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纸改革的好时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次记者会是在报社开始进行报纸改革的时候召开的。会议的主题是研究我们的记者工作怎样适应改革、开放、搞活形势的需要,适应报纸改革的需要。我们的报纸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改革?我们搞改革有些什么有利条件?记者在改革中占什么样的地位?这里谈谈一些情况和看法。改革报纸的酝酿经过报社新编委会成立以来,主要力量最初放在理顺工作关系、调整和充实各部门的领导班子、端正党风以及新闻专业职务聘任责任制的工作上面。这些工作大体告了一个段落以后,才逐步把精力转移到报纸改革的工作上来。当然,改革报纸的想法不是今年才有的,大家早就议论过,都不满意目前的状况。我自己在前年十月在成都参加西南地区报纸总编辑会议时,就提出我们的新  相似文献   

2.
新闻摄影和文字报道应是相偕共振的两翼,文字、摄影并重也是本刊的宗旨之一。改革的现实需要改革的新闻,新闻摄影如何更真实、自然、生动地纪录、反映现实?中国新闻摄影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优势?发展趋势如何?怎样适应世界新闻摄影的潮流?它需要摄影记者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2月6日,20余名首都中青年摄影记者聚集在《中国记者》编辑部,切磋思想、交流看  相似文献   

3.
报纸评论究竟应该有什么使命和风格?这个问题与报纸的功能、任务紧密相连。在这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报纸评论的传统使命和风格能不能改变呢?它需要有什么样的使命和风格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呢?作为开放型报纸的广州日报,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摸索,在一版《试验区论坛》言论专栏上进行了试验性的改革。在这里,结合我们的改革实践,谈一谈新时期报纸评论的改革路子。1988年初,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广东作为全国综合改革的试验区,为配合这一重大决策,报纸决定在  相似文献   

4.
庄电一 《青年记者》2012,(16):35-36
47个记者应该追求什么境界?达到什么境界,才算是优秀记者?这是需要记者正面回答的问题,也是记者常常要面对的问题. 怎样当记者,就会有怎样的收获,也就会有怎样的社会评价、人生际遇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记者,也看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追求:有把这份神圣的工作仅仅当做一种谋生手段的,他们的工作常常缺少主动性、创造性,仅仅以完成定额任务作为工作动力.  相似文献   

5.
新闻,日复一日,到底靠什么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 记者用文字表达事实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过程呢? 过了今日,报纸上大量的黑字马上就要成为过去的东西;我们应该怎样尽可能地留下些有价值的文字呢?  相似文献   

6.
新闻,日复一日,到底靠什么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记者用文字表达事实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过程呢?过了今日,报纸上大量的黑字马上就要成为过去的东西;我们应该怎样尽可能地留下些有价值的文字呢?  相似文献   

7.
四月的中国,北方笼罩在扬沙、浮尘中;南方则饱受泥雨困扰。新闻媒体以高度敏感作了充分报道。为此,本刊组织了一组特别报道,请几位参与这次沙尘暴报道的记者编辑从我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说开去: 1、近日连续出现的沙尘天气使你首先想到什么?你认为一个敏感的记者首先应想到什么,敏感记者的眼光视角、思维习惯、报道面会与别人有哪些不同?怎样把自己的关注面扩展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之外? 2、今年你报道过哪些与风沙天气、植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环保等有关的报道?从什么角度切入的?你觉得你的报道有哪些地方与别人不同?3、你觉得夸年关于天气变化的新闻报道与往年有何不同?有变化体现在哪里?没变化原因是什么? 4、与电视气象报道相比,报纸应怎样深化和改进气象服务报道?当前新闻报道的热点问题中,有哪些应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报纸怎样开创气象服务、气象报道的新思路? 我们期望从风沙天气报道看新闻工作者的报道视野、新闻敏感和综合把握能力,探讨新闻工作者面对这类事件应有的综合反应能力和报道对策。  相似文献   

8.
新闻要改革,报纸在革新,竞争日趋激烈,记者怎么办?想到几点粗浅之见,略陈于下。一近日偶见一篇介绍作家陈建功的文章,说他有“三换”,即“换一个活法,换一个想法,换一个写法”,目的是“对社会、人生提供新的理解”。我们当记者的是否也需要“换”个什么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媒体向财经新闻和专题报道进一步倾斜,越来越多的记者加入到财经记者的队伍中来.除了专业性财经媒体,一些都市类报纸甚至党委机关报也纷纷加大财经新闻报道.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财经新闻?财经新闻的视角取向是什么?怎样写好财经新闻?财经记者必须具备什么素质?本文就财经新闻在向大众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谈谈财经报道的采写.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报纸的特色?我认为,所谓报纸的特色,就是报纸的个性和风格的集中体现,它受报纸性质、时代背景、读者对象等制约。我们努力办出党委机关报的特色,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它的“喉舌”的作用,使之更加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需要,更好地为  相似文献   

11.
著名记者、作家刘宾罹,九月四日在《深圳青年报》举行的座谈会上谈新闻改革问题,他说,一九七八年以后,很多工作都进行拔乱反正,但是新闻工作可以说还没有。——报纸是什么?应不应该要求把报纸办得象政府的公报一样?要求社论象文件一样?要求记者象宣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的新闻媒介面临着新的形势: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开始建立。这新的形势,呼唤着我们新闻界积极推进新闻事业的改革。新闻改革,首先要弄明白改什么,怎样改,明确目标,明确方向。目标明,方向明,我们就能提高自觉性,避免盲目性,既积极又稳妥地推进新闻改革。新形势下的新闻改革,其目标和方向应当是什么?丁关根同志今年2月19日在人民日报国内记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此作了明确的概括:“我国新闻事业的改革,总的目标和方向应当是,遵照党的十四大精神,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按照  相似文献   

13.
中国青年报怎样更好地适应四化建设和青年成长的需要?这是近几年来读者经常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在整党中,为了搞好报纸工作改革,我们多次研究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最近又认真学习了胡耀邦同志《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讲话。我们感到,中国青年报要充分发挥党的喉舌、共青团中央的喉舌的作用,加强党同广大青年的  相似文献   

14.
"只要您对社区的大小事务抱有一颗火热的心,只要您愿意和本报读者一起分享您所在小区的故事,只要您愿意贡献一点点宝贵的时间为我们提供线索,您就可以报名成为我们的社区通讯员。"这是北京一家都市类报纸招聘社区通讯员的公告语。随着城市不断扩大、新兴社区不断增多,社区新闻越来越引起重视。在国内,各地都市类报纸版面设置中有独立社区版的越来越多,招聘专职社区记者、兼职社区通讯员的广告也越来越让人心动。部分报纸还在主报的基础上设置独立的社区报。就在今年3月2日,上海市首家获国家批准的社区报《新民晚报社区报》诞生;2006年12月15日,《广州日报》也发行了首张社区报。在国外,社区新闻是新闻的一个重要品种,社区报已有300多年历史。应该怎样看待报纸设立社区版、开办社区报的意义和价值?社区版和社区报发展趋势怎样?在采写社区新闻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与困惑?一个优秀的社区记者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对社区记者有何独特要求?社区新闻的独特作用以及目前的角色意义怎样?  相似文献   

15.
目前,新闻改革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就是报纸正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新闻工作者努力把报纸办成开放型的舆论工具。怎样办一张开放型报纸?根据有些报纸的实践和探索,我认为,下列几点必须引起重视。重视信息传播报纸应该把信息传播,作为一项基本的重要的任务来完成,以适应时代和满足读者的需要。为此,报纸要注意: 第一,建立网络,收集信息。报纸的编辑部,应该是信息的汇集处,能及时迅速地收集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记者、编辑要做信息的灵通人士,当收集信息的有心人,加强与有关业务部门和银行、财政、外贸等信息部门的联系,重视看文件,翻报纸,查资料,  相似文献   

16.
王燕 《新闻采编》2005,(1):46-48
报业的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报纸的创新基础在于人才的创新,在面向新世纪的报业改革中,我们首先需要培养一大批能适应时代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即多才多艺的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17.
假记者探源     
今年8月,国家"扫黄打非"办、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整治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全国各地纷纷开展打假活动,查处了一批假记者,有效遏制了假记者猖獗的势头.近日得知,这项活动将延续到明年3月.打着境外报纸旗号在内地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非法报纸<社会新闻报>近日被依法取缔,涉案假记者被依法逮捕.假记者的成因是什么?怎样建立打假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李颖 《青年记者》2005,(2):11-12
报社的制度建设是报业成功改革的关键,报业的改革和发展迫切需要制度的改革、制度的创新。 为什么这么讲?赛迪中国计算机报创办时,是一个事业单位,当时作为事业单位,还是能够比较好地适应报纸的运作的。为什么现在事业体制不能够完全适应报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因为在这20年改革发展过程中,我们确实体会到,报纸除了作为一个舆论工具,除了作为党的方针宣传的渠道之外,报纸本身也是一个商品,报业也是一个产业。所以,怎么样在为党的方针路线服务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把报纸本来应该有的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报纸要不要开展批评?怎样正确地开展批评?批评在整个报纸宣传中占什么地位?怎样取得报纸批评的良好社会效果?这是新闻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广大报纸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主义报纸,表扬好人好事好风尚,宣传新成就,传播新经验,这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应当占主要的地位.但是,同时必须有批评,因为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假丑恶的东西,有不合理、不公  相似文献   

20.
胡羽 《新闻采编》2003,(6):24-25
党 报要适应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 ,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提高新闻舆论引导水平。新一届党中央的这一倡导 ,不仅指明了党报新闻改革的方向 ,也向党报的编辑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什么事情都是人来做的。同一件事 ,不同的人来做 ,就有高下之分 ,优劣之别。办报纸、搞报道也是这样。一篇稿件有无新闻价值 ,语言文字怎样 ,群众是否爱看 ,在于采写这篇稿件的记者或编辑的能力和功夫 ;一张报纸有没有针对性、实效性 ,有没有吸引力、感染力 ,在于这张报纸的编辑记者整体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和作风的优劣。“三贴近”要求党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