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弭璐 《中国传媒科技》2013,(14):150-152
中国电视纪录片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辉煌之后,逐渐走向下坡路,纪录片栏目相继被撤销。但是随着中国电视纪录片产业的发展,《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China瓷》等一大批优秀的电视纪录大片相继涌现,打开了海内外市场。这标志着中国电视纪录片已然进入了大片时代。  相似文献   

2.
殷亮 《新闻通讯》2011,(11):41-43
作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像记录方式,纪录片以镜头语言,对中国社会进行独特的挖掘与再现,审视身边的生活和时代的变迁.让受众重新认识和体察自我。但是,无论是曾经很受追捧的《生活空间》,还是后来转换门庭的《社会纪录》、《纪事》,一个典型的纪录片电视栏目,其生存状况并不乐观。同样,因为涉及到发行渠道和观影习惯.2009年中国电影市场所取得的60亿元票房.也并不包括纪录片在内。  相似文献   

3.
《舌尖上的中国》的迅速走红带动了中国纪录片热,《在爱中告别》在众多的国产纪录片中脱颖而出,这是一部反映临终关怀的纪录片,其成功有自身独特之处。文章以该部纪录片为例探讨中国国产纪录片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余智红 《新闻传播》2010,(6):102-102
一、纪录片兴衰之路在中国人的心中,纪录片并不陌生。随着上个世纪《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龙脊》等一批优秀纪录片创下的收视狂潮,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纪录片栏目的昙花一现和前仆后继,中国的纪录片成长之路也越来越迷茫。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以《故宫》《大国崛起》《森林之歌》《美丽中国》为代表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给中国纪录片带来了复苏的迹象。然而,在复苏的背后,中国纪录片的整体发展仍然深陷困境,特别是在纪录片频道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节目匮乏、收视率低下、广告收入不佳、频道经营困难等现实问题仍然存  相似文献   

6.
传媒数字     
《现代视听》2013,(4):2-3
中国纪录片市场总收入四年间接近翻两番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在京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3》显示,2012年中国纪录片产业开始发力,市场四年间接近翻两番,中国纪录片正在走出"低端制作与无效传播"的恶性循环。据课题组不完全统计,2012年中国纪录片首播总量为17500小时左右,市场总投资约为13亿元,总收入超过15亿元。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激活市场、建立行业标准上发挥了驱动作用。中国纪录片成功以市场方式实现国际传播,如《春晚》《舌尖上的中国》  相似文献   

7.
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和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联合组成的中国纪录片战略发展研究课题组对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发布了《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本文摘发了该报告关于纪录片市场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出,纪录片制播分离继续推进,电视台进一步明确了播出平台的身份,社会资金介入纪录片制作,市场对于纪录片...  相似文献   

8.
周军 《声屏世界》2011,(10):43-44
近几年来.生态科学的不断发展促进生态观念的广泛传播,现代生态意识逐渐渗透到文化研究和影视文艺创作领域中。在纪录片创作领域,纪录片创作者以生态科学为理论背景,以生态学眼光聚焦自然生态。在与生态的对话中积极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谱写了一曲曲中国生态的咏叹调。纵观我国生态类纪录片,不论是《回家》《袁扁的鹭鸶》《抚仙湖》,还是《森林之歌》《水问》,  相似文献   

9.
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和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联合组成的中国纪录片战略发展研究课题组对于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发布了《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本文摘发了该报告关于纪录片市场的论述。课题由张同道教授与胡智锋教授主持,于岩、李敏、牛小游、戴清等参与了本文的调研。  相似文献   

10.
李景春 《记者摇篮》2004,(12):30-30
大型纪录片《望长城》的横空出世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该片所奉行的客观纪实的手法打破了此前我国纪录片创作的沉闷格局.以后,纪实手法在中国纪录片界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效仿。同时.随着客观纪实手法的广泛流行,人们对它的模糊认识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彰显.因此对纪录片创作也带来了明显伤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早期.纪实手法被许多人“简单等同于长时间跟拍.  相似文献   

11.
内容产业     
《视听界》2014,(4):10-10
江苏广电总台纪录片《中国大运河》亮相央视 为配合中国大运河的申遗工作,江苏省委宣传部和江苏广电总台联合出品了八集纪录片《中国大运河》,江苏广电总台纪录片创作中心承担了该片的创作摄制任务。  相似文献   

12.
孙浩  叶小源 《东南传播》2021,(11):136-138
近年来,国产美食题材纪录片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作品的影响下,已经寻找到了新的叙事方式与传播模式.《早餐中国》《寻味顺德》《新疆味道》《舌尖上的重庆》等美食题材纪录片开始从地域特色、餐饮类型等方面分散发力,开启了美食题材纪录片的新纪元.在当下"群雄割据"的美食题材纪录片中,一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纪录片《人生一串》从众多美食纪录片中脱颖而出,以小众化另类视角阐释了我国美食纪录片的多样性.本文以地域空间的建构、多重维度的用户参与、工匠精神的体现三个方面,从怀旧的视角对纪录片《人生一串》的艺术表达与叙事特征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电视在我国确立了第一传媒的地位,电视纪录片数量日益增多。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了相当数量的各类纪录片,如风光文化片——《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黄河》、《望长城》等;政治人物传记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有着强烈政论色彩的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祖国不会忘记》.《中华之剑》.《中  相似文献   

14.
刘存宽 《视听界》2012,(4):58-60
纪录片以其纪实属性所固有的穿透力、震撼力,受到观众的欢迎,像《大国崛起》、《故宫》、《敦煌》、《天启》、《大秦岭》、《我决定爱你》、《生命》、《美丽中国》等。《舌尖上的中国》更是让无数人守在电视机前享受“夜宴”,引发全民纪录片热潮。考察优秀纪录片可见,叙事技巧的创新为纪录片赢得受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讲中国故事、服务于当下中国的时代要求下,众多主旋律的纪录片作品被创作出来,《航拍中国》便是其中一部.作为由中央电视台投资制作的以航拍为唯一拍摄手法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上映之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文章从《航拍中国》的创作出发,分析了作品的时代意义以及其在纪录片方法领域的探索,由此指出作品对当下纪录片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正>2004年中国纪录片创作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动向。继引进法国纪录片《与鸟同飞》在影院上映后,田壮壮的《茶马古道》也在影院上映, 这是中国电影院线第一次纪录片的商业性运作试探。2004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推出《东方全纪录》栏目,称这是一档深度纪录中国地理和人文风貌的大型系列纪录片,有的媒体称此举标志着2004是“中国纪录片狂欢之年”。《东方全纪录》系列纪录片由  相似文献   

17.
仝晓明 《传媒》2015,(17):42-43
2014年, "中国梦"纪录片阵容强大,《中国梦·中国路》《追梦在路上》和《百年潮·中国梦》等许多优秀作品面世,真人秀元素的融入,全媒体平台的传播,拉开了"中国梦"纪录片的发展大幕.2015年, "中国梦"纪录片继续发力,《1937南京记忆》、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等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作品相继面世,为"中国梦"的实现助添能量.  相似文献   

18.
10年前DV进入中国民间,同纪录片独立制作人相结合,从此民间纪录片创作进入了一个DV主导的新时期。DV纪录片对纪录片的发展功不可没。当年达到颠峰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由于外界和自身的众多原因,开始走下坡路,但DV纪录片延缓了纪录片整体下滑的势头。民间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创作者和DV作品。像吴文光的《江湖》,杨荔娜的《老头》,蒋志的《食指》,朱传明的《北京弹匠》,王兵的《铁西区》等等;而且在2001、2002年前后,社会上还一度出现DV热。可以说,DV“横空出世”的那几年,纪录片并没有真正陷入低谷。这几年,纪录片在低谷中徘徊,DV纪录…  相似文献   

19.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和《舌尖上的中国》一样,都有非常高的收视率,这与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一解说词是分不开的。解说词增强了人们对于纪录片内容的理解,同时解说词又增强了纪录片自身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纪录片运动”和“电视纪录片运动”在我国的兴起,涌现了很多优秀的纪录片。《望长城》、《沙与海》、《藏北人家》、《壁画后面的故事》、《龙脊》、《流浪北京》、《江湖》等等问世之后,中国曾经一度掀起了一股纪录片热,不少频道设了纪录片栏目,不少台设了纪录片工作室。然而,好景不长,在进入新世纪以后,纪录片失去了昔日的辉煌。问题出在哪里呢?Discovery亚洲电视网制作总监维克兰·夏纳(BIKRAMCHANNA)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中国纪录片在拍摄的角度、描写人物感情和细节表达上都有独到之处,但往往是思想性强,故事性弱,节奏缓慢,因而观赏性比较差,很难迅速吸引观众,也就难以进入世界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