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弃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高考相伴而生,并且不可消除。今天之所以成为讨论的热点,原因有二:第一,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大规模“弃考”;第二,出现了新的动向,即主动弃考,与被迫弃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然而,当我们深究放弃高考内因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放弃高考却源于对高考价值的误读与理解。  相似文献   

2.
留学的决策     
《中国教师》2013,(8):11-12
<正>近年来,许多家庭宁愿花巨资送孩子留学也不愿参加国内高考。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高考弃考人数为84万,2010年高考弃考人数接近100万,其中因留学而弃考的学生高达21.1%。2010年以来,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放弃高考选择留学的学生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据北京教育考试院统计,2012年,北京高考统考人数为70857人,实考人数为6.8万多人,近2000名学生放弃高考[3]。不  相似文献   

3.
何祖永 《师道》2009,(5):16-16
放弃高考,本身无对错,一见对于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的报道就激愤地站出来表达反对的意见,本身就是一种善意的狭隘和片面。农村孩子非自愿弃考固然让人心生悲意,城里的贫困家庭的孩子被迫弃考也一样让人揪心。但城乡差距的现状,注定了农村孩子的弃考数远远大于城市。  相似文献   

4.
<正>据教育专家统计,今年全国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为912万,放弃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约为100万。不少高中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不再挤高考这座"独木桥",另有数量更多的高中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教育专家分析,就业形势严峻、高考对改变命运不再具有决定性影响,是不少学生选择弃考的主要原因。现状:五年来弃考率稳定在10%  相似文献   

5.
<正>每年10%的高中毕业生放弃高、接近百万的弃考大军……事实,弃考并不是一个新现象,导致弃的原因也各异。值得关注的是,越越多的高中毕业生放弃国内高考,而选择出国留学深造,一批优秀学在本科教育阶段,甚至在高中阶段已流失国外,这一新现象的出现正考验着中国教育吸引力。校长看法:高校要适应优秀学生走  相似文献   

6.
《华章》2006,(5)
一年一度,高考总是焦点中的焦点。高考前后,万千考生与家长都是千思万虑,好不紧张。然而,2005年,在中国的两个城市却显得与众不同。一个在东部——温州。2005年,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玉壶中学爆出冷门:200余名高中毕业生,约七成放弃了高考,而选择出国打工。另一个在西部——重庆。2006年3月14日,重庆市涪陵区招办公布的一条信息引起了媒体的关注:2006年,该区参加高考报名的应届毕业生有4296人,另有541名高三学生没有参加高考报名,占高三应届学生人数的10%以上。涪陵区招办在《部分高三学生放弃参加高考的情况调查》中说:“如此多的高三应届学生放弃高考,在我区从未出现过。”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对于绝大多数应届高三学生来说,“十年寒窗”就为那“一朝中榜”。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学生临阵弃考?放弃了高考,他们又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数量如此集中的弃考现象究竟说明了什么?  相似文献   

7.
吴学安 《成才之路》2009,(14):I0007-I0007
日前,湖北省教育厅统计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湖北省约有2.6万学生放弃高考。弃考学生中,除了少数参军、出国留学外,大部分都是农村孩子。此前,3月份爆出重庆上万名应届高三学生放弃高考的消息,一时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
李维兵 《教书育人》2009,(10):12-12
今年重庆市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竟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而这些选择放弃高考的,多是农村学生。诚然,成才之路万千条,没有必要大家都来挤高考这座独木桥,但未战先弃,害怕竞争,毕竟也非社会提倡的行为。考生为何放弃高考?是迫于无奈还是主动选择?其间有何隐情?  相似文献   

9.
放弃高考的背后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敏 《上海教育》2009,(10):8-8
有消息称,今年重庆有上万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湖北省有2.6万名学生放弃高考,其中不少来自农村学校。多年来,听惯了“高考人数又创新高”的消息,习惯了“辛苦读高中就是为了考大学”的思维后,冷不丁出现了大量考生弃考这样的新闻,不由得让人惊讶。  相似文献   

10.
重庆“上万名应届生放弃高考”的消息沸沸扬扬,其实这算不上一个多大的数字。放到更宏观的数字下来看弃考者比例,初中升高中,每年也就三分之一左右的升学率;高考升大学,全国平均升学率在百分之五十左右。  相似文献   

11.
4年300万人弃考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中国高考钉子户""中国第一考王""当代范进"的成都人梁实将又一次奋战高考.梁实从1983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到现在,已经参加过15次高考,今年是他第16次参加高考.梦想进入川大数学系的他为了这个执着的信念成为了"高考名人". 高考成为了社会考生梁实的信念,而对于今年的许多应届考生而言,高考似乎正在"失宠".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020万,当年有750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所占比例为73.5%.而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应届高中毕业生为834万人,这也意味着当年有84万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 2010年,弃考人数达81万人. 2011年,放弃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仍为80万人.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放弃高考原本是学生多元选择教育的一种正常行为,但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空前困难的形势下,加上家庭经济压力、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社会文化缺失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滞后等因素的影响,青年学子弃考成无奈之殇。本文旨在透析弃考现象,从高校和社会角度反思当前的教育观与就业观,引导青年学子理性认识弃考问题。  相似文献   

13.
重庆上万名考生放弃高考并非一种偶然现象,“弃考事件”折射出的信号是受教育的弱势群体一种无奈选择,反映了当前我国教育制度中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引起全社会对受教育的弱势群体发展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学生主动放弃高考,看似主动,实则是无奈而被动为之.应届高中生所以弃考,一是高校高收费,学生家庭难以承受;二是城乡高等教育机会悬殊;三是读书无用论盛行.所有这些都突现了教育追求公平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师》2011,(13):4-4
本刊讯(招斯拮)今年全国高考前后,北京、上海、辽宁等多个地方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特别是名校“尖子生”放弃高善留学人数激增,一些名校甚至整班学生报名参加“洋高考”培训。专家认为,“弃考”留学的尖子生增多、留学时段提前,都传递出生源争夺的“全球化”信号,高教改革已是时不我待。  相似文献   

16.
传媒     
背景:据《楚天金报》报道,今年,湖北省预计有2万名高考考生“回炉”读中职。其中,有很多考生达到“三本线”,选择放弃三本院校或高职高专而改读中职。准大学生弃本科读中职的现象引发社会各界热议。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3月28日,《重庆晚报》披露,重庆市今年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4月中旬,湖北省教育厅公布了一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该省今年约有2.6万名学生放弃报考。规模化的弃考行为由此引起社会关注,一时成为热门话题,各大网站纷纷推出相关讨论,包括《半月谈》、《人民日报》、CCTV在内的诸多主流媒体均对"万人弃考"事件予以特别报道或评论,一些作家、文化名人也相继撰文就此事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18.
"弃本读专"是指考生的高考成绩达到了本科线而自愿选择专科的现象。"弃本读专"的实质是"弃民读公",即放弃民办本科高校的就读机会而选择公办的专科或高职院校。一些民办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不高,以及民办本科高校的学费超过很多家庭的承受能力,是导致"弃本读专"的主要原因。"弃本读专"的大量存在有悖于教育公平,也不利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弃本读专"现象,需要建立公共财政扶持民办高校的通道从而降低民办高校学费;民办高校要努力提高质量,从而提高自身吸引力;要允许符合条件的公办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高校。  相似文献   

19.
熊丙奇 《成才之路》2010,(20):I0004-I0004
2010年高考,高考弃考再次成为热门话题。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今年高考报名人数为957万,比去年减少65万,而按照2010年应届高中毕业生的人数(803万)。仅比去年(834万)少31万,同时,去年弃考人数达到84万,因此,今年增加弃考人数以及往届考生报名数减少共计可达34万。由此得到的弃考人数,可能接近100万。是什么导致考生弃考?根据调查,因高考无望,主动弃考者不足8%,而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达21.1%,因就业难而弃考者高迭64.6%、这十分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及教育变革的冲击,近年来,"高考弃考"现象层出不穷,弃考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同于城市学生因出国留学而弃考,多数弃考的农村学生选择的是打工,是结束学习而不是继续学习。究其原因,农村学生高考弃考有"理性权衡后的无奈选择"及"非理性决策的盲目跟风"两种缘由。在分析农村学生高考弃考原因的基础上,转变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认知观;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化水平;完善高等院校的助学圆梦计划;坚持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导向可以作为应对农村学生高考弃考的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