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往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恩选集》第一卷第32页),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抓住了生产和需要这一对范畴来说明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的。需要引起生产,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人类本身的存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曾明确地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  相似文献   

3.
论物质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利益和需要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具有多方面的需要。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延续后代,首先就有创造和享用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此外,人还有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需要,学习科  相似文献   

4.
需要是激励的源泉。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我们应当首先确定一切人类生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  相似文献   

5.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人类社会活动时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强调人类需要的基础作用。在二人合著的、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标志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他们就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①恩格斯晚年,他在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仍然肯定了需要在人类社会中的…  相似文献   

6.
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而且它们是人类生存和一切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前提。其中作为前提需要,排列在最前头的“衣”,就是文化人类学中所谓的衣服形态。衣服模式的传播、衣服形态的沿革、衣服观念的民族特征,在文化人类学的意义上,无不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思想价值观念和社会审美  相似文献   

7.
生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级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多变的过程,因而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种的。各种动力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但在多种动力之中,生产斗争是根本性的动力,它体现如下:(一)生产斗争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类是从劳动开始的,有了劳动便开始有了人类。没有生产劳动便不可能有人类,也不可能有人类社会。一旦停止了生产劳动,人类和人类社会就会消失。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表明,它既是阶级斗争史,又是生产斗争史。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依赖生产斗争,以生产斗争为前提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明确地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二)生产斗争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唯一手段,是发展精神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后勤工作既有同生产力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因此,它是两重性的统一体。正确认识后勤工作的双重性,对于构筑后勤管理新体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曾经讲:“我们首先应该确定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也是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  相似文献   

9.
"生命"是神圣的字眼,是一种真正令人敬畏的神圣。因为她是一切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切活动的最终归属和目的。马克思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类创造的历史也就是一个不断上升的开放生命、完善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社会活动史。  相似文献   

10.
从唯物史观和认识论相统一的高度,深入研究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和内在要求,有助于增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自觉性和行动自觉性。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树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同时共产党人又了解生产物质生活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群众是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具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共产党人坚持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落脚点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尊重和热爱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服务于人民。  相似文献   

11.
许青云 《河南教育》2011,(10):24-25
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教育就是服务。”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就是要使教育在制度、目标、措施与方法层面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真正做到“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能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他们提供最合适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  相似文献   

12.
党的群众路线是做好职教工作的主线,抓住这根主线,职教工作就能干出应有的成绩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在工会一切工作包括职教工作中,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下面是自己的一点认识,请大家指正。一、工会职教工作丝毫离不开群众路线首先,“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就是要求我们职教工作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具体地说,第一,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工会的职教工作从根本上说,只有牢固树立这一观点,深刻理解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是两个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要全心全意依靠…  相似文献   

13.
阿累尼乌斯说过一句名言:“一切自然科学知识都是从实际生活需要中得出来的。”反过来就是说.学习就是为了生活服务。大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掌握科学知识.了解学习的意义.具备认知环境重要的概念.培养高尚的职业情操.以备将来走向社会,为时代的前进和科学的发展尽己所能.本文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艺术的、科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企业的薪酬管理工作,在企业的管理体系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讲,薪酬管理要达到三个目的:第一,能够保证员工的正常的生活,也就是基本生活的需要;第二,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就是激励效果;第三,保证企业的利润增长,也就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凌 《中学文科》2007,(5):34-35
所谓“以生为本”,一般来说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16.
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把获得的知识加以应用。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都是以其有用性为前提的。但对于历史知识是否有用?人们往往信疑参半,或抽象肯定,具体否定,或口头上肯定,实际上否定,之所以如此,完全在于历史这门学科的有用性有着自己的特点,有着与其他学科的有用性不同的表现形式。那么,历史知识的有用性表现在哪里?又是怎样表现的呢?第一,有用的就是人们所需要的。历史有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首先,应该说历史学科是一门修身课。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给予学生日后生活所必需的一定范围的知识和能力。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各种各样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之间需要有  相似文献   

1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谈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性时强调了如下两点:第一,“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但中国实际错综复杂、千头万绪,而且呈现为一个浑沌的表象.要认清它仅仅靠罗列现象是不行的,需要借助于理论抽象,作出科学分析。要对中国的实际作出科学分析,首先需要回答我国社会现时所处的发展阶段。第二,“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  相似文献   

18.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学习它.就是要让历史为我们所用。历史包含前人的一切失败和成功经历,注意总结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与当今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历史在现实中发挥参谋、借鉴作用,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高目标。下面,就初中历史课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谈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现在已是网络社会信息化时代,大家都更知道家庭教育重要了。首先是如今进入少子时代,独生子女了,一般家庭都是四二一结构,孩子是少了,但期望更高了: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个孩子,一切的一切为了一个孩子的一切,一个孩子独自承担了以往几个孩子共同承担的期望。其次是父母进入忙人时代,现在社会处于特快加急提速状态,年轻父母工作忙生活忙甚至休闲也忙。于是父母非常重视家教,  相似文献   

20.
第一步:辨析词语。辨析词语是造句训练的前提。造句前.指导学生借助词典.联系例句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意思、作用和适用范围。能够使学生准确地把握词语。词语把握得越准确,造句就越贴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