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题名称:《当代中小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类别:北京市重点学科分类:德育课题承担人: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局侯守峰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8号100010从德育切入,以“尊重”作为基础道德研究的起点,研究如何提升人的地位和生命的质量,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寻找传统教育与现代道德的最佳结合点,思考东西方文化的融汇点,探索实施尊重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一、探讨尊重教育的基本内容1.尊重教育是指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个性,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相互…  相似文献   

2.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是北京市首批重点建设的普通高中示范校。学校本着“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打好学生的发展基础”的教育理念,坚持“尊重学生自主,倡导人文教育,重视环境熏陶,强调道德实践”的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3.
1994年,北京市东城区首次提出了“基础道德”,并以“尊重”为突破口,在“尊重”这一基本道德价值的基础上探讨与之相关的道德标准,及体现尊重人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为深化尊重教育的研究,在“十五”期间,我们将着眼人格素质,用尊重的理念反思习惯,以促进创新型人格的广泛形成作为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朱军  王悦 《人民教育》2023,(20):71-73
<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强调“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开展实践活动,是由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所决定的。学生只有在真实情境、现实空间、活动情境中学习,才能真正获得素养和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5.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的另一重含义,是强调人的目的性,强调教育应该成为促进人的发展的工具。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传统意义的学生,也包括教师,包括一切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强调人的目的性,强调教育应该为人的个性发展服务,并不会同我们倡导的集体主义的道德价值取向发生冲突。因为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对每个集体成员、每个学生的尊重,正是对人的集体、人类全体尊重的基础;对每个集体成员,每个学生利益的保护,也是对人的集体、人类全体根本利益保护的前提。世界上没有无视个体利益的集体,也没有完全脱离个体存在的社会存在,所…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行动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其核心的理念是:(1)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2)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相结合;(3)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在研究和工作中相互协作。教师的行动研究使得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够以“研究的实践者”的形式联系在一起,研究的起点是对自身实践的不满和反思,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7.
《尊重·基础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是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它首次提出“基础道德”教育的观点,并把“尊重”作为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点,旨在从道德的基础性方面探讨德育的实效性。课题研究历时7年,在中小学、幼儿园干部教师及学生家长中引起很大反响,并于1999年召开了全国研讨会,2001年通过专家鉴定,被认为“研究成果达到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在“九五”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将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为“着眼人格素质,实施‘尊重’教育———深化基础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现已被中国教育学会立项为“十五”科研规划课题。本刊自1996年开始一直陆续报道课题的研究成果,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从本期开始,我们在《育人经纬》栏目中设《着眼人格素质,实施“尊重”教育专栏》,将继续追踪课题的研究动态,及时报道课题的研究成果,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但对何为“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不同的教育家却有不同的标准。在当今时代,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最基本的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1)拥有道德观念;(2)具有道德能力;(3)言行一致;(4)尊重道德多元化;(5)终身德育。对于怎样培养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要确立两个理念:(1)教师自身要树立道德楷模;(2)参与性德育。  相似文献   

9.
2003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提出了体验式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和“调查”等活动,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课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所谓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小学德育“选择一养成”模式,即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尊重学生道德生活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教会自主选择、引导主动养成为特征,以培养学生现代公民基础素养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新模式。 主要特征: 在目标内容上,变教会顺从为教会选择,养成基础性公民素养;变目标高远空虚为贴近儿童生活,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变统一要求为分层要求,因材施教。 在方式方法上,变重结论灌输说教为重视启发学生主动分析、判断和选择,能动地参与品德形成全过程;变简单防范限制为引导学生在开放的道德生活情境中自主选择和养成;变包办代替为指…  相似文献   

11.
插柳不叫春知道──语文教学“德能同行·和谐发展”研讨尝试武威蚂蝗小学徐永盛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或品格)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或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赫尔巴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12.
董琼 《学语文》2006,(5):16-16
何谓“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1)认为学生是素质的承担者与体现者,强调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要求教育者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2)提高全体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不得遗漏一个学生,也不允许对各种素质采取重此轻彼的态度,各层次素质无优劣、好坏之分,都必须加以培养和提高;(3)要求教育者必须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3.
[内容提要]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实用”是其培养的核心目标,强调既要有过硬的应用技能,也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道德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实践,因此道德教育也就必然与社会环境有着割不断的联系。然而在具体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道德理论教育频频与社会环境不相吻合,使得高职学生发现课堂的理论内容与社会实践不能很好的兼容,导致高职学生对于德育课程持有较大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要求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因此,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严肃和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然而,在“一切为了应试”的课堂上,漠视生命、扼杀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教师以“为学生的将来负责”等美丽的借口。从事着极不道德的教育教学。每念及此,不寒而栗。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江苏省邗江中学即提出并开始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道德课堂”。这一开创性的研究和探索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教育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构建有生命的道德课堂?怎样让生命在“道德课堂”里放飞?在“本期关注”中。我们以较大的篇幅,推出了一组文章,其中有江苏省邗江中学对道德课堂的系统思考及专家的评点;有省内部分理论工作者与邗江中学师生的互动对话;有邗中教师如何在教室、校园、社会等层面打造道德课堂的思考和做法;还有他们对“道德课堂”探索和实践历程的回眸。我们希望通过集中发表省邗中“道德课堂”的研究成果,能够引发广大读者的关注、思考,从而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估、考核的法规性文件。《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的20%”,“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强调要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成分,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评价中,强调了对学生行为表现和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通过评价,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包括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两种主…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必须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道德教育之所以应该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因为只有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在学生的现实遭遇中,在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才真正蕴藏着宝贵的教育时机,才能够真正开掘出学生道德人格生成与确立的源头活水。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需要的尊重,对学生独特性的尊重,对学生当下生活的尊重;意味着对学生道德主体性发展的关注和强调。  相似文献   

18.
“尊重的教育”作为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一直以来被广为提倡。尊重作为人性之需和伦理准则,是学校德育的应有之义。在当前社会道德风气滑坡、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频发、学校德育工作不利的背景下,“尊重的德育”的理念理应被关注并给予理性思考。“尊重的德育”从目标追求上看强调要把道德价值、德育地位和人的尊严高高挺起,并要从尊重道德、尊重德育和尊重学生三方面去认真践行。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很多人认识到通过课程和课堂去发展价值和提升品格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课程开发和传授是品格建造活动”,“德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每门学科的一部分”。美国的教育者提出课程计划者在编写课程时,教师在教授每一门课时,都要注意以下5个基本要素:(1)怎样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程的道德维度中;(2)怎样引导学生深切地考虑道德原则;(3)怎样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历史事件的精神道德层面,怎样去分析和讨论它;(4)怎样让学生领会故事的寓意,并让他们明白怎样把它运用到他们的生活中;(5)怎样在学生中构建道德研讨的技巧,而不仅仅是随便的争论。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个性化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论语》为主要依据,着重探讨了孔子的个性化教育思想。它包括四个方面,即“有教无类”,注意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为仁由己”,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而不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