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陈淑平 《现代情报》2018,38(4):71-76
机构h2指数能够定量的计算出机构所拥有的高水平科研人员规模,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机构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具有简单、直观、可视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方法/过程]本文结合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对机构h2指数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首先,同机构科研人员合作署名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机构h2数值;其次,不同机构所拥有的高水平科研人员数量有可能相同,但被引次数和高被引文章数量可能存在较大差距;另外,机构h2指数将拥有单篇高被引但发文少或个人h指数不高的作者排除在外,忽略了单篇高被引论文和作者对机构学术影响力的贡献。[结果/结论]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h2指数进行修正,并进一步以机构h2n指数为基础,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一种机构学术影响力的综合评价指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为充分利用学者已有研究成果,实现对学者客观科学的评价。[方法/过程]针对h指数存在的忽略高被引论文、只考虑h核内论文未考虑h核外论文、忽略合著者对科研成果贡献的差异以及存在精确注水等问题,提出综合考虑学者学术影响力和学者活跃度的hμ指数。该指数用基尼系数和篇均被引量处理h核内外学术论文被引量以度量学者学术影响力;在学者活跃度部分,基于布拉德福分区理论实现学者的分级评定,并通过学者既定时间窗内的学者发文量与同区学者平均发文量之比实现学者活跃度度量。[结果/结论]抽取情报学领域相关学者验证了上述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从图书馆的发文数量、被引次数、h指数、g指数、R指数及标准化(h,g,R)指数角度,结合<中国引文数据库>对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研究.同时通过计算图书馆各作者h指数,研究了图书馆作者群体学术影响力对图书馆整体影响力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h指数兼顾了传统的发文数量和被引次数;标准化(h,g,R)指数对其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比单一指标更加公正合理;具有高的h指数的图书馆,高的h指数作者对图书馆整体影响力贡献比较大,对低h指数的作者群而言,仍然有一部分作者单篇被引次数很高,这部分作者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学术影响力;如果只依靠单篇文章被引次数的静态增加而发文数量并不增长来提高图书馆的学术影响力,并不利于图书馆学术研究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期刊h指数的基础上,着重构建了动态h型指数和时间活跃h型指数,利用中国引文数据库,从平均年代影响力和影响力的活跃性两个角度,对科学学类核心期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种指标体现了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的时间效应,反映出期刊刊载论文的深度及新颖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1998-2007年的CSSCI引文数据为基础,筛选出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2006年度h指数大于等于10的研究者,对这些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学者的低被引论文进行统计分析,试图从中找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国内h指数和h型指数研究文献综述与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国内外期刊数据库检索到国内学者或机构发表的以h指数和h型指数为主题的论文,从形式特征、内容特征和论文参考文献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研究的现状和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构建复合h指数和动态h指数,以《中国引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我国39所“985”高校图书馆的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研究,揭示了高校图书馆学术影响力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8.
h指数对科研成果评价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作明  邓昱 《现代情报》2011,31(9):44-46
h指数作为一个科研评价的新指标,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h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传统的文献学指标在科研人员成果评价中的局限性,能够同时对论文产出力和引文影响力进行测量,提高科研成果评价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公平性,在鉴定科研成果时也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h指数计算中合著论文可能的影响,在前人的hI指数以及带权被引和W指数基础上,给出基于h核心的被引次数分权类h指数——hAW、hAW/h和hR,分别可测度构建于学者本人校正贡献的学术影响力,衡量学者校正贡献在h核心中的比重以及弥补hAW指数存在的同值缺陷,并讨论了这些指标的理论性质和实证特点。  相似文献   

10.
采用期刊和图书数据库统计了中国图书情报学领域50位学者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数及其被引数据,对增加图书引用数据与其学术绩效h指数进行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综合h指数和论文h指数既高度相关又显著差异,综合h指数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评价科研绩效。  相似文献   

11.
以“ISI Highly Cited.com”数据库中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领域中部分科学家为样本,从纵向和横断的角度对该领域高被引科学家h指数进行统计,对h指数的历时性和共时性进行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高被引科学家在研究生涯内h指数有线性成长规律;当高被引科学家不再发表论文后,h指数仍在5-8年期呈现对数型成长;以10年期划分的中年组、中老年组和老年组高被引科学家的h指数平均值以等差10依次递增。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h指数、特征因子等评价学术影响力的引文分析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选取《JCR2009年版》中心脏与心血管系统学科下的93种期刊为样本,基于相同的计量对象(2007-2008年的期刊载文),对其影响因子、h指数、相对h指数和特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对期刊规模的依赖性以及具体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影响因子相比,h指数与特征因子的相关性更强,且特征因子对期刊规模的依赖性更强;而影响因子和特征因子的相关性在同一学科内部体现的更为显著;相对h指数与影响因子之间呈现出强烈的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基于h指数及其衍生指数的高校学术影响力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萍 《情报杂志》2012,31(8):103-108
通过Web of Science,利用2001-2010年我国“985工程”第一期34所高校所发表的论文及其被引数据,根据相关指数的定义,分别统计计算出各院校的h指数及其G指数、W指数、A指教、H(2)指教、R指数和论文总数,从不同角度全面综合评价高校学术水平,结果表明,h指数及其5个衍生指数在进行高校学术评价方面是有效且一致的,并分别求得它们之间的回归系数.井对它们的综合排名与各项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指数排名与综合排名的相关性要高于SCI收录数排名.因此,为了提高灵敏度和区分度,应结合各项指数评价高校学术水平,从而为综合评价高校学术实力和高校评估教师科研能力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燕萍 《现代情报》2012,32(7):92-97
通过《中国引文库》,利用2001-2010年我国"985工程"第一期34所高校所发表的论文及其被引数据,根据相关指数的定义,分别统计计算出各院校的h指数及其G指数、W指数、A指数、H(2)指数、R指数、标准化指数 (h,G,W,H(2),R,A)i 和年代增长速率hy,从不同角度全面综合评价高校学术水平,结果表明,h指数、G指数、W指数和H(2)指数区分度小、灵敏度低,因此应该结合A指数、R指数与标准化指数和hy进一步区分开,为综合评价高校科研能力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引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中文核心期刊《情报杂志》2008-2012年刊载的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及引文分析方法,从被引量、引文量、h指数、即年指数、影响因子等方面,对《情报杂志》的质量及学术影响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旨在为学者影响力评价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阐述Ypc_EM类指数和EMM类指数的原理,利用现有相对成熟的理论及公式进行整合,构造出新的Ypc_EMM指数和Ypc_EMM′指数,并以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SCI引用TOP70研究人员为研究对象,对Ypc_EMM指数和Ypc_EMM′指数的区分性、稳定性和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Ypc_EMM指数和Ypc_EMM′指数的区分能力强于Ypc_EM指数和Ypc_EM′指数,且名次变化明显;Ypc_EM指数、Ypc_EM′指数、Ypc_EMM指数、Ypc_EMM′指数四者与h指数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改进后的Ypc_EMM指数和Ypc_EMM′指数对学者影响力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相似文献   

17.
2005年,Hirsch 提出了用h指数作为评价科学家科研绩效的新指标.Braun等人将其扩展为期刊h指数.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对2006-2009年h指数在期刊评价应用研究领域被CNKI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论文进行分析,揭示出h指数期刊评价应用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h指数在科研评价中的缺陷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指数作为一个科研评价的新指标,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对我国图书情报领域9名学者被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探讨了h指数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改进方法.通过实例验证,该方法能够提高h指数科研评价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19.
h指数研究及应用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指数的改进和应用两个角度阐述了h指数的研究和发展现状,总结了用h指数进行实证分析的步骤,指出h指数今后可能的研究和应用重点,以期为h指数的继续发展和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