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闻界》2019,(9):26-33
30年来的记者角色研究表明,尽管研究的问题及内容各异,但都存在一种专业主义的研究视角,并发展出了一套在中国语境下特有的新闻专业主义话语。这一专业主义话语内含着传统与现代、偏离与回归、西方与中国、消极与积极的对立叙事,对专业主义理念与规范的认同和实践往往被视作记者角色由传统步入现代、由偏离到回归以及精英记者区别于普通记者的标志。尽管"新闻专业主义"充满争议,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却被理想化并赋予了无限寄托,被期待去抵御市场的诱惑以及公民记者、用户生产内容等新媒介现象的挑战。然而,新的媒介趋势表明,体制内媒体愈发主动寻求体制的庇护,体制外媒体依旧无法获得新闻采编权与记者的合法性身份,专业主义所赖以存在的自主性前提面临困境。超越专业主义的视角,回归本土政治体制环境,并面向记者称谓泛化的事实,成为思考记者角色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新闻作品折射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 ,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更代表着某个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文化观。作为美国新闻最高奖和中国综合性新闻最高奖 ,普利策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集中体现了中西方的传媒伦理和传媒文化 ,本文拟从新闻价值观、报道题材、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进行比较分析 ,并结合信息时代的若干特点探析中西传媒新世纪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比较的最终目的是取长补短 ,为我所用 ,在中西比照中为传媒的未来发展寻求一个明智的方向。一、强化政治伦理与监测社会环境新闻价值观是事实之所以成为…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8,(4):62-71
新闻研究者和从业者关于新闻业危机的讨论形成了两种典型的话语框架:"普遍性框架"和"历史性框架"。前者诉诸新闻专业主义的普适价值,将美国19世纪以来的商业新闻视作新闻业的最高形式和普适范式;后者则要求将新闻专业主义置于商业新闻业兴起的社会史语境,通过对经济-历史权力的分析明确这一实践范式的历史性和局限性。一方面,普遍性话语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代表着民主公共生活的基本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变化着的新闻实践,迫切需要研究者超越价值呼吁,从历史和现实中为新闻业危机寻求解释与进路。本文通过对新闻业早期历史的回溯和对当前数字化转型的分析,阐明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性和内在危机倾向,揭示新闻业危机背后更为深刻的价值危机,并尝试探讨重建新闻业公共价值的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4.
新闻奖年年评,特别是每年的中国新闻奖"花"落谁家颇引媒体人关注.各种协会设立的新闻奖也纷纷关注本领域的新闻报道,一些媒体集团也在集团范围内评奖,还有一些媒体设立自家的新闻奖.新闻奖林林总总,但是,目前一些对新闻奖的似是而非的认识和不到位的操作,损害了新闻奖本应有的价值.新闻奖的名利场容易让人迷失,厘清模糊认识,才能在"奖"来"奖"去中保持清醒和独立.  相似文献   

5.
全国“好新闻”和中国新闻奖这两个国家级新闻奖,先后在促进中国电视新闻质量提高,构建新闻业务规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在媒体发生重大而深刻变革的媒体融合时代,新闻评价的标准应当与时俱进地作出新的调整与改革.当前中国新闻奖的电视新闻评奖标准媒介特色不突出、电视元素考核粗放、新闻艺术审美没有得到重视,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引导作用有所减弱.为此,中国新闻奖在下一步的改革中,要优化电视新闻评奖考评标准,树立大视频思维,量化新闻考核指标,加大媒体融合考核分量,以更好地发挥国家级新闻奖对中国电视新闻的示范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从业者的新闻职业规范,1999年引入我国后对我国的新闻业产生极大的影响。但是目前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多是关于其本身的形成及没落原因、概念的内涵等方面。本文着重从《东方今报》专版《非常档案》的文本入手,对其话语模式、选题范围、记者观察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浅析新闻专业主义在深度报道上的呈现方式,探寻新闻专业主义对记者进行新闻采访写作的影响,寻求纸质媒体就新闻作品提高竞争力打造品牌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为反映社会经济状况的载体,我国党报的话语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以《中国青年报》作为研究对象,以报社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的调整为线索,以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为判定新闻观点的标准,力求梳理概括出以《中国青年报》为代表的党报媒体话语形象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20,(3):17-25
"新闻专业主义"这一话语体系被引入中国是出于"以专业促独立"的美好愿望,但在具体实践中不仅未能实践初衷,还表现为一种悖论式存在,即"新闻专业主义"情系大众却蔑视大众,根于生活却背离生活。究其原因为思想上的精英意识导致"去大众化"的表现,新闻内涵的窄化则产生"去日常化"的后果,被本文称之为"戴脚镣的孤独领跑者"。"新闻专业主义"不是我们寻求的终点,而应当视为提供了一种对话性的场域,一种自由精神不断生成的实验与实践,我们需要回归到更日常的生活中去找寻最适合现行制度的一套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9.
新闻评论一直倍受媒体的重视,它更是被誉为传统新闻领域的"灵魂"。而网络新闻评论作为新闻评论中的新秀,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新闻奖作为我国新闻奖的最高奖项多年来一直检验着中国新闻业的质量。自2006年网络新闻评论加入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范围以来,其获奖作品也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所以本文笔者将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解读网络新闻评论,分析目前网络评论作品的现状,并且探讨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李岩  李赛可 《新闻界》2014,(1):11-16
在福柯的话语理论视野中,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历史、建构性的权力—知识话语。在国内学者对新闻专业主义探讨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质疑"专业化"与"专业主义"对于新闻业而言的合理性,即新闻专业主义话语内核——客观性难以实现;新闻的大众化特性消解了专业化的可能性;新闻专业主义只是新闻实践的一种模式。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在悖论以及新环境下其理论与实践所显露出的局限,质疑了试图维护新闻生产之专业垄断的专业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11.
2018年中国新闻奖评选首次增设了媒体融合奖项,下设六个奖项涵盖了视频、直播和创意互动等新媒体内容,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在奖项名称方面做了调整,其中将"融媒短视频"改为"短视频新闻"。本文以新媒体浪潮下新闻价值的转变与思考为切入点,着重探讨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短视频新闻作品中新闻价值的转向,在传统新闻价值基础上需要对这些转向做出思考,进而对短视频新闻未来趋势做出初步的预测。  相似文献   

12.
李舒 《新闻记者》2006,(11):18-21
新闻作品往往折射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更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文化观。作为美国新闻最高奖和中国综合性新闻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集中体现了各自国家的传媒政策、传媒伦理和传媒文化。普利策奖由约瑟夫·普利策设置,自1917年开始,在每年4月中旬公布,5月下旬颁奖,距今已有88年的历史。其授奖对象包括:小说、戏剧、诗歌、音乐、历史、传记、非小说类纪实文学著作以及新闻。新闻奖是普利策奖中最重要的奖项,被世界公认为美国新闻最高奖。中国新闻奖的前身是始于1980年的全国好新闻奖,199…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新闻作品的话语方式有了许多重大突破。本文从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入手,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新闻作品中话语方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探讨新闻专业主义,不能离开"职业"观和"专业"观,尤其不能离开西方职业化发展的长期历史传统。从新闻专业主义到专业主义,从专业到职业,源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有完整系统的逻辑和历史支撑,西方"职业群体"在社会中担负的角色与中国也有很大不同。作为新闻专业主义之前提的"专业性职业"并非是对中国新闻业发展历程和客观存在的准确描述,忽视这一点则可能加大我们根据西方范式书写自身历史的风险。由此,我们需要把目光从具有局限性的"职业"和"专业"话语中移开,从具有某种封闭特性的"职业理念"中走出来,追寻一种更开放的"新闻理念",注意其与更广泛的人群和宏大时代主题的密切关联,涵纳所有新闻生产参与者们的集体意识和共同实践。  相似文献   

15.
权威评选得到的获奖作品,代表了一个国家新闻界主流价值观对它的认可,是不同国家新闻界特点的集中体现。本文采用比较新闻学视角,选取中美两国具有代表性的新闻奖——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进行对比,总结中美新闻界在价值理念和业务操作方式上的差异,取长补短,积极反思。  相似文献   

16.
吴菲 《今传媒》2011,(8):60-61
中国地市级电视媒体受技术水平及行业政策的限制,长期处于夹缝生存的状态。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后,其生存处境更加艰难,弱势地位加剧,娱乐势头难挡,媒体道德沦丧。该篇文章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出发,探讨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和专业精神对中国地市电视媒体生存发展的启示意义。结论认为,尽管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并非主导新闻观,但作为一种职业理想,其在不断建构和消解中体现出极大的理论价值。中国地市电视媒体唯有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才能有效应对生存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到2020年总统大选间的媒介生态为切入口,探讨在媒介化政治背景下,有着号称自由民主和专业主义传统的美国主流媒体在民粹主义崛起后的变化,检视美国政治语境中自由主义与民粹主义话语的关系,及其对新闻专业主义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旭鑫  李元有 《声屏世界》2022,(4):95-97,107
县级融媒体是党领导下的县域新型主流媒体,承载着引导和服务群众、打通新闻宣传"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职责.基于新闻叙事和话语理论,文章以国内若干县级融媒体的服务性新闻为案例,运用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法,重点探讨县级融媒体服务性新闻的话语模式与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4,(19):23-30
作为经典自由主义新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社群规范与认同凝聚方面居功至伟。但是在对新闻专业进行纵向的历史考察和横向的专业对比后发现,围绕新闻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专业"与"职业"之争,二是有关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本身的争议,三是新情境新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在全球媒体时代和新媒体时代对专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本文在分析新闻专业化问题和英美专业主义理论模型理论缺陷的同时,探讨了全球新闻时代和全民记者时代,专业主义的合法性与实际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5,(18):68-72
新闻专业素质被认为评价传媒体公信力的三大标准之一。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和传播技术的日臻完美使"业余人士"成为新闻传播的参与者,新闻专业素质的价值正遭遇挑战。然而在媒体融合时代,媒体竞争加剧,要获得公众信任,提升传媒公信力,首要任务在于做好媒体产品,为公众提供值得信任的新闻信息,这正是新闻专业素质的价值所在。因此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价值取向、重申传媒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吸纳纳公民新闻为我所用,以张扬和提升新闻专业素质仍是媒体公信力建设的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