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库切被大多批评者指责为逃避现实,缺少社会责任感。通过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库切的非传统现实主义的倾向与他的历史观有关。在《等待野蛮人》中,库切通过老行政长官的觉醒和自我救赎向读者展示了文明内部的分化瓦解,同时通过突出他者在帝国历史中是被忽略、被压抑和失语的,揭露了历史话语中的意识形态与权力的控制,从而解构了大历史的权威和神话。小说同时反映出历史循环的观点,从而展示了作者深切的历史忧患意识及该作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奖获得者J.M.库切第三部小说《等待野蛮人》向读者展现的是一个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故事。故事在不确切的时间、地点发生,其中大部分是一个驻扎在帝国边境的老行政长官的独白。在后现代主义视阈下,该小说在时空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叙事三个方面都具有荒诞性。本文将从以上三方面入手,分析其中的荒诞性,进而对帝国暴力统治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3.
文明与野蛮是一对矛盾的范畴。大家通常认为社会越发展,文明度越高,相反,野蛮则愈退化。表面上看来,好象是这样,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获得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人类才进入了新的境界,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从改造自然到支配自然,人类才向蒙昧和野蛮告别,向文明迈进。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文明仅仅是单线性的发展还是包含着复杂的因素呢?文明的背后是否有着野蛮的内形式呢?二者是背向的极限还是同向的组合呢?这些的确是颇令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4.
体育教学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有一个讲文明道德、讲团结友谊的历史传统。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法国的顾拜旦,为奥林匹克运动制定的宗旨是团结、友谊、进步、和平。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之目的就在于“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着重强调了体育教育必须注意文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2009年发表的《夏日》,是库切继《男孩》和《青春》之后的又一部自传作品,从而也构成了他的“自传三部曲”。而《夏日》也如同一面重现的镜子,年近古稀的作家在此真诚地回顾了盛年时初登文坛的自我。通过文中那些虚构的事实,众多他者主观性视角的叙述,库切拒绝了任何关于本质版本的自我建构.其个性气质的内容也不断从中突显出来,作家多重的文化身份在这里不断地协商、演现,而这些也给他的写作带来了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体育语境下,人类身体兼具文明与野蛮两个特征,并通过竞技体育运动表现出来。文明时代,身体的野蛮特征借助竞技体育某些运动方式开始强势回归,引起人们对竞技体育发展和人类身体走向的忧虑。拮取格斗文化领域中的一种奇观体育(UFC)试图探讨此问题。通过历史视角,发现身体的走向陷入了从野蛮的文明到文明的野蛮的历史怪圈;通过文化视角,探究身体的野蛮借助竞技体育这条渠道如何实现突围和回归;通过追问,寻求体育语境中人类未来的身体归路。通过思考,认为人类身体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必须远离过度暴力,从而维护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和实现人类身体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力一点都不低于四大文明古国的影响力,古希腊的文明发展是当时人类社会的又一里程碑。在古希腊的文明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文学家、科学家等,正是这些人推动了古希腊的发展,让西方由野蛮种族主义彻底地走向了高度文明发展的道路,因此古希腊的文明发展在世界历史,尤其是西方历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读现代戏剧《暗恋桃花源》,分析了其中的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暗恋桃花源》通过集体即兴创作的创作模式、双声语等语言现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设计以及叙事时间与空间的错综造就了一段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表现了巴赫金对话理论所描述的一些特征,反映了当代台湾社会转型期乃至整个后工业文明时代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语境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邱吉顺 《职大学报》2010,(1):112-113
《拆迁条例》由于先天不足,自它诞生那天起就存在争议,其中诸多谬误和缺乏人性化的设计成为日后尖锐矛盾之源,并且在法理上,此"条例"已违宪违法,应当废止修改。用现代法治文明重新审视城市拆迁立法,当融入人权保障、正当程序、平等协商、司法救济等现代法治基因,这不仅能从根本上化解暴力拆迁、野蛮拆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  相似文献   

10.
摘要:体育认识上的歧义源于缺乏对体育本质属性以及演变进程的深入分析。从文明史的视角对体育历史演变进行初步考察,研究认为:1)体育起源必须厘清其社会条件与本质特征,认为狩猎和原始战争是体育起源的直接动因;2)古希腊体育野蛮与暴力与城邦战争直接关联,中世纪体育呈现为从“再现战争”到“模拟战争”再到“表演战争”的文明化历史进程,中世纪体育为近代体育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体育文明化凸显了人类内在的文明自觉性;3)尽管体育呈现野蛮与暴力形态,但是体育文明化进程中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从而深入地探究:体育与人类的理性、体育与人类理想追求、体育与社会文明化等,若干社会元素的融入式的进程,以及体育给我们人类文明带什么。  相似文献   

11.
“三世”说作为公羊学的一种系统的历史发展学说,是东汉公羊家何休在公羊先师《春秋》“三世”说的理论基础上,经过系统阐发之后而最终构建起来的。何休的“三世”说以“衰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来解说公羊先师的《春秋》“所传闻世—所闻世—所见世”,从而肯定了社会历史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衰乱到太平、从野蛮到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过程。何休的“三世”说与公羊“三统”说、“异内外”说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此构成为一个系统的“三科九旨”公羊学术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南非小说家库切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对人性的探讨和追问是库切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库切在其小说中对人性的探讨并非一般意义上对人性善恶本质的讨论,而是对新南非制度下种种扭曲和变异的人性的探求、声讨和追问,实质上是对南非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的痛斥和批驳。  相似文献   

13.
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对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南昌工程学院历来重视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开设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学》等通识类选修课程。为了促进选修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我们尝试挖掘环保类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对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从而适应社会对全方位育人的时代要求,为新时代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大学生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裔作家哈金作品《等待》揭示出生命的"延异"特质。采用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延异"符号,我们可以发现《等待》中主人公的"暧昧性"、"无归属感"和"非中心"化。  相似文献   

15.
女友是怎样野蛮的:消费主义文化和女性主义影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的野蛮女友》虽然与其他“韩剧”迥异,却并非女性主义的新招。在中、日、朝这样“男尊女卑”根深蒂固的东方国家,“野蛮”女友反而大行其道,绝非女性主义的新进展,而只是证明了在商业价值观里,没有什么变不了的。在消费主义时代,包括女性主义创作在内的文化现象,都有沦为商业策略的危机,只有保持文学创作的原始性,保持对人本的关注,才能保持“女友”不“野蛮”、艺术不“野蛮”、人类不“野蛮”。  相似文献   

16.
荒诞派戏剧经典作家塞缪尔.贝克特1969年凭借彻底的反传统剧作《等待戈多》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正如评委会所给的获奖理由一样"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等待戈多》没有情节,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人物形象塑造,只有杂乱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插曲,却在1953年轰动法国,连演三百多场。这是和贝克特理性运用创新的戏剧形式描摹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们失望和焦虑的真实状况分不开的,它让人去思考社会的灾难,人格的丧失,个性的毁灭,以及自身的百无聊赖和绝望,存在失去任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海龙 《江汉学术》2021,40(1):104-111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明确关注了自然空间与社会历史的内在勾连,从不同维度诠释了自然空间的理论内涵.在马克思那里,自然空间不是抽象的精神空间和几何空间,而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承载着人的观念和意志,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延伸和拓展的一种空间形态,演绎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形式.沿此进路,马...  相似文献   

18.
青年毛泽东“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句影响十分深远广泛的名言,在思想上应受到经由陈独秀、蔡锷等人传至中国的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的日本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但这句中文名言应是毛泽东首先使用而流传于世的。青年毛泽东在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时深入批判了中国传统身体美丑观和身体动静观,从一个独特视角提出了强体健身、文武并重的新民见解。从现代体育观的维度为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缺陷,改造国民性,寻求新的救国之道增加了独有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是典型的后殖民作家。他的小说一贯的主题就是关注主流话语之下的个人叙述,关注被压迫者的痛楚与心路历程,努力发掘被历史宏大叙述所掩盖的个人历史,进而反思殖民者的"自我"与边缘化的"他者"之间的关系。《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就是其中一部检视殖民关系、抵制殖民主义的力作,本文对《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后殖民主义困境精神的体现进行了研究和解读。  相似文献   

20.
《死囚末日记》是雨果早期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采用日记体,用第一人称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一个死囚从被判处死刑到等待行刑期间内心承受的煎熬和折磨。雨果希望用自己的文字引发人们对死刑问题的思考,控诉当时法国社会的罪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