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中学历史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水平较低,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中学历史教师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在历史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历史材料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即通过历史教学引导中学生根据已有的历史知识对某些历史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评价,或者对史学界尚有争议的结论进行论证,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具有独立见解的能力。具体地说,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增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实效。一、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任重道远。从事创新教育的教师一般应具备以下素质:1.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中学历史教师要从成为复合型教师…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呢?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加强学法指导,在进行学法指导时注意紧扣教材、注意过程、教师示范,要求学生掌握和应用高效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4.
提高邓小平理论教学效果,必须把握五个“结合点”:邓小平理论教学要与历史教育紧密结合,与其光辉人生历程紧密结合,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以及新时期的的创新理论紧密结合,与鲜活实践尤其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与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高校本科“历史教学论”课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少教师讲课时只侧重理论讲授。结果,或者由于枯燥,或者由于学生本身未体会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讲完课,学生很快忘了所学内容,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其实,“历史教学论”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在当今就业压力相当大、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师范生应聘时一般要过说课、试讲关,所以,掌握必要的教学艺术、进行说课和讲课训练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运用案例教学法授课则是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快速了解中学历史教学、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中学的历史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主,本文密切结合教学实际,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证了中学历史课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素质。为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四个方面善悟、恒悟,不断创新,实现“厚积”,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目标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学如何适应社会和学生的素质发展要求,担负起培育现代青少年学生的人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责任,是中学历史学科应正视的问题。中学历史教材依据教学材料(各类图、表、人物等)来进行阐释历史。由于教材本身的许多局限,要完成阐释历史,依赖于教师较丰富的知识及与之相结合的历史材料,而能完成阐释历史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我们认为,从普通中学班级授课的实情出发,以历史教学大纲,历史教材为准绳,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能否通晓并驾驭教材,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自由、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知识的发现过程。理解历史概念、归纳历史结论,实现对历史教材的“再创造”,对于搞好中学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谈谈对历史教材“再创造”的几点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迫在眉睫。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立足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课后也要根据实际的课堂效果不断改进历史课堂教学。本文将重点阐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构建中学历史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0.
臧静敏 《教育探索》2003,(1):103-103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流。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中学历史教育在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上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以开发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导的中学历史教育新模式的出现,要求我们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规格、水平和实践能力上也要适应中学历史教育发展的需求,为中学输送知识水平更高、实践能力更强的优秀的历史专业教师。为此,师范院校的历史教育也要改变陈旧的教育方式,开展全方位的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以便提高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水平。一、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教育的新方法一个优秀的教…  相似文献   

11.
历史乃是活生生的生命存在的历史。不是历史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历史。历史也需要我们去延续,延续历史的根本意义还是在于当下和未来。我们应该改变物化的历史观,拉近历史与当下生命的联系。历史教育必须超越知识的教育,而成为提升个人主体性,提升生命中的历史意识与历史情怀的教育。正是生命化的历史与历史教育,使我们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古老的串珠     
Beads tell civilization's story. The earliest, made from shells as early as 100,000 years ago, are evidence-like cave paintings-of abstract thought. During the Bronze Age, cities saw trade of stone beads, prized for the technology that produced them and for their raw materials, such as carnelian.  相似文献   

13.
"全球史"与"世界史"异同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归纳国际学术界流行的有关“全球史”与“世界史”不同观点的基础上,根据词源语义、历史背景以及“世界史”与“全球史”研究成果的不同特征,辨析二者在研究对象、观察视角、研究方法以及治史观念上的异同。本文认为,“全球史”与“世界史”虽有联系,但是也有明显差异,二者不能等同视之。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全球史”可以界定为历史学门类下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新的学科分支。  相似文献   

14.
历史课堂教学创设师生平等共同探究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进行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的交叉训练 ,提高学生创造思维水平 ;构建相对新颖的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面向实际运用知识 ,发展学生的创造素质 ,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变革要求大学历史教育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文化引领,学习中国文化史课程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遗产,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开阔历史视野,增强理性意识,该课程对于当今文化创新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文化史教学应使学生明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唤起他们人生创造的激情。教师应努力探寻文化史教学与学生专业发展、学生生活的契合点,建构文化史学习与学生人生发展的联系,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SOLO分类评价理论作为一种质性评价方式,依据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学习表现"判定学生思维层次及学业水平。这种评价具有较强的可观察性与可操作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在于:基于学情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围绕问题任务开展讨论探究进而转变教学方式、采取"加一"策略发挥评价导向与激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世界教坛中出现的历史教科书公然违背历史的现象,值得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美国一些宗教团体为了维护其宗教利益,日本右翼势力为了掩盖日本在侵略战争中的罪行,任意修改、篡改历史教科书,严重误导了青少年,破坏了民族和国家的形象。因此,我们要坚决抵制有意识地篡改历史的反科学做法,还历史以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呈现出教学理念新、学习方法新、教材编写与课程资源新的特点,这就要求师范类毕业生要有准确的角色定位、深厚的专业功底,大胆尝试新方法、新理念。高校历史教法课也应作出相应调整,对学生加强新课程理念的教育引导,加大学生教学实践的力度,尤其是新理念、新方法的实践力度,提高学生实际教学水平,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要达到教学目标,并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必须突出人的因素,因为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主体,或者是人或者与人密切相关。教师要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大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具体人物事件的探讨使大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复兴与"三个选择"密不可分,帮助大学生形成唯物史观。历史学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必须突出人的因素,在教学中应主要采用研讨式教学,课后要加强师生交流,考核应注重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20.

With growing numbers and diversity of students, as well as demands from employer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man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tutor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students' skills. The first year of university is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point of intervention, not only 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transition to degree level work, but to create the foundations for learning and skills development in subsequent years of disciplinary study and beyond. There is still, however, often a lack of confidence on the part of subject tutors concerning the introduction of skills to students whose primary motivation for study is discipline-based. This paper describes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this problem in history, but one easily transferable to other disciplines. It combines subject and skills in a way which engages student interest, and encourages students to become more confident in a variety of practical skills, as well as more reflexive in relation to their subject and the ways in which they approach learning in 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