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四娟 《学周刊C版》2011,(3):111-112
【背景】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教师按照教案滴水不漏地开始授课,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然后在听课老师的一片掌声中,师生完美无缺地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情景.我们不禁要反思:在这些所谓"精彩""优秀"的课堂上,学生独特个性的思维火花在哪里闪现?语文教学独具魅力、体现人文关怀的美在哪里闪现?  相似文献   

2.
汤青 《现代教学》2007,(1):56-58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注重记录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发挥。在新课程理念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关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堂上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听课时应注重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通过学生学习方法的变化了解教师教学理念的变化。另外,听课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们要边听课边思考:如果这节课由我来上,应该怎样处理教材?哪些环节的处理可能会更好?  相似文献   

3.
王金良 《考试周刊》2010,(28):85-86
每天的教学工作虽然琐碎、重复.但教师仍要静下心来,慢慢咀嚼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否贴近学生实际?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是最合理?还有什么方式是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细节的处理.是否符合课程改革理念?今天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为什么会发生,自己处理得是否恰当?个别教学精彩片段.为什么那么精彩.是预先设计好的还是拜赐于突如其来的灵感,这有什么启发?  相似文献   

4.
周萍 《湖南教育》2001,(9):19-19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没有问,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随便说。教师讲的课只允许相信,不允许怀疑;只允许接受,不允许异议。教师主宰一切,包揽一切,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失去学习的主动性,由学习的主人沦为知识的奴隶。我们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要让学生冲破思想牢笼,做到不唯书本是从、不唯教参是从、不唯师长是从。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提倡教学民主,营造良好的课堂空间。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有的教师则一味追求课堂上学生感官的刺激,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一味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花俏等教学过程表面上的“唯美主义”。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或观摩课,更是让人觉得如此。一些教师却说,这是新理念的课堂,司我心存疑虑:这样的课堂能高效吗?那么怎样才算是一节高效的课呢?本文就高中数学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下课后,许多教师总爱这样问自己:“这节课中,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节课我上得成功吗?”却鲜有教师这样自省:“这节课上,我的学生快乐吗?他们在课中享受到了什么?我自己得到了享受吗?”两种不同的反思角度.折射出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学生观。赞可夫说过:“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才能和禀赋。”然而,当我们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却分明看到了以下令人深思的镜头。  相似文献   

7.
fangzil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很多数学教师在进入新课程后困惑的问题。fangzil老师在“买铅笔”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的“六急”。也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难题:一是课堂探究如何安排教学时间?二是算法多样化如何引导学生?三是课堂中如何顾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三个难题引出教师的矛盾心理: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地探索问题,又担心教学时间的不允许;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现数学思维方法的多样性,又担心教学如一盘散沙无法控制;既要尊重学生自我建构的选择,又担心学生两极分化的加速。  相似文献   

8.
在数学复习课上我们常尽可能多的讲练题目,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完全听懂了,但课下再做类似的题目却仍然有学生不会.复习课上讲练了这么多题目,效率何在?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函数的值域又是一个难点,在高二会考复习函数这一章节时,笔者就一直在想,如何授课,才能使效率最高呢?新的课改理论倡导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教师的“开放式”教学意识,在这两种理论下,这节复习课,笔者决定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9.
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课学生愿意听?在课堂上学生应该如何听课效果才高呢?觉得自己的课不错,为什么专家却说还有问题?而教育管理者和教育专家往往会有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努力去研究了,为什么教师不满意?学生也不满意?本文就这些问题谈谈几点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0.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掌握具体教学要求。课堂上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教师只有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才能采取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做到胸有通盘。学生只有了解课堂具体的教学要求.才能发挥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应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为实现其目标对学生提出的具体要求向学生交代清楚.引起学生对新课程的重视和注意。我在上哲学基础常识介绍课时,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对学生提出了如下几点要求:  相似文献   

11.
教学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现象 ,一切的教学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之下 ,复杂的、高密度的、形式多样的沟通和合作。教学过程则是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是它的中心环节 ,是主阵地 ,教师在课堂上有效调控学生的思维活动 ,师生之间在融洽的氛围中 ,思维发生碰撞与互动 ,从而使学生自然的将知识链接到自己的“知识链”中去 ,同时更好地促进和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这正是人才发展的目标 ,也是我们教师始终驾驭教学的方向。在化学课堂上 ,学生常常会由于知识理解不透彻 ,而甘愿充当“配角”或“看客” ,回避课堂上…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都是根据自身的主观愿望而设计的。很少考虑到学情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只能遵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亦步亦趋,由于教师只考虑了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怎样学,所以当学生向教师“挑战”时,教师便显得急促不安,生怕学生扰乱了自己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序,面对突然出现的学生质疑,教师如何机智地走出尴尬之境,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以下借助笔者一道几何题的教学谈谈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3.
黄鹏 《湖北教育》2006,(1):62-62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完全按照事先预设的教学模式去教学,那课堂就成了一部“表演剧”。其实,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即使教师课前准备非常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情况。所有这一切,都时刻在挑战教师的智慧,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地调整自己  相似文献   

14.
丁娟 《南昌教育》2006,(5):26-26
埃克斯利曾经说过:“凡是课堂上绝大部分的活动是由学生而不是由教师进行的课,则是最成功的课。”笔者在二十多年的小语课堂教学研究工作中,也深深体会到教师是否“以人为本”,是否愿意为课堂活动的“主人”——学生服务,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来完成课堂上绝大部分活动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的途径,养成创新的习惯。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呢?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能上得有趣呢?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我们经常在报刊杂志和公开课的课堂上看到或听到这样的出现了意外的课例,即当教师按照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中,突然一位学生提出了教师没有预先想到的问题,或学生回答问题时说出的答案教师也没有预见到,于是教师改弦易辙,放弃了原来的方案,以学生类似“奇谈怪论“的问题或者回答为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预先设计好各种教学环节,各环节又有若干问题,教师引导着孩子一步步实施教案上的内容,引着孩子往预先设计好的一个个“圈套”钻。表面上看也确实是很到位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完全是被动地“依样画葫芦”式地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无从谈起,网络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把课堂的时间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都有自己的发现,有发展自己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8.
我校每学期都要开展"同课教学比赛"活动,其中四年级组三位教师同上了《特殊的葬礼》一课,课堂上三种不同的效果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索。三位教师在课前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准备,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都渗透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这三节课都博得了听课教师热烈的掌声。掌声之后,静下心来,在细细的咀嚼中,我发现这三节课蕴涵着三种不同的味道,体现出三种不同的"课观"。  相似文献   

19.
最近在乡镇中学听了十几节课,有一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了在课堂上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都设计了“小组讨论交流”这一教学环节。可一到讨论时,学生常常默默地低头看书,回答时千人一口,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很难出现愉悦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我们的课堂讨论为何“冷场”呢?这令人尴尬的沉默背后隐藏着什么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学设计则体现了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思路.一般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力求详尽,自认为考虑到了方方面面.而在实施新课程以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也常常出乎教师的意料,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总是不能如愿进行下去.因为学生是“活”的,他们不可能正好按照教师的思路安排思考问题,不是打乱了教师的设计安排,就是常常会把新知识提前说了出来,使得教师的种种预设失效.面对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差距,教师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