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张之洞是晚清新政改革的领袖人物,为适应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民族自强的需要,他在从事湖北地方近代化改革事业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科技思想。他主张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倡“农工商学”;重视培养和选拔科技人才,积极发展近代化新式教育;吸收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振兴中国传统农业。他的思想在今日中国也仍然是值得吸收借鉴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是晚清新政改革的领袖人物,为适应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民族自强的需要,他在从事湖北地方近代化改革事业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科技思想。他主张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倡“农工商学”;重视培养和选拔科技人才,积极发展近代化新式教育;吸收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振兴中国传统农业。他的思想在今日中国也仍然是值得吸收借鉴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进入近代以后,在深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很自然的将目光投向在中西对抗中大显其威的近代科学技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很快成为他们的执着选择,由此形成一股社会思潮.掀起一场影响广泛的洋务运动;而部分敏锐的知识分子则提出要大力发展格致之学,从而将中国人的科技观由感性器物层面转向"理"与"学"的理论层面.  相似文献   

4.
洋务派引进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采取一系列“自强”“求富”措施,虽然目的是为了帮助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其封建统治,但客观上却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进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促进了中国军事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5.
陈荣春 《考试》2010,(12):35-38
一、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1.近代科技发展 (1)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在实践中,仿造西方战舰,提出建设新式海军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屈仁芬 《时代教育》2007,(10Z):57-57
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世界历史进展迅猛,东西方经济文化接触日益频繁,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密切联系起来。有人形象地将这一时期的中西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16世纪,当近代自然科学的曙光初照欧洲大陆时,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也已进入了自身发展的黄昏。这一时期中国影响最大的科技成就主要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而在西方,16世纪中叶,以哥白尼“日心说”为标志的近代科学产生,同时西方的物理学、生物学等也突破了古代的范围,迎来了近代的黎明。知识经济的隆隆涛声中,科技成为我们经常并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高度相关的两个问题经常进入学者们的视域,成为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第一,传统的中国文化能否催生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第二,近代中国是否完全实现了由帝国向民族国家的转换?围绕这两个问题,分别形成了“冲击一回应说”与“中国中心说”的对立以及“天下观”与“民族国家观”的对立。实际上,这些对立是“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两种流行解释框架的表现。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这种对立是近代中国社会“悖论”性质在思维方式上的折射与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悖论”性质决定了我们要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流淌在每个民族心灵中体现不同民族特征的东西,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全面的制约性,中西文化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其差异性在高等教育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本文阐述了中西文化差异对高等教育人才观、价值观、办学观及研究者思维习惯的影响。在人才观上,中国有培养“君子”和“士”的传统,西方则提倡培养“G entlem an”和“Scho lar”;在价值观上,中国突出“社会本位”,西方则强调“个人本位”;在办学观上,中国大学相对封闭,而西方大学则相对开放些;在思维习惯方面,中国的研究者习惯于道德理性思维,西方的研究者则习惯于科学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家庭教育通过套用西方的教育模式,在西方教育文化的影响下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近代以来这种对西式的大量搬用,加之现代化的影响,使得中国家庭教育呈现了根弱之状,表现为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儿童观、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式都处于衰落和边缘的境地。中国家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振兴,需从自身的根上汲取营养,融合西方家庭教育思想,达成家庭教育的“美美与共”。一是重振“家国天下”的家庭教育目的观;二是发展以德为先、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内容;三是振兴以“别爱”与孝为基础的家庭情感与关系,使其化育家人;四是发扬严慈相济、事—情—理相融的家庭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0.
谷忠玉 《教育史研究》2006,(2):62-64,73
近代西方女性观是在近代西方妇女运动中酝酿形成的,其核心是以资产阶级人权思想为指导而提出的男女平等思想。近代西方女性观通过传教士的传播及中国有识之士的吸纳影响中国,成为改变中国女子生存及发展状况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1.
晚清以来,在民族危机与经济变动的双重刺激下,兴起一股学习引进西方先进农业科技、发展近代农业的思潮.近代思想家大力介绍西方的先进农业科技,积极倡导引进西方科技以改革中国传统农业,从而推动了我国农业近代化的科技实践.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充分考察当代世界科技发展新态势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同时,他在科教兴国的总体战略下,提出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开发并重、加强科技创新、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科技人才等一系列推进我国科技进步的具体方针。江泽民同志的这些科技思想是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实现我国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指针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发展的机遇观,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新技术革命的国际背景,相对于中国十分落后的科技水平,相对于中国国民经济对科技发展的巨大需求,中国科学技术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科学技术发展的机遇观,既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把握,也是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具有强大实践功能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4.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科技教育在教学内容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的培养 ,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课中的科技史内容 ,通过古代科技史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近现代科技史教育 ,增强学生的危机感 ,提高他们学习科技的自觉性。并且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 ,利用第一课堂强化科技史教育 ;利用第二课堂 ,通过举办科技人物专题讲座 ,组织科技人物故事会等进行科技史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根据科学理论的基本条件判断。中医学与西医学都是科学。髓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西医学研究人的生命活动、研究疾病的观点和方法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而中医学总的看来在基本理论框架上没有多大改变。其发展主要是常规科学的发展。表现为长期积淀的经验。中、西医理论模式不同,但二者是互补的。中医学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但必须坚持与发扬中医的特色与优势,不能套用西医理论模式。这样中医学才能在理论上有突破性的进展。引发世界主流医学的革命。  相似文献   

16.
容闳是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拓者 ,是第一位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人。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 ,他投身于救国强国运动中 ,积极主张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及其设备 ,倡导普及教育、出国留学 ,一开中国新风 ,在科教兴国方面可谓远见卓识 ,有着跨时代的独到见解和实践活动 ,成为中国近代科教兴国的先驱。  相似文献   

17.
《盛世危言》对中国科技在近代落伍之原因作了多方面的分析,体现在四个方面:科举考试内容对科技人才培养所存在的致命缺陷;统治者轻视“雕虫小技”、重视八股取士的深远影响;对近代科学内在规律研究的忽视;科技创新激励制度的阙如。考察时人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对中国科技在近代落伍原因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中国科技在近代落伍的原因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邬凤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6):182-184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科技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与现代科技是相伴始终的,奥林匹克运动物质基础来源于科技革命和科技变革,现代科技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同时奥林匹克运动又反过来促进现代科技进步,为科技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展示的窗口和舞台,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清末是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清末中日两国同时开始引入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但两国的科技发展模式有显著差异,具体体现在科技发展的内核要素和外部条件两个方面。这种差异是由两国国家性质不同所决定的,并导致不同后果。通过对1840—1911年间中日两国科技发展的比较,从两国文化及历史发展进程及其各自所持有的对外科技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的关系,探讨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高校科技管理队伍在当今科技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必须加强其专业化建设。高校科技管理队伍专业化的内涵包括:具备科技管理知识、掌握科技发展知识、熟悉国家科技政策,形成科技管理能力,培养科技管理道德。高校科技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必须从思想、组织、制度等方面综合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