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其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诗。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多年以来,我一直把“当午”的“当”宇理解为“当着”,把“当午”给学生们讲成“当着正午或中午”。现在,我读的书比以前多了一些,才知道“当午”的“当”不是“当着”的意思,而是“正”的意思,“当午”就是“正午”。  相似文献   

2.
“渡”与“度”,人们很容易混淆,如“欢渡春节”“度过难关”等。其实,“渡”的基本意是“从一岸到另一岸”,而“度”则指“过(时间)”“经过”。这样,“欢度春节”就不能写成“欢渡春节”,“渡过难关”不能写成“度过难关”。  相似文献   

3.
“再”“重”“复”都可作副词,都有“重复、再次”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但又有细微差别,各有一些固定搭配,因此有必要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汉语中,“国”和“家”都是成词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组合成词。独立成词时,“国”指国家,“家”指家庭,组合成“国家”一词时,义偏于“国”。而在古代汉语中,“国”和“家”的含义要复杂得多,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汉字分为“文”与“字”始于东汉许慎。许氏《说文叙》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由于许慎关于“文”的定义比较笼统,没有从结构上指出其特征;又由于许镇没有明确指出“文”“字”与作为“造字之本”的六书的对应关系,即何书所造为“文”,何书所造为“字”,故后世关于“文”和‘’字”的解释渐渐各师其心,至与许意相修。郑玄注《论语》《周礼》《仪礼》四次训“名”为“字”,并断言“古日名今曰字”。“名”是什么概念,能不能把“名”同“文”“字”当作同一层面上的术语看待?这些问题还值…  相似文献   

6.
用“铤而走险”而不用“挺而走险”《现汉》:“[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大词典》分条释义,“挺而走险”条注明“挺,本作‘铤’”。《辞海》“铤而走险”条,注明“铤,亦作挺”。词频统计:铤而走险180,挺而走险0。《说文》:“铤,铜铁朴也。”《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杜预注:“铤,急走貌。”洪亮吉《左传诂》:“按此字当从手廷;高诱《吕览》注:‘犹动也。’盖云动而走险耳。”“铤而走险”通用性强,宜作为规范形式。用“透彻”而不用“透澈”《现汉》:“[透彻](了解情况,分析事理…  相似文献   

7.
用“无动于衷”而不用“无动于中”《现汉》:“[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也作中。《新华》只收“无动于衷”。《大词典》以“无动于中”为主条。词频统计:无动于衷186,无动于中0。宜以“无动于衷”为规范形式。(参见“热衷”条)用“毋宁”而不用“无宁”《现汉》:“[毋宁]副词,表示‘不如’:这与其说是奇迹,~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作无宁。”《新华》处理同《现汉》。词频统计:毋宁43,无宁0。在“不如”的意思上,“毋宁”与“无宁”为异形词,宜以“毋宁”为规范词形。“无宁”在古汉语中还有别的…  相似文献   

8.
“分”“份”是常用字。使用频率甚高,但人们常会临笔踟蹰,吃不准该用“分”还是“份”。香港为“身份证”的用字问题,曾经展开长时间的争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官方倾向于舍“份”取“分”,但遭到不少人的反对,某些知名人士还发起了所谓“护边运动”,要保留“份”字的单人旁。1997年12月10日,特区政府临时立法会举行投票表决,结果赞成用“份”的14票,反对用“份”的30票,弃权7票,“减边派”战胜了“护边派”,但在实际运用中。至今尚未定于一尊。  相似文献   

9.
“与”在古汉语中当介词“和”、“同”讲,但在有的句子中却说不通,而解释为“带”、“带领”则文从字顺。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很不少,其它先秦两汉的古藉中也不乏其例。只要句中主语是地位高、权力大或起主导作用的人物,而“与”后边的人是主语发出“赴”、“驰”或“入”、“归”等动作行为时所带领的对象,这“与”就可以释为“带领”。有的古文译著者在译文中有时也把“与”译为“带”、“带领”,但这好像是从上下文中体会出来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义项来诠释。“与”有“带领”义是“与”、“以”通假所致。“与”、“以”同属余纽,“以”有“带领”义,也有介词的“和”、“同”义。  相似文献   

10.
也谈“”“臣”“易”“”安徽李粹华赵宗祥同志《区别有“”或“臣”、“易”或“”偏旁的字》(见《1995年第5期《中学语文教学》第47页),从韵母上区别这两组学生经常写错的字,我认为很好,但有疏漏之处。现补充如下:常用的字中,有“”旁的字韵母为“i...  相似文献   

11.
乙白莲 《教学随笔》2014,(10):48-48
“二”和“两”这两个数词从意义上说几乎相同,但用法不全一样。“二”表示次序,是序数,如“二月”、“二妹”、“第二”;“二”有时也是基数,表示事物的数量,如“二尺”、“二斤”。“两”除了“两点钟”外只是基数。  相似文献   

12.
传统《诗经》分类,二“南”归入“国风”。宋人疑经,以为孔子时代无“国风”之名,只有乐名“南”、“雅”、“颂”;于是倡“南”独立于“风”外之说,自宋至今未有定论。本文辨说“南”与“风”为同音假借,“南”就是“风”,记乐时代用“南”,说诗时代用“风”。在诗教传承中“南”演化为“风”,在音乐传承中“南”又派生出“乱”、“盐”、“艳”等音乐名词。  相似文献   

13.
“幅”、“副”和“服”都可以作量词使用,但它们之间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幅”读作“fú”,作量词时常用于形容布帛穴bó雪、尼绒及图画等,如:“一幅金绫穴líng雪装裱穴biǎo雪的纵幅国画”、“一幅绣了字的锦旗”、“用两幅布做一幅床单”等等。“副”和“服”作量词时都念作“fù”。“副”,原指成套的东西,如“一副象棋”、“一副碗筷”等。后来,发展成为专指成双成对的东西,如“一副手套”、“一副对联”等。现在,表述面部表情也多用“副”,如“一副迷人的笑容”、“一副严肃的面孔”等等。“服”则用于中药,中药一剂或煎…  相似文献   

14.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林海》)这里的“美丽”与“漂亮”是相通的,都表示“好看”的意思,但两个词之间也有区别。1郾“漂亮”有“出众、精彩”的意思,“美丽”则没有。如我们观看篮球比赛,可以说成“漂亮的盖帽”,而不说“美丽的盖帽”。2郾“美丽”有“崇高、美好”的意思,“漂亮”则没有。如我们可以说“美丽的灵魂”,而“漂亮的灵魂”的说法显然讲不通。3郾“美丽”一词多用于书面语,“漂亮”则在口语中运用得更多。4郾“漂亮”一词有“AABB”式的重叠格式,而“美丽”却没有。所以,我们通常会说“漂…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历史教材上,“左”与“有”多次出现.如“左派”、“右派”、“左翼”、“右翼”、“左倾”,“右倾”等,那么,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论语》“巧言令色”中的“令”字,通常被训作“善”,但对于“令”字该词义的来源,学术界却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在研究分析了传统训诂对于“令”的词源的观点之基础上,结合先秦语言实际,认为,训为“善”的“令”字实际是一个“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其记录的词义确切地说是“形容人品貌,名望等的美好,或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敬称或对事物的美称,形容词。”同时,文章还辨析了可以训作“善”的“令”“ ”“灵”“良”几个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改编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在课后都有“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试一试”,“议一议”的要求,可归纳为“读”,“议”,“说”,“试”,“讲”的五字教学法,此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习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晚上浏览安青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标题:合肥市首开全省药品零售连锁门店“七统一管理”之先河其实,这是一个病句标题,犯了语义重复的毛病。“先河”已经含有“首先”的语义,开头再用“首”字,就“叠床架屋”了,可将“首先”改为“开创”。  相似文献   

19.
《江淮晨报》2005年10月18日头版头条的标题是“一代文学巨匠巴金陨落”。初看上去,似乎明白:细读一遍,觉得别扭;仔细分析,发现问题出在“文学巨匠”与“陨落”的搭配上。“陨落”就是“坠落”,经常用来比喻大师等辞世,用在巴老身上十分恰当。但“陨落”的主语应当是“星”,《左传·庄公七年》:“夜中星陨如雨。”因此,“文学巨匠”宜改为“文坛巨星”。如果一定要用“巨匠”,那就应当把“陨落”改为“逝世”“辞世”等词。  相似文献   

20.
安沙沙 《语文知识》2009,(3):90-91,93
“窃”、“盗”、“偷”是表示“偷盗,盗窃”义的一组同义词,先秦口语一般用“窃”、“盗”,以“窃”为多;两汉时期“窃”、“盗”、“偷”三者同时使用,“盗”占优势;魏晋时期“偷”的使用超过其余两者,并沿用至今。“窃”、“盗”、“偷”的历时更替,反映了这组常用词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