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扬琴]旧称“洋琴”,也叫“蝴蝶琴”。击弦乐器。发源于波斯、伊拉克一带。约于明末(公元1600年左右)传入我国。以往扬琴只用于民间合奏、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伴奏。例如江南丝竹、山东琴书,四川扬琴、北京琴书、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内蒙二人台等。现今扬琴既能独奏,又能伴奏和合奏,是各民族管弦乐队的重要乐器  相似文献   

2.
古代的乐器     
王晓维 《中文自修》2009,(11):44-45
同学们都读过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说:“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这里的“管弦”是指音乐。作为乐器的管弦,包括了箫、笛、笙之类的管乐和琴、瑟、琵琶之类的弦乐。管弦也可以叫做“丝竹”,丝指弦乐,竹指管乐。《琵琶行》的后面就有:“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相似文献   

3.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称:陋室中“可以调素琴”,却“无丝竹之乱耳”。同是乐器,何以厚此薄彼呢? 琴和丝竹,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琴代表阳春白雪式的高雅音乐,丝竹代表下里巴人式的通俗音乐。古之操琴音,须先净室,焚香,净手,处所须清静幽雅,以示操琴者之高雅。确实,古之操琴者多为文人学士,墨客骚人,如孔子、诸葛亮等,琴曲也大多正统高雅,比如《文王操》、《高山流水》之类。琴在古乐器中的地位类似今日的钢琴,是高雅音乐的象征,专用来演奏登堂入室的雅颂之乐。而丝竹则要通俗得多,大众得多。牧童可在牛背上吹短笛…  相似文献   

4.
刘禹锡《陋室铭》中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课本注释“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这是沿用了旧注,只是字面上的解释,真正理解“丝竹”在《陋室铭》中的含义,光是说到这里是不够的,还应当“听”出来“丝竹”在这特定语境中的弦外之音。《陋室铭》先说了“可以调素琴”,又说了“无丝竹”,又是有乐器,又是无乐器,若仅依教材注释就出现矛盾了。可见,这里的“无丝竹”并不是真的没有“琴瑟、箫管等乐器”,而是有其他意义。其实,这里的“丝竹”与“素琴”是反义相对,“丝竹”并不是指一般的乐器…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经典之一,包括“风”、“雅”、“颂”三类音乐形式,其中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曲,是《诗经》中艺术性最高的部分。《诗经》中记载了29种乐器,是周代社会的常用乐器群,“国风”中提及了琴、瑟、簧、鼓、缶、钟、鸾等8种。本文从乐器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体现在“国风”中的周代社会的音乐面貌和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教学》2006年7期上发表胡延永的章《“调素琴”怎谓“无丝竹之乱耳”》,认为刘禹锡《陋室铭》是“表达其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而“厚素琴”、“薄丝竹”的原因是“丝竹”乃达官贵人的音乐。对于前,笔深表赞同,但不敢苟同对“丝竹”的理解.因为“丝指弹弦乐器”.而“琴”作为古代的弦乐器(最初五根弦,后加到七根弦)就属于丝之一。经过了一番索考,笔认为作抚弹的素琴本是取典陶渊明.可谓琴本无弦更无声.安得宫商乱耳音。[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新教材初中第二册《陋室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注释:“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这里沿用的是旧注,这只是字面上的通释,如果要真正理解“丝竹”在《陋室铭》这篇文章中的含义,光凭“看”是不够的,还应当“听”出来“丝竹”在这特写的语境中的弦外之音。其实,这里的“丝竹”与“素琴”是反义相对,“丝竹”不是指一般的乐器或音乐,而是指与村野、朴素相对的华靡、典雅的音乐。丝竹专用于指华靡、高贵的音乐,例子可以举出许多。《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  相似文献   

8.
你见过只有一根弦的琴吗?你能想象只用一根弦就能弹出悦耳动听的乐曲吗?在充满美丽传说的京族三岛,就有着这样奇妙的独弦琴,它是京族人民的幸福之琴,快乐之琴!独弦琴在京语中称为“旦匏”(páo),也叫做“独弦匏琴”,早在公元八世纪,就已流行于缅甸、越南和东南亚各国。唐贞元十八年,南亚骠国(今缅甸)向唐王朝进献乐器,其中就有独弦琴。它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南国色彩。独弦琴最初只为诗人吟诗伴奏,后来发展为歌舞伴奏或与其它乐器(尤其洞箫)合奏,如今多用于独奏。独弦琴的构造很有意思:琴身用大半个竹筒做成,长…  相似文献   

9.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乱弹琴”比喻胡闹或胡扯,用“对牛弹琴”比喻对蠢人讲大道理是白费口舌,或讥笑有些人说话不看对象。这里的“琴”指的就是“古琴”。 古琴,在古代常称作瑶琴、玉琴、丝桐、七弦琴等,本世纪初才开始称为古琴。古琴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的拨弦乐器,在我国的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琴作为封建士大夫抒发感情的乐器,  相似文献   

10.
扬琴传统乐曲的流派和欣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琴不仅是中国民族乐队中主要乐器之一,而且还是中西混合乐队中的常用乐器。它不仅擅长于伴奏,而且还是表现力十分丰富的独奏乐器。扬琴传统乐曲分为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四川扬琴、东北扬琴四大流派。四大流派均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  相似文献   

11.
南阳汉画中乐器种类众多 ,常见的打击乐器有鼓、铙、博、钟、筑、磬 ,吹管乐器有埙、、篪、竽、排萧 ,弹弦乐器有瑟和琴。乐队的组合形式多样 ,根据艺术形式和表现的需要 ,进行灵活性的组合 ,主要有鼓吹乐队、丝竹乐队、钟鼓乐队、钟鼓管弦乐队等 ,为研究汉代音乐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周代完整的正歌,包括升歌、笙入或下管、间歌、合乐四节。其“工歌”之外,主要是琴、瑟、笙或管、钟、磬、鼓、鼗、埙、篱、箫、概、敏等众乐器的伴奏、独奏、间奏、合奏。演奏乐章不出《诗经》。周代正歌受“礼”的严格规范,过于程序化,过于繁琐,不利于音乐的发展。但逐渐程序化、逐渐完善的正乐,却代表了那个时代大型组合音乐(主要是器乐)发展的最高水平,并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宫廷和官方音乐。这也反映了《诗经》对民族音乐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七色镜     
扬琴又名蝴蝶琴等。约明末传入中国,成为中国民间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的重要伴奏乐器。  相似文献   

14.
江南丝竹广义上讲是流行于浙江、苏南、上海一带的丝竹音乐,从狭义上讲是指流行于上海一带的丝竹音乐。一、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江南丝竹的乐队组织灵活多变,多至七、八件乐器,少至两件乐器。一般的乐队组合:“丝”———二胡、琵琶、三弦、扬琴、中胡、秦琴等;“竹”———笛、箫、笙;其它———板、板鼓、碰铃等。二、江南丝竹的传流曲目及音乐特点  相似文献   

15.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乱弹琴”比喻胡闹或胡扯;用“对牛弹琴”比喻对蠢人讲大道理是白费口舌,或讥笑有些人说话不看对象。这里的“琴”指的就是“古琴”。古琴,在古代常称作瑶琴、玉琴、丝桐、七弦琴等,上世纪初才开始称为古琴。古琴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的拨弦乐器,在我国的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琴作为封建士大夫抒发感情的乐器,与棋、书、画并称“文人四雅”,深深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像《红楼梦》中元春的丫鬟就是用“抱琴”做名字的。琴的发明很早,传说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制造出了最早的古琴。据史书…  相似文献   

16.
朝鲜族,主要聚居在东北各省,其中的半数居住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经济发达,文化普及,艺术繁荣,民间歌舞盛行,群众能歌善舞,音乐特富有民族色彩,歌词朴实淳厚,曲调优美丰富,情绪热烈欢快,结构完整匀称,主要伴奏乐器是伽椰琴。《道拉基》、《嗯嘿呀》等民歌最为著名。《红太阳照边疆》、《敬爱的周总理来过我们的家乡》、《我为革命放木排》以及《母亲留下的伽椰琴》等流传于全国的乐曲,就是采用朝鲜族音乐语言创作的歌曲。  相似文献   

17.
音乐与美术、戏剧、舞蹈等姐妹艺术有着相通之处,音乐教学可与这些姐妹艺术相结合。音乐与美术的结合。当教学欣赏民族打击乐器时,我要求学生们用绘画的形式将锣、钹、鼓、碰铃等乐器画出来,紧接着听辨其声音,把它的响声和乐器名称一同书写在对应的乐器旁,再用人声模仿打击乐的声音唱一唱,然后选择其中一种乐器,用废纸将该乐器仿造出来,最后让学生们用这些自己制造的“乐器”加上模拟乐器的音响,为歌曲进行即兴伴奏……这些环节包含了音乐以外的绘画、制作、即兴创作等艺术形式。其中绘画和制作不仅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容,使学生们…  相似文献   

18.
琴的音质,绝大部分是受琴弦震动而体现出来的。我国丝竹乐器最早使用桑蚕丝为原料制作琴弦,西洋弦乐器最早用羊肠为原料制作琴弦,而当今钢丝琴弦普遍运用于所有的弦乐器中。但是弦胡到现在还是使用的以马尾为原料的琴弦。终归其原因是因为其音乐韵味所决定的。本文就其琴弦性质入手,将弦胡与小提琴的演奏技法进行对比,目的是为发扬弦胡的音乐特色。  相似文献   

19.
传统社会的诸多乐器中 ,唯有琴“不入歌舞之场”,“不杂丝竹拌内”,仅限于文化人中流行 ,是士大夫身份的重要标记 ,而汉晋之际则是琴与士人之关系结合最为密切的阶段。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发掘琴的文化底蕴 ,探讨汉晋之际士人与琴性命相托之关系 ,揭示其人琴合一所凝聚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20.
现在学乐器的孩子越来越多,大到钢琴,小到竖笛、口琴。家长们愿意花钱为孩子们买昂贵的乐器.花高额的学费找最好老师,无非是渴望自己的孩子在音乐方面能有点“过人之处”。然而往往事与愿违。许多孩子并不爱学琴,“练琴”在他们的心中甚至是个可怕、可恶的灾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