圈”的背后,河南台如何践行文化“两创”,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可视化传播意义何以可能,何以见效,何以持续?本文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4.
伍琼琳 《今传媒》2014,(1):85-86
从2005年“超级女声”掀起选秀热潮开始,大批量的选秀节目风起云涌地出现在电视荧幕上,节目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在选秀节目度过“七年之痒”后的2012年,浙江卫视与灿星传媒联合打造的大型专业音乐真人秀“中国好声音”从众多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整个夏季中国大地上最“火”的声音。2013年7月,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又将启动,仍旧吸5l了大量观众的持续关注,是什么原因让它的火爆从去年一直持续到今年呢?本文将以传播学的“5W模式”为基础,进一步运用传播学理论对其成功进行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热议     
《视听界》2007,(6):2-3
选秀之死? 广电总局的两条禁令无异于宣判了选秀节目的死刑,中国电视秀,在争议声中以“突然死亡”的方式迎来了自己的结局。  相似文献   

6.
李莎莎 《青年记者》2007,(14):112-113
2005年,是由湖南卫视全力打造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最为红火的一年。随后,在我国的电视屏幕上出现了门类繁多的电视选秀节目,围绕娱乐这一主题,“海选”、“PK”成为大多数选秀节目的行走路线。伴随着数量的增多,受众的关注视点被分散,选秀节目在表面的繁荣之下慢慢冷淡,并引发了来自各界的质疑之声。于是,面对这个尚可开发的市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李莎莎 《青年记者》2007,(14):112-113
2005年,是由湖南卫视全力打造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最为红火的一年。随后,在我国的电视屏幕上出现了门类繁多的电视选秀节目,围绕娱乐这一主题,“海选”、“PK”成为大多数选秀节目的行走路线。伴随着数量的增多,受众的关注视点被分散,选秀节目在表面的繁荣之下慢慢冷淡,并引发了来自各界的质疑之声。于是,面对这个尚可开发的市场,  相似文献   

8.
毋庸讳言,当下的中国电视已步入了名副其实的“造星”时代。各种脱胎于“超女”的电视选秀节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众造星”的强劲风暴,伴随这股风暴而来的还有声势浩大的“追星热潮”。君不见,“民星”背后形形色色的粉丝队伍,在短时间内呈几何数字蹿升,其规模和增长速度令人咂舌。  相似文献   

9.
河南广播电视台在传统文化类节目制作上有良好的表现,其中“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具备创新意义,对我国的节日文化以及地域文化进行良好展示,并且受到了广大河南群众的喜爱与追捧,在互联网上有较高的热度与话题度。本文以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作为案例,对传统文化类节目对外传播效果提升策略进行浅析,期望能够给予广播电视台传统文化类节目策划人员一定的参考,让传统文化在电视媒体中得到良好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选秀类节目在中国内地的电视荧屏上大放异彩.全国各地纷纷出现一拨拨的“选秀”风潮.例如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央视的“梦想中国”、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和“加油!好男儿”等.选秀类节目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式。在中国的电视上正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作为河南的本土娱乐节目.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的“新声带”节目经过几年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影响力已经遍及中原大地。本文拟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予以简要地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从2004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热播后,中国电视业刮起了选秀之风,跟风之作多达几十部。全民选秀时代诞生了职业的选手.大量的同质、小幅创新的电视节目充斥屏幕。观众审美疲劳和恶性竞争导致的低俗最终将从“美国偶像”复制的“超级女声”,再从“超级女声”复制的系列选秀节目拉入收视率的低谷。  相似文献   

12.
高强 《兰台世界》2005,(9):126-126
中文“历史”一词最早出现于何时?何时成为常用名词?葛懋春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一书认为,“历史”一词出于清末;梁宗强编著的《中国历史之最》一书认为,1903年“史学”课更名为“历史”课,这是我国最早出现“历史”一词,并且可能是从日本传入。  相似文献   

13.
《报刊之友》2010,(6):49-49
龙丹妮,女,中国大陆选秀节目创始人,有“快女教母”“选秀教母”之称。  相似文献   

14.
刘焱  贾雨凝  陈婧薇 《传媒》2023,(1):44-45
在《故事里的中国》和《典籍里的中国》为代表的“中国”系列文化节目中,主创团队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优质内容资源,通过传递家国情怀和建构文化仪式感在内容方面进行了升华,还以多模态话语的戏剧呈现方式进行了叙事创新,强化了受众群体的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15.
王洁群  王建香 《新闻界》2006,(6):61-61,114
继2005年“超级女声”的红火并产生巨大社会影响之后,2006年的电视娱乐界更是形成了“梦想中国”、“超级女声”、“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超级选秀”五大选秀节目共同争夺收视率的火热局面,并围绕着这些节日.形成了一个个纷纭的舆论漩涡。它们作为近年来小可忽视的文化事件,自然可以进行多个维度的读解.但从大众文化生产的角度柬看,其中最引人兴趣的问题依然是:它们为什么这么火爆?为什么能够老少通吃.收视畸高,广告如潮?它们究竟拨动了观众哪一根敏感的心弦,究竟掌握了哪种独特的文化密码?  相似文献   

16.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07,(9X):7-7
“成功学”图书畅销暴露时代病;“走出去”,究竟该怎么“走”?“90后”作家需要包容和鞭策;10年译20余本哲学名著“翻译狂人”被指糟蹋名著;版权输出太被动?中国文学出国门急需优秀经纪人;恐怖小说迅猛发展专家称不可沉迷。  相似文献   

17.
过去闹得沸沸扬扬的“青年必读书目”,今天又在一些高校实行了。抛开鲁迅、胡适、梁启超他们争论的“语境”,在今天不仅仅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和“汲取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对今天的莘莘学子来说在当下世界“机器人”与“人机器”的交替运作中,“重理工,轻人文”已经积重难返,“人有病,天知否?”这已不是危言耸听的新闻了。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0月,一个新鲜的词汇:“江西首届网络电视主持人大赛”在各媒体中频繁出现,更在江西甚至省外的各大院校中传播。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它和传统的电视选秀有何不同?它将给我们的网络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老姜 《新上海档案》2006,(10):27-27
1956年9月,中共开八大,米高扬带苏共代表团参加,遇上彭德怀。 “‘米高扬同志,’彭德怀像尊铁塔,近在咫尺地墩实在这位苏共代表团团长面前,以传统的中国农民的纯朴性,不拐弯不打结地当面诘问:‘为什么斯大林生前你们都喊他天才、英明、万岁,可他死后你们又骂他漆黑一团?”  相似文献   

20.
文人的气节     
中国的传统文人,在世界上几乎是出奇的“另类”,最另类的地方,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出世”观。 陶渊明是极端的例子,躲进自己的世外桃园再也不想出来。李白、杜甫“不为五斗米折腰”,最嫉“摧眉折腰事权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