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杨瑞仙  张广轶 《现代情报》2021,40(10):52-61
[目的/意义] 本文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过程和机理进行深入探讨,为该主题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方法/过程] 利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内涵与特征、过程、机理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推断知识交流效率的表现形式,引入经济学中的效率测度方法识别知识交流效率评价指标。[结果/结论] 构建以知识交流组成要素、交流动因、交流机制、交流效果为核心的内部机理模型,社区成员在知识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发帖、评论、浏览以及再评论等数量是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量化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王瑞  袁勤俭 《现代情报》2021,40(12):170-177
[目的/意义] 梳理并总结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效果的相关研究,帮助学界同仁把握其发展现状,为未来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方法/过程] 将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效果相关研究归纳为知识交流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知识交流效果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知识交流效果提升策略研究3个方面,分析各方面研究成果。[结果/结论] 现有研究存在数据来源单一、相似概念混淆、构建评价体系考虑不全面等不足之处,未来可在这些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  相似文献   

3.
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模式进行研究,有利于引导虚拟环境下的学术交流活动,创建良好的在线知识交流环境,促进知识共享和创新.在对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类型和交互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学术虚拟社区存在基于会话、链接、引证关系的3种主要知识交流模式,并进一步归纳出基于会话关系的16种基本知识交流模式、基于链接关系的3种知识交流模式和基于引证关系的两类知识交流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分析学科水平对用户知识交流行为和效果的影响,促进用户对学术虚拟社区的使用,提升用 户的知识交流效果,为学术虚拟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建议。【方法/过程】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例,收集 ResearchGate平台的用户数据和学科数据,运用描述统计法分析不同学科水平下的知识交流特征,运用因子分析法 和多层线性模型探究学科水平对用户知识交流效果的影响。【结果/结论】组织层次和个人层次的知识交流在不同 学科水平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学科水平对用户的知识交流效果具有显著的直接作用和调节作用。【创新/局限】研究 结论可能受学科特征、平台活跃度和样本均衡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通过对不同类型虚拟社区中基于问答交互的知识交流效率进行跨社区、跨学科的差异分析,为各社区准确定位并优化知识交流支撑体系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选取ResearchGate、知乎、小木虫、CSDN、经管之家等虚拟社区及其中的编程语言、金融学2个学科版块,结合熵权法计算的社区学科问答综合度量,建立多元虚拟社区问答交互知识交流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计算社区学科的相对知识交流效率,并进行跨社区和跨学科的比较。【结果/结论】多元虚拟社区整体规模效率较高,但纯技术效率有待提高,且社区规模对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影响的边际效应递减;跨社区层面,综合性社区的知识交流效率高于垂直社区的知识交流效率;跨学科层面,经管类学科的知识交流效率高于理工类学科的知识交流效率。【创新/局限】本研究突破学科差异视角,从社区类型本质差异切入,开展不同类型社区之间的问答交流效率差异分析,以指导不同类型虚拟社区准确定位并优化建设模式。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科范围,且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语义分析与情感分析。  相似文献   

6.
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动因出发,来探索虚拟社区社会资本和个人动机的影响,构建虚拟社区社会资本和个人动机对知识共享影响的理论模型,提出相关假设。对虚拟社区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对得到的293份有效问卷的样本数据,运用LISREL 8.8和SPSS 17.0进行验证性分析,检验了研究假设。实证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和个人动机对虚拟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对了解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实现基于网络平台的个性化知识管理与服务策略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通过对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分析,学术虚拟社区平台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老用户活跃度与留存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吸引新用户。[方法/过程]本文以"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为研究平台,使用Python语言抓取该平台下40 000条有效用户数据,构建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并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分位数回归对研究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用户访问量、论坛币、活跃度以及好友数量对知识共享数量有正向的显著影响,而是否邮箱认证、论坛币、活跃度以及好友数量对知识共享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学术虚拟社区管理者通过强化这些显著正向因素对社区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虚拟社区知识资产包括文本、图片等显性知识和成员的隐性知识。基于形式概念分析(FCA)和社会网络分析(SNA),提出了一种同时兼顾二者的知识组织模型——虚拟社区成员知识本体。首先阐明虚拟社区成员知识本体内涵,分析FCA和本体间的关系,提出采用FCA构建虚拟社区成员本体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然后指出该过程的局限性,提出可以采用SNA发现"意见领袖"突破其局限性。最后,提出了基于FCA和SNA的虚拟社区成员知识本体构建的流程。  相似文献   

9.
王傲  刘宝瑞 《情报科学》2012,(9):1328-1333
Web2.0环境下的虚拟社区知识互动交流过程,已经由传统的个别知识传授者向外传递知识转变为虚拟社区成员全员知识参与的知识共享。本文首先说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形成过程中,知识偏好、知识注意、知识信任对达成知识共享效果的逻辑演绎关系。进而指出知识信任程度成为能否有效实现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鉴于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着技术不信任、制度不信任和人际不信任等问题,试图提出了提高虚拟社区知识信任度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外部奖惩缺位时,学术社区成员自觉进行知识贡献行为有待研究。[方法/过程]通过建立复制者动态方程,解释了在有限理性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贡献活动中,规范内化者和投机者的演化博弈,并将其纳入NetLogo平台中进行计算机仿真,模拟了更贴合学术虚拟社区现实的规范内化演化。[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社区知识积累、组织规模和认知成本均为社区成员放弃理性计算,选择自觉遵守规范,主动贡献知识的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对学术虚拟社区规范化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本文以虚拟学术社区用户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知识交流行为影响因素,为虚拟学术社区提升平台活跃度及用户知识交流效率提供建议。【方法/过程】文章在UTAUT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感知信任和激励两个变量,构建了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社会影响、感知信任和激励对用户知识交流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绩效期望对用户知识交流意愿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努力期望、便利条件对于知识交流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虚拟学术社区的发展离不开用户参与,研究分析虚拟学术社区当中用户参与行为类型,对于 促进虚拟学术社区用户之间的知识交流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方法/过程】依据扎根理论,对小木虫虚拟学术社区 进行数据采集,将用户分为初级用户、中级用户以及高级用户三个等级,搜集了小木虫论坛热门博客栏目下,回复 大于 10的帖子内容,利用质性分析软件 NVIVO12.0对其进行开放式、主轴式和选择性编码,并据此构建虚拟学术 社区参与行为的模型。【结果/结论】根据编码结果显示,用户在虚拟学术社区参与行为总共可以分为问候欢迎、调 节规范、协助、欣赏、同情、抱怨、庆祝和交际8种类型,不同等级的用户的参与行为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实际参与过 程当中应当强化每种用户的角色,为虚拟学术社区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助力。【创新/局限】虽然数据来源较为单 一,但是本文将扎根理论引入虚拟学术社区的研究中,完善了该情境下用户参与行为的分类体系,对现有研究成果 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3.
张洁梅  马悦杰 《科研管理》2021,42(3):139-149
虚拟社区用户忠诚对于虚拟社区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尤为重要。本研究以知识分享行为(知识共享数量和质量)为中介变量,探讨社会资本(信任、社会联结性、共同愿景)和外部动机(互惠动机、声誉动机)对社区忠诚的作用机理,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信任和外部动机通过知识共享数量和质量对社区忠诚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联结性仅通过知识共享数量对社区忠诚有显著影响;信任和外部动机对知识共享数量和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联结性仅显著影响知识共享数量,而共同愿景对知识共享数量和质量均无显著影响;知识共享行为对社区忠诚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知识共享质量对社区忠诚的影响更显著。该结论为企业重视虚拟社区用户知识分享行为从而吸引和留住虚拟社区用户提供了决策支持,为企业更好的运营虚拟社区并利用虚拟社区获得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虚拟学术社区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学习交流与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在线科研合作已日益流行,本文对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动机的演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对促进虚拟学术社区的科研合作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小木虫虚拟学术社区为例,依据扎根理论,对小木虫虚拟学术社区进行数据采集,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0对其进行开放性、主轴和选择性编码,并据此构建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合作动机演变模型。【结果/结论】结果显示,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合作动机包括声誉动机、互惠动机、功利动机、利他动机、自我实现动机、社交动机、享乐动机、探索动机、自我展示动机和用户认知动机10种。科研人员初始合作动机主要是功利动机,而科研人员持续合作动机在初始动机基础上,增加了自我实现动机和利他动机。  相似文献   

15.
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已有研究中社会认知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视角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从知识共享主体间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将学术社区的知识共享行为分为3种:单纯浏览、发帖(发起话题)、回帖(参与讨论),构建学术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对模型进行了验证与分析。并对学术社区的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楠  陈详详  陈劲 《科学学研究》2019,37(6):1071-1078
通过设置虚拟社区奖励鼓励用户分享知识,已成为众多社区促进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的重要措施。社区奖励对知识共享的影响问题已经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但其效果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划分为隐性知识共享和显性知识共享两种类型,探讨了虚拟社区奖励对两类知识共享行为的相对影响及其对隐性知识共享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虚拟社区奖励能够显著促进用户的显性知识共享,而与隐性知识共享存在倒U型的曲线关系;愉悦感和自我效能感在虚拟社区奖励与隐性知识共享之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该研究结论不仅加深了对虚拟社区奖励对知识共享行为影响的理解,并且探索了虚拟社区奖励对隐性知识共享的作用机制,对社区合理设计虚拟社区奖励以促进用户的知识共享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从用户感知视角,探究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关键影响因素,有助于推动虚拟环境下的知识分享行为。[方法/过程]基于UTAUT模型,构建了一个包含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和感知知识优势的综合效应模型,基于352份有效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回归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结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正向影响知识共享意愿,并进而影响共享行为;便利条件正向影响知识共享行为;除自我身份与共享意愿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外,感知知识优势调节各变量与知识共享意愿、共享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升知识分享的绩效预期和努力期望,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效能感以及保持成员间适度的知识势差有助于提升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  相似文献   

18.
郭洋  谭春辉  王仪雯 《现代情报》2021,40(12):55-63
[目的/意义] 虚拟学术社区开始成为科研合作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对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行为的博弈分析,有利于维系与推动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关系的形成。[方法/过程] 基于理性人假设,从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团体和科研合作个体两个主体出发,构建KMRW声誉模型分析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合作策略选择与稳定性,并引入贴现因子、激励因子、惩罚因子,进一步对科研合作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中,声誉会对科研合作个体的行为产生明显影响,而贴现因子、激励因子和惩罚因子的存在使得科研合作个体的声誉价值增加,促使形成的虚拟科研合作团体达到均衡状态,并据此提出促进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旨在为促进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为厘清多理论下科研合作影响因素,以虚拟学术社区367份有效问卷为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虚拟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结论]在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中,社区信任起主导作用;个体层面因素包括个体基本特征、个体心理感知和个体预期三个维度,影响程度均与群体交互因素相当。提出建立并完善虚拟学术社区管理规范和信任机制,构建并完善虚拟学术社区版块,完善虚拟学术社区激励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