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只虎背熊腰的屎壳郎,自认为很有本事,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屎将军。一只乌鸦听说有一只屎壳郎叫"屎将军",它笑得直不起腰,说:"叫将军也好,叫元帅也罢,总得姓‘屎’吧?‘屎’姓,是永远也改不掉的,哈哈哈——"乌鸦的话,传到了屎将军的耳朵里。屎将  相似文献   

2.
在各地的中考报告会上,我总喜欢给同学们打一个比方:考场作文如果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颗"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只"萤火虫"。就篇章结构而言,出彩  相似文献   

3.
彭海洋 《高中生》2009,(20):8-9
某高考语文阅卷组长曾说:"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其言下之意是高考作文要有亮点,才能给阅卷者以"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力"。希望本期文章能为你打造文章亮点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正>在每次听课或评课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谈的是有没有学科味。比如语文老师上的语文课要有人文味,数学老师上的数学要有数学味等等,那么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我们上的科学课有没有科学味呢?又怎样才能让其更有科学味呢?结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让小学科学课更有科学味,必须精心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科学课中务必要关注实验的探究过程有句话叫"过程即经历,经历即财富"。我们常说过程比结论更重要。为什么这么说  相似文献   

5.
程少堂 《新课程研究》2015,(4):49-51,48
本文主要就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阐述:语文味教学法创造的是一种"有温度"的教学世界;语文味教学法之静态构成及学理依据;语文味教学法各要素之动态组合及其原则。  相似文献   

6.
一位教育专家曾有过一个风趣的比喻:考场作文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颗"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只"萤火虫"!细读最近几年百余篇考场高分作文,我们会发现四个夺目的"亮点"。亮点之一:浓郁的创新气息作为应试作文,要让评阅者喜闻乐见,就必须有新鲜感,"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言"。最近几年,考场作文的创新气息越来越浓郁,出现了"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改的引导下,语文课异彩纷呈,但缺乏实效性。归根究底,现如今的语文课缺乏"语文味"。那如何才能上出"有语文味"的课呢?简单的可以用三个字概括,那就是扫、清、搬,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把语文课堂上出真正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8.
父亲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每每读起臧克家的《老马》,我内心总有一把辛酸泪。一提起父亲,心就如同被寒江残雪所堆积,乍是难受。父亲是一位田埂边吸着草烟的农夫。他身子骨一  相似文献   

9.
少年英雄     
《家教世界》2013,(Z1):78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发生了灾难,有许多人饿死了,还有许多人生病死了。有三个小少年聪明又能干,一个叫张小龙,一个叫赵小虎,还有一个叫孔小兰,他们听说了这件事都很伤心。一天,突然出现了一位神仙,对他们说:"孩子们,在遥远的山那边,有一个神奇的宝库,里面有三道门,三道门里有不同的宝物。但是必须回答正确门上的问题,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说完他就消失了。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南通市特级教师王爱华老师提出的"三味课堂",指的是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的课堂。"三味"标志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核质坐标,体现了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三味课堂体现了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整  相似文献   

11.
多年担任高考语文阅卷组长的何永康教授说:"凡高考优秀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亮点"已然是考场作文的杀手锏,在作文实践中,怎样运用自己的慧心巧思,对文章"略施粉黛""巧改罗裙"?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让学生多修改自己的文章是一条不错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猪语录     
《教育》2012,(3):60
猪吃饱之后睡了一觉,醒来隐隐约约听见鸡啼。他慢条斯理地摇摇头:"不行,不够味。叫虽叫了,总嫌脱不了这点子火气。"又云:"吾家那匹驴子,近来似乎爱叫些,此是大忌。驴子本是驮东西的,不是叫的。"睡了一觉之后,又云:"那只母鸡三天下一蛋,而食料吃  相似文献   

13.
大凡书店、书斋的命名,都有一定的含义,少年鲁迅读书处"三味书屋"中的"三味",究竟是哪"三味"呢?又是什么意思呢?"三味"指的是书三味,即经味、史味、诸子百家味。源出唐人李淑的《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  相似文献   

14.
从2000年起,高考作文增设了"发展等级"分,特别注重语言要"有文采".事实也证明,近年来,不少高考满分作文都得益于"文采".关于"文采"的重要性,南京师大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授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它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  相似文献   

15.
很久以前,黄河边有个小村庄,那里住着三个很有本事的人:一个叫"顺风耳",他能听到很远地方的声音;一个叫"千里眼",他能看到很远地方的东西;还有一个叫"万能手",他能做出任何想得到的东西。三个人是好邻居,互帮互助,日子过得很幸福。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字眼"语文味"。王崧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中关于"语文味"是这样阐述的:"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可见,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之佳法。由此,也自然引起了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7.
我到华中工学院来过几次,大都是走马观花。昨天和院里几位领导同志交换了一下意见,他们要我跟大家讲一讲。我想谈四个问题,讲得不合乎实际的地方,请同志们谅解。第一点,关于华中工学院的工作和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问题。你们学校现在还叫华中工学院,是不是要改校名?最近,国家教委正在起草一个《高等学校设置条例》,什么样的条件可以办一个高等院校?什么样子叫学院?什么样子叫大学?总得有个规格。这个《条例》还要通过一些立法程序才能正式定下来。不管叫什么名字,关键还是看工作做得怎么样。  相似文献   

18.
<正>《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学期曾刊登了一篇题为《怎样让语文课有‘语文味’》的文章。文中的"观察者语"部分中提出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的四种方法:一、滤出"纯"味——教学内容更单纯些;二、品出"本"味——语言品味更"充分"些;三、探求"真"味——探求过程更"深入"些;四、突出"个"味——教师个性更彰显一些。于是有读者就提出质疑,认为以上四点中只有第二点具有"语文味",其他三点放之其他学科而皆准,何来"语文味"?不仅闻不到语文味,还有一种馊味扑鼻而来的感觉。一方认为,我这样做可以使语文课更有"语文味";而另一方认为这样做不能使语文课有"语文味",却只能使语文课充满馊味。你看,两者的观点差异有多大!  相似文献   

19.
钟表王国里住着12个小矮人,最大的一个叫"12",最小的一个叫"1"。12个小矮人分别住在各自的小房子里,大家互不侵犯,友好相处。在王国的正中央有一座城堡,里面有三个巡逻兵。最高最瘦的一个巡逻兵叫"秒针",中等身材的巡逻兵叫"分针",最矮最胖的巡逻兵叫"时  相似文献   

20.
钱敏 《中国教师》2009,(Z1):550-550
<正>1960年,胡适应邀去台南成功大学为毕业生作了一场题为《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的讲演中,开出了"三味药":一是"问题丹",二是"兴趣散",三是"信心汤",胡适这三味药,与其说是"防身药方",倒不如说是"成功药方"更为妥当,这三味药,虽然单独看都很平常,没有新意,但把这三味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